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奇 《科学大观园》2011,(24):66-66
人们在一座美国国家公园内捕获并杀死了一条长达4.8米的缅甸巨蟒,这条巨蟒是佛罗里达州南部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一条。蟒蛇专家斯基普·斯诺对其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其胃里竟然有一只重约34公斤的完整成年鹿。他说:"很明显这样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这表明它们能吞下巨大的猎物。"这是生物学家们第一次在巨蟒吞下鹿之后及时将其逮到,这难得机会可以让科学家们了解这些巨蟒究竟能吞下多大的猎物。  相似文献   

2.
有毒蟾蜍成鳄鱼杀手人们在澳大利亚北领地很少能看到死的淡水鳄。但是自2005年以来,当地人亲眼看到大量鳄鱼死亡。研究人员发现,"有毒的入侵者"蟾蜍(甘蔗蟾蜍)是导致鳄鱼大量死亡的罪魁祸首。2005年和2007年进行的两项调查建议,大量淡水鳄鱼死亡的情况逐渐从维多利亚河口转移到内陆,这与甘蔗蟾蜍的入侵同步。这种蟾蜍眼睛后面和背上的腺体能分泌一种乳白色毒素,这种毒素对很多  相似文献   

3.
<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蟒蛇杀死猎物的方式是通过窒息来切断猎物的氧气供给,科学家如今发现蟒蛇其实是在切断猎物的血液供给之后慢慢导致猎物的心脏坏死。一项研究发现,蟒蛇首先咬了老鼠使其麻醉,然后用身子至少将老鼠紧紧缠绕两圈,从而对其胸腔和腹腔产生巨大的压力。美国科学家实时监视了老鼠的血压和心跳频率的变化,难以置信的是老鼠的血液循环在短时间内迅速停止、心跳也随之紊乱。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大学的  相似文献   

4.
正惊慌失措的果蝇在自然界中,如果捕食者捕杀了太多猎物,就可能导致这个物种的灭绝——这个道理可谓显而易见。但除此之外,捕食者还在通过一些罕为人知的方式,影响猎物的生存,有研究表明,仅仅是捕食者的气味就可以增加整个猎物种群的灭绝概率。而另一项研究则更加出人:仅仅是对捕食者的恐惧,就能影响一个物种的命运。圭尔夫大学的生物学家瑞恩·诺里斯表示,传统生态学  相似文献   

5.
<正>今后我们或许不能再用"缩头乌龟"来讽刺胆小怕事的人了。新的化石研究表明,龟缩颈机制的起源或许并非是自我保护,反而可能与迅猛地捕食猎物有关。在对晚侏罗世Platychelys oberndorferi乌龟化石的研究,发现龟进化出缩头进壳的能力或是为了快速伸头捕获猎物,而自我保护这种功能更可能是后来进化出现的福利。该化石发现于19世纪瑞士,但其椎骨在之前从未被详细  相似文献   

6.
美国一只名叫安德里亚的流浪猫在被送入动物收容所后,由于在30天内无人收养,两度被送入毒气室。不过,命大的它居然活了下来。收容所的工作人员称,当他第一次把安德里亚和其它猫咪送进毒气室后,就发现只有它还活着。于是他将安德里亚留住那里,又一次执行安乐死。一个小时后,工作人员清理尸体时竟听到一声猫叫,而卢音来自装着安德里亚的袋子。  相似文献   

7.
提起科莫多巨蜥,映入人们头脑的是丑陋、危险可怖的庞然大物形象。然而新的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巨大爬行动物新的可怖之处,它能产生剧毒毒液,瞬间致猎物昏迷、死亡。这一科学发现推翻了先前人们所认为的是科莫多巨蜥唾液中的大量细菌导致猎物死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据国外媒体报道,蜘蛛长有8条腿,复数的眼睛,身体覆盖着几丁质外骨骼,在腹部中间或下端还能纺出各种各样的蛛丝.而最不可思议的是,蜘蛛具有非常特别的毒液.蜘蛛利用具有小而有孔的尖牙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直接关闭猎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它们麻痹或死亡.紧接着,蜘蛛就可以将猎物的内脏化为糊状物吸食享用.  相似文献   

9.
富翁和狼     
一位富翁在非洲狩猎,经过三个昼夜的周旋,一匹狼成了他的猎物。在向导准备剥下狼皮时,富翁制止了他,问,“你认为这匹狼还能活吗?”向导点点头。富翁立即让直升机载着受了重伤的狼飞向500公里外的一家医院。富翁坐在草地上陷入了沉思。他已不是第一次来这里狩猎,可是从来没像这一次给  相似文献   

10.
<正>食肉植物又称食虫植物,是一种拥有捕虫结构且能消化猎物而获得营养(非能量)的自养型植物。食虫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贫瘠的地方,尤其是缺少氮素的地区,所以它们捕食猎物并不是为了通过猎物获取有机营养,而是补充氮、磷等无机盐,也就是说,食虫植物捕猎其实是在给自己施肥。  相似文献   

11.
蛛网骗局     
小小一张蛛网,并不只是小昆虫的陷阱。一只波西亚毛蜘蛛闯入蛛网, 用8条长腿和两只毛茸茸的触角,不停地拨动蛛丝,模仿一只落网的蚊子在挣扎…主人终于被吸引过来了…这一次,它还没有看清自己的“猎物”,就落入了波西亚毛蜘蛛的口中。  相似文献   

12.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他一生中最爱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安娜·卡列尼娜》,另一本是《百年孤独》.克林顿在耶鲁大学法律系攻读博士学位时第一次接触到《百年孤独》这本书,他说:"我从早到晚捧着这本书看,在课堂上也偷着看,还被老师发现挨了批.  相似文献   

13.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1,(24):66-66
通常一个人被雷电劈中的概率微乎其微,但美国南卡罗莱纳州58岁男子梅尔文·罗伯兹过去几十年来竟已经被雷电击中过5次。不可思议的是,6月27日,"霹雳哥"梅尔文竟在一场暴风雨中第6次被雷电击中,并又一次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此前梅尔文每次都是在遭遇雷击后不久就与老婆离了婚,他担心这回第6次被雷  相似文献   

14.
一个科学家小组正准备进入哥斯达黎加森林地区,搜寻一些世界上最罕见的青蛙,包括大约20年前最后一次被人看到的金蟾蜍。  相似文献   

15.
大峡谷地区的德央沟以及直白等村子里,一些老得已经不能再上山的猎人还会时常倾听山的动静。他们的耳朵依然好用,如从猎狗吠叫的节奏起伏中,他们不单能判断出被追赶的猎物是狗熊还是獐子,甚至还能分辨出这些猎狗捕猎本事的高低……"知"山者在从小与山打交道并有25年狩猎经历的仁青次仁眼中,大峡谷就是一幅动物垂直分层。在这里多洞穴草丛,食物也相对丰富,野兔、水獭等小动物喜欢在这里筑巢,尤其在冬天食物短缺之时。因而大峡谷一带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众多邛窑出土的文物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省油灯。这种特殊的灯盏由于在结构上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古代陶瓷灯盏,而被称为夹瓷盏、空心灯等。直到1951年,邛窑出土的这种陶瓷灯盏才第一次定名为“省油灯”。邛窑创烧于南北朝,盛于唐朝,衰于南宋,断烧于元代,共经历了800多年。邛窑虽然是四川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窑之一,但是邛窑在古籍中还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因此长期不为公众知晓。20世纪30年代,邛窑遗址被发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22,(15):42-45
<正>地球上有数不清的生物,为了存活与繁衍后代,每种生物都必须适应环境并觅食,因而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捕食策略。座头鲸 座头鲸没有牙齿,上下牙床是含角蛋白的鲸须板,边缘有鬃毛般的下垂物,好吞食大量的鲱鱼、磷虾等小型猎物。座头鲸捕食猎物非常讲究策略,需要5至8头鲸鱼合作,把大量鲱鱼等美食赶到一起并圈在中心。它们接着此起彼伏地发出声音,使鱼群慌作一团,继而吐出气泡,使鱼群不敢穿越包围圈,再将其吞食。如果单头座头鲸自己猎食,就没有集体合作获取的丰厚。  相似文献   

18.
蟾蜍de养殖     
蟾蜍俗称癞蛤蟆、癞格宝,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药用动物,一般指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用以制酥,效果最佳)、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东、华中、华北地区.从蟾蜍身上提取的蟾酥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人工养殖蟾蜍容易,成本低、效益快,很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9.
炭疽病为什么可怕碳疽热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的传染病。同狂犬病一样,这种病能使人和动物都被感染。炭疽热杆菌能形成孢子结构,细菌可以在孢囊的保护下不受光、热和杀毒剂的影响,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炭疽热杆菌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90年。该病主要发生于牛、羊、骆驼、羚羊等动物,  相似文献   

20.
正一项研究称,硅藻不仅能被火山灰云带到同温层并存活下来,它们还会飘落到距离遥远的岛屿上。研究作者亚历克斯·范·伊顿说:"一边是精致的、有硅质外壳的生物体,另一边是地球历史上最强烈的喷发活动之一,二者之间的对比何其之大。"范·伊顿在《地质学》杂志中称,这些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