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当前燃煤发电厂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审时度势种草养畜,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既能拓宽农民增收之路,又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替过程;剖析了坝上生态日趋恶化原因;提出了调整农林牧结构、改善生产条件、适度养畜、实行人工种草和围栏草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调控措施,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经济高效益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多目标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水稻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主要由品种的遗传特性控制。同时,又受到光、热、肥、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栽培技术的显著影响。目前临翔区示范推广的优质稻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相对普通稻要差些,这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所决定的。长期以来,稻谷生产以高产为主攻目标,优质稻生产较为滞后。尤其是产量与品质常处在相互矛盾之中。因此,在当今的优质稻(米)生产上,必须着重协调好高产与优质的关系。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合适的指标,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1999-2011年间我国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641,处于中等协调阶段,研究期内协调度变化趋势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2)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空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共涉及6种协调类型,其中低度协调和失调的地区占到64.5%,中国省区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层次;(3)协调度的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空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部开发中的内蒙古草原畜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开发的切入点 ,既切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实际 ,又符合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生态环境和人口是生产力的源泉。就整体而言 ,蒙古高原不宜耕种 ,但人们却在这里一直开展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结果 ,已经造成了草原的严重沙化退化 ,破坏了生态环境 ,破坏了作为生产力源泉的生态环境和人口之间的均衡协调关系。因此 ,内蒙古应该抓住西部开发的有利时机 ,不宜耕种的耕地还草还林 ,大力发展适合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的草原畜牧业。通过转变观念、创新制度 ,逐步解决我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压力大、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资金投入不足、品种改良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同时 ,通过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实现草原畜牧业与市场经济制度接轨 ,使草原畜牧业在我区草原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结构的协调稳定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①韩冰华谢桂华车裕斌中国当代科学工作者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内涵是多层次的,是一种在尽可能满足区域粮食需求的前提下,能促进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和评价安徽省国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经济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发展面临的难题,而发展生态经济,则能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是保持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江河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旱丰产冬小麦新品种育种实践表明,在半干时半湿润易旱生态环境条件下,选育抗上产新品种的途径是:在较高群体基础上,通过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粒重;  相似文献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持久的发展。经济的“量”增长应向“质”的发展转化,而经济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协调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盲目地使用科学手段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应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高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分,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灾害和环境污染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以旗县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内蒙古高原各旗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分为7级,并依据内蒙古高原各生态类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开发,区域产业结构的建立与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从地理环境中索取原料、能源等物质资源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地把各种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投放到地理环境的过程。探讨人地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掌握其变化规律,以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现代环境意识为指导,扬弃只把环境当作“经济行为对象”、“经济资源对象”的陈旧观念,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以防止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发带有重大负效应的环境问题,是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杨树人工丰产林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遗传,也取决于栽培条件及栽培技术.几年来,针对新品种中牡1号杨生物学特性,采用大垄覆膜以育兼造、剪枝截顶造林、杨农复合经营、营造混交林等丰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1996—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关系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判定标准对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生态环境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②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低水平耦合、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在1996—2008年处于磨合非协调耦合阶段,在2009—2015年处于拮抗非协调耦合阶段.由此表明辽宁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失.虽然近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关系开始向好,但离高水平的协调耦合关系仍任重而道远.最后讨论了非协调性关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地学信息图谱的分析方法,在对其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人口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进行探索,揭示其人口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与规律,可为协调其人口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技术依附于生产力各要素之中,并和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现代农业是凭借科学技术,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提高生物与自然的转化效率。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农业科技进步,应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耿彦波 《太原科技》2007,163(8):1-2,5
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新世纪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十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明确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和文明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草海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农业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在草海自然保护区,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草海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效益统一。根据草海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因素,提出建设保护区生态农业的初步构想,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人类把发展生产力建立在过渡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方面的支出和收益问题,会计应承担起反映和监督的职能。环境会计应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在与国外同行不断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发展环境会计,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