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上海市为例,遵循典型性、科学性、可获得性的原则,运用频度统计法,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生活方面选取14个城市化指标,从压力、状况、治理方面选取14个生态环境指标,通过在市区尺度上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协调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上海2000—2009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均衡发展的阶段,虽两者的协调度呈现一种波动式的变化,但在总体良好发展的态势下,偶有出现协调度下降的状况也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城乡发展协调性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淮河流域29个地级市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淮河流域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特征显著,以郑州、扬州、徐州(济宁)连线成三角形的顶点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最高,三边区域次之,中心区域最弱;城乡协调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乡协调性越好;淮河流域城乡协调程度可以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失调型和严重失调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生态脆弱性的主要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按照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协调层次不高,协调等级较好的市县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北部、南部和闵中地区,协调等级较差的市县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和沿海中部的部分市县;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能较好地反映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衡量汉中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方法以汉中市1996—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两个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两大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协同论的思想构建协调发展模型,进而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状况。结果 1996—2009年期间,城市化发展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7点,生态环境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5点,研究期末协调度指数为0.12。结论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较低,表现为协调性总体上处于失调状态。在汉中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1996—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关系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判定标准对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生态环境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②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低水平耦合、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在1996—2008年处于磨合非协调耦合阶段,在2009—2015年处于拮抗非协调耦合阶段.由此表明辽宁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失.虽然近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关系开始向好,但离高水平的协调耦合关系仍任重而道远.最后讨论了非协调性关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构建两者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4—2019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均处于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指数由0.244上升到0.457,生态环境指数由0...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模型及GIS工具,从逆向思维出发,对山西省1999~2017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过程进行时空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表现为稳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水平自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上升—上下浮动—上升的趋势;(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特征表现为持...  相似文献   

8.
9.
高晓玲 《科技信息》2012,(25):147-147
当前我国农村在建设中多数出现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因而出现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恶化了这个令人担忧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加以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农村建设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具体探讨了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制约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效利用自然林和人工林、加强生物生境管理和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研究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协调效应对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模型及判别标准对西安市7个农村(区)县近15年来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评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年份占多数,不协调的年份较少。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还处在初级和中级协调等级。3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制约因素来分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行业污染程度的视角对农村工业进行分类,分析农村工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农村工业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构建环境影响指数,定量评价农村工业结构演进的环境污染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1988-2010年间农村工业轻度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污染行业呈现下降的趋势.研究期内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变化趋势,2002年以后又逐步呈现增加的趋势.②农村工业结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省级层面,江苏、山东、浙江、山西、河北、河南、广东、辽宁、上海等省市重污染行业和中度污染占全国重污染行业的比重较多,环境影响指数也都较大.在区域层面上,污染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环境影响指数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不同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度模型,研究1993年南充建市以来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南充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为失调和不协调阶段,2004年为弱协调阶段,2005年后进入协调时期.根据南充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几点保持其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官渡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指出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是水环境污染状况,而目前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张以及所占比例较大是其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是造成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综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区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各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目的是因地制宜地协调官渡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的形成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必须与农村生产发展、生态家园建设和社会进步相结合,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把统一规划与突出地方特色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统筹协调,才能实现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的目标,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小二台乡农业生态环境特点与分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位于河北省张北县东南部小二台乡为例,探讨了坝上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小二台乡由于地形分异较明显,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特色的发展,以小二台乡为代表探讨坝上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三峡库区所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库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且也必将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对整个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采取最切实、最有力的措施去治理和保护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不协调的表现与症结,并提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阐明了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了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资源研究、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关系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四个角度对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以期反应这一领域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评价复杂。统筹城乡发展评价包括评价的角度、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与总指标的合成、评价的结论等内容。文章对这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