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介晶基因和非介晶基团共聚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较低相变温度的向列型液晶高分子—甲亚胺液晶共聚醚,并研究了非介晶基因对液晶共聚醚相变温度的影响,及液晶聚合物相变温度与其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个晶基和柔性更好的非个晶基共聚的方法合成高分子液晶,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DSC和X-光衍射仪对所合成的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和相态表征,讨论了共聚物组成对共聚物相变温度和相态的影响,确定了共聚物要呈现液晶态,允许非介晶组份在其组成中的最高含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介晶基和非个晶基共聚的方法合成高分子液晶,详尽介绍了合成方法和对产品的测试表征,并介绍了所合成的聚合物要呈现液晶态,允许非介晶组分在其组成中所占的最高含量。  相似文献   

4.
一类具有光学活性胆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介晶单体十一烯酸胆甾醇酯(M1)和非介晶手性单体十一烯酸薄荷醇酯(M2)通过接枝共聚引入聚甲基含氢硅氧烷(PMHS)中,制得系列侧链液晶聚合物P0~P8·通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TGA)、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分析(WAXD,SAXS)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热致液晶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聚合物P0~P8均为胆甾型热致液晶,具有较宽的介晶相范围,呈现出典型的胆甾液晶彩色Grandjean织构及油丝织构,但其液晶性能在非介晶的手性单体M2质量分数大于30%时开始变弱·聚合物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  相似文献   

5.
几种含不饱和健类热致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3种新型的含有不饱和端基的热致液晶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80℃左右,收结晶态直接转变为向列型介晶相,由向列型介晶相转变为各向同性液体的温度随液晶化合物的组成不同而不同。液晶分子的极性增加可提高液晶化合物由结晶相进入向列型介晶相的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6.
合成3种新型的含有不饱和端基的热致液品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80℃左右,出结晶态直接转变为向列型介晶相,山向列型介晶相转变为各向同性液体的温度随液晶化合物的组成不同而不同。液晶分子的极性增加可提高液品化合物由结晶相进入向列型介晶相的转变温度。相对降低液晶分子的硬段长度,可使液晶化合物出向列型介晶相进入各向同性液体的转变温度升高,同时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热分析(DSC),正交们光显微镜以及元素分析对液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溶致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形成液晶态的基本结构条件及制备液晶性甲壳质衍生物的一些主要的化学改性途径。讨论了结构因素对甲壳质衍生物液晶临界浓度的影响,甲壳质衍生物形成的主要液晶态织构,以及温度对甲壳质衍生物/二氯乙酸溶液的相变的影响。简述了甲壳质的成纤性和液晶纺丝。  相似文献   

8.
考虑半无限向列相液晶体系在外加场和衬底非线性作用下的相变特征,包括远离衬底的液晶(体液晶)和表面的液晶的相变情况,得到三维体液晶和表面液晶的相变曲面.研究表明:体液晶的相变只和外磁场和温度有关系,而且发生相变的温度和外磁场是呈线性增大的;表面液晶的相变除了与外磁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衬底和表面液晶的耦合强度,以及衬底的序参数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对-苯基苯酚为原料,通过醚化,酰化和氧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4′-正-烷氧基联苯-4-甲酸,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证,化合物3的液晶行为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POM)表征,发现化合物3加热至各自的熔点以上都能形成液晶态,在液晶态可以观察到近晶相和向列相的典型织构。随分子中末端烷氧基碳原子数增加,化合物3的熔点(Tm)和液晶态的清亮点(Ti)呈规律性变化,近晶相范围和近晶相-向列相转变温度渐增,而向列相温度范围递减,至十二烷基时,仅呈现近晶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液晶性酚类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和MS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DSC和偏光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液晶性和相变温度,发现所合成的化合物有三种具有热致液晶性,其中两咱能形成向列相或近晶相液晶,并发现了这三种化合物的熔点和清亮点均随分子中末端烷氧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将联苯二胺和联邻甲苯二胺分别与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及l,6-己二胺进行三元共聚,合成了热致液晶聚脲,通过偏光显微镜(POM),示差扫描量热(DSC),广角及小角X-射线衍射(WAXD,SAXD)法研究了聚脲的液晶性质,确定了该液晶态为向列态。  相似文献   

12.
研究合成了3种含有不饱和健的醚类热致液晶化合物,通过改变柔性间隔链段的长度,初步探讨了软硬段长度对液晶化合物介晶相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中柔性链长度的改变不仅对液晶化合物的相转变温有直接影响,而且还能导致液晶化合物介晶相类型的变化。此我上,。分子的结构对称性愈好,相应的介晶相转变温度愈低。  相似文献   

13.
合成出一组分子中含-CH2O-桥键的4-(trans-4-n-烷基环己基甲氧基)-4’-氰基联苯液晶化合物,经DSC了其相变温度范围,研究发现液晶分子中的吸电子端基有助于化合物呈现液晶相及增加液晶相的热稳定性;随分子锘链长的增另,有助于液晶呈现近晶相但液晶相的热稳定性降低;分子中环己烷环的存在增强了液晶相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香蕉形共轭液晶小分子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Suzuki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香蕉形共轭液晶小分子,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液晶性和相变温度,发现所合成的香蕉形共轭液晶小分子是双向性热致液晶,其熔点和清亮点均随分子中末端烷氧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热重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不同结构含氯聚芳酯的热性能和液晶性.实验结果表明:含氯聚芳酯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理想的液晶性,其中含柔性链段系列含氯聚芳酯熔融温度最低,液晶相变温度范围宽;萘二酚系列含氯聚芳酯熔融温度高,热稳定性好,但液晶相变温度范围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的路线合成了两类共8个文题液晶化合物。其中,中间体对烷氧基苯酚产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并对关键中间体对氯联苯的合成方法作了较大改进,产率提出到了20%,批料合成量提高了10倍。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质谱分析确证了文题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测定了其液晶相态的相变温度。并通过混合配方,得到温度显示范围较宽的热变色液晶材料。  相似文献   

17.
分别合成了两种侧链不同的聚肽热致液晶,PDLG和AzoPDLG.两者的主链均为刚直棒状的介晶基元,但PDLG的侧链为柔软的长烷基链,AzoPDLG的侧链则含有刚性的偶氮苯介晶基元和长链的间隔基.利用1H NMR、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和偏光显微镜对这些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探讨了不同化学结构的侧链对热致液晶相变行为...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的路线合成了两类共8个文题液晶化合物。其中,中间体对烷氧基苯酚产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并对关键中间体对氯联苯的合成方法作了较大改进,产率提高到了20%,批料合成量提高了10倍。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质谱分析确证了文题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测定了其液晶相态的相变温度。并通过混合配方,得到温度显示范围较宽的热变色液晶材料。  相似文献   

19.
将合成的含偶氮基团的液晶单体M与含胆甾基团的手性液晶单体N接枝到含氢甲基硅油上,得到系列手性偶氮类侧链液晶聚合物PY1~PY6.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分析法(POM)、热重分析法(TG)对其介晶性能、相行为及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合物PY1~PY6为互变热致液晶,均呈现胆甾相的Grandjean织构.从PY1到PY6 随着偶氮单体M含量的增加,tg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ti则缓慢下降.该系列聚合物热稳定性良好,5%热失重温度在290℃以上,液晶区间在162~189℃之间.  相似文献   

20.
具有热致/溶致液晶性能主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晶单体4,4′二羟基α,α′二甲基苄连氮与不同摩尔比的对苯二甲酰氯和癸二酰氯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共聚而得系列聚合物P1~P7·通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热致及溶致液晶性能、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单体DDBA与聚合物P1~P6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呈现清晰的丝状织构,但聚合物的热致液晶性能随刚性链段对苯二甲酰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所有聚合物均具有溶致液晶性能,其织构从柳叶状逐渐变为砂粒状;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在320℃以上,且热稳定性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