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木材的透气性对高温干燥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马尾松木材的横向渗透性进行了测量 ,讨论了马尾松木材的渗透性与高温干燥中水分迁移的关系 ,认为在高温干燥过程中 ,纤维饱和点以上木材的渗透性对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速度的影响最大 ,纤维饱和点以下木材的渗透性对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速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将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总应变分为自由干缩、瞬时弹性应变、黏弹性应变和机械吸附应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木材干燥应力模型。应用此模型,只需要在干燥过程中测量出木材的分层含水率和干缩率,便可较准确计算出木材干燥应力应变。通过对30 mm厚马尾松板材干燥过程中总应变实际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验证所建模型计算出的木材干燥应力应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木材干燥理论在木材加工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干燥理论(平衡含水率、木材传热及水分扩散、干燥应力和应变等)在木材的预处理、木材干燥工艺过程、木材的保护(贮存、杀虫和防霉)、木制品的加工,以及木结构的强度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干燥理论对提高木材干燥的质量、缩短干燥时间、节约能耗、防止木制品在使用中开裂和变形,以及对保证木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木材干燥自动监控系统,该系统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将检测到的木材干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处理,然后控制有关阀门的开关,达到自动控制整个干燥过程的目的。通过RS-232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可实现木材干燥的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5.
木材干燥过程中内应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根据在弹性范围以内,木材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原理,对红松和水曲柳两种木材在干燥过程中的内应力变化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木材干燥过程中,内应力发展分为干燥前期的外张内压阶段、干燥中期的应力转化阶段和干燥后期的内张外压阶段。 还测试了落叶松和色木两种木材在终了处理过程中的内应力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木材经过终了处理,内应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两级压缩高温热泵木材干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出可以实现单级、双级两级压缩的木材高温热泵干燥试验装置,介绍了两级压缩木材高温热泵干燥试验装置的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用马尾松进行了木材干燥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的节能效果显著,平均能量回收率可达28%以上;采用该装置进行的木材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温度、湿度变化与常规干燥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木材浮压干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作者从国内外木材干燥工业生产和科研动态中得到启示,形成了关于浮压干燥的设想:加压升温,向木材内部迅速注入能量;将介质压力作为重要的控制参数一木材干燥第四要素,创造有利于内部水分向表层移动的初始条件与外界条件,在含水率梯度不大的情况下加速干燥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浮压干燥是可行的,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木材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8.
木材干燥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由于木材结构复杂且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很难建立一个理想的符合木材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利用粒子群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优化动态递归网络连接权值系数的方法,对木材干燥动态建模.仿真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BP算法建立木材干燥动态模型提高了期望误差精度和收敛速度,避免了BP算法陷入局部极小值,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木材含水率是木材干燥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指标。针对木材干燥过程具有强耦合、大滞后、非线性的特点以及木材含水率检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软测量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非线性系统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学习,建立被控对象的软测量模型,同时通过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LS-SVM的惩罚因子和核函数参数进行滚动优化,提高软测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将木材干燥窑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木材含水率作为样本数据,通过PSO优化的LS-SVM方法建立木材含水率的软测量模型,进而利用该模型实现对目标检测点木材含水率的软测量。仿真结果表明,PSO-LSSVM软测量模型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满足木材干燥控制系统的实际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柞木干燥中电阻率与温度和含水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柞木在干燥过程中不同含水率和不同温度下的电阻率,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木材干燥控制中通过测试木材电阻来确定木材含水率的准确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