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7,(3):86-87
当前,限于文化普及层面的国学热日益升温,在学术层面的海外汉学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海外汉学的翻译、介绍、研究和教学也出现了诸多成果。海外汉学研究以对海外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进行反向研究为研究对象,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现有的高校比较文学教材,大都没有将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纳入学科体系。海外汉学包含有对中国文学、文化观察和研究的独特的学术视野、学术思想和方法论成果,在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流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立场,将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纳入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对于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的影响,加强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和自我反思,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欧洲"奥斯维辛"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促成了西方文论中富于学术价值的理论范式转向,包括哲学思维方式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文化转向、批评范式转向、人类学转向等,探讨这些发展与变化的因由,梳理其增殖、交叠与对话关系,论析其重要范畴的生成和理论话语的学术价值,进而选择其中国化的一些重要维度进行跨语境研究,对于理解西方文论的特质和建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陈寅恪先生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位从学科自觉高度提出比较文学定义的学者;第二,他用理论与实践活动丰富与发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三,他在跨文化传播与接受方面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表层看,王国维的治学从哲学转向文学,终又落实到史学考据。从深层看,王国维的治学则始终纠结在异域与本土之间。王国维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美学论著即呈现出上述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红楼梦评论》完全以西方哲学概念来图解中国的文学作品,《人间词话》可以视为异域和本土之间的深度纠结,《宋元戏曲考》则重返本民族文化和学术的立场。王氏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作为一种范式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进程。在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王国维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和范式,对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著作,19世纪末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所提倡和建构的方法论特点是极具历史意义的。由于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并受到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核心的科学思潮影响,波氏比较文学研究强调文学对社会历史与自然环境的依赖,并集中于对文学发展进化历程的梳理和建构。其追求宏观演进与综合比较的史学思维模式和科学原则方法在发生学意义上独成开创性学术渊源,而所奠定的方法论原则也为其后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学科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当代诗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两位杰出学者,叶嘉莹和叶维廉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二人都拥有跨文化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但在如何建构中国当代诗学这一问题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态度。这一区别可以从两人的学术经历和素养中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研究的兴起是近年发展红色旅游、深化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出现的。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红色文化就是关于革命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现象的总称。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确立相对明确的学科边界,在研究视野、研究范式、理论方法上架构"红色文化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有意义的。红色文化学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和理解革命文化的新的角度,即如何认识和阐释中共革命历史文化的新思路、新视野与新角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秘响旁通”之说与西方的互文性理论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其核心观点都是注重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与相互引发,注重文本意义的派生与演化规律以及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复调复旨性,网络互动性,开放性和文化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这种相通对于比较文学认识论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崇尚学术,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提高学术品位,活跃学术气氛,是大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个案带动研究类型的教学、重视中国比较文学史和突出中国问题、强调学术外语和英文原著片断的阅读、寻求教师个人学识与课程基础性之间的平衡这几个方面,陈述和分析了《比较文学原理》(又名《比较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实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11.
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原则时,将华南的宗族研究范式与华北的满铁研究传统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实践路线,这就是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它所具有的学术魁在于:(1)方法论上,确立了一种将不同研究传统结合起来的研究取向,即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2)与国际汉学人类学界接轨;(3)考察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委,洞悉社会转型期的实质,对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华北村落社会提供一场人类学个案解说。  相似文献   

12.
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文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文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文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0月1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学对比较文学视野的开拓:一、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地方性问题;二、文学人类学的追问:文学的概念和功能究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吴宓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对当时“红学”的有关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他不仅是最早向西方学术界介绍《红楼梦》并给予高度评价者,而且也是最早借鉴西方近代文学理论以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红楼梦》给予深刻分析者,其成果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属于一流水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比较文学“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精神与使命。传播其精神并沟通大众,让大众共享比较文学,构筑比较文学的学术通道,运用中国先贤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反对“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改善人类文化生态环境,共建平等对话,友好合作的多元文化,是21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它从“世界显学”走向大众,沟通大众,全球共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有着长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这似乎是为人类学后来的种种理论分野以至于学派分化种下了“祸根”。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理论基础研究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而对于有关文化概念的讨论和辩论及其与人类学各理论分野的关系的研究,也应该是人类学思考和“再思考”、“重新把握”和“反思”的起点。本文从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出发,试图说明文化概念的发展对于人类学理论发展乃至于学术流派分野的重大影响,进而探讨在新时期条件下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对于中国人类学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一直都贯穿了很强烈的世界主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在慢慢转向新的世界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主张,这种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是非论争,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正体现出中国学者对于新世界主义的理解,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进入世界比较文学话语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陷入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与对立困境的21世纪人类文化,也令比较文学进退维谷。究其根源,莫不在于强调矛盾与对立的西方哲学一元暨中心主义。而要突破这种困境,则只有外求于强调多元共存,相反相成的中国传统哲学一元暨多元主义。这也正是一种属于比较大学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汉中三堰是继张骞墓之后汉中的又一处世界遗产,其申遗成功意味着距离汉中文化研究可被名正言顺地命名为"汉中学"越来越近。汉中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概念——"汉中学"来命名汉中文化研究,对于汉中文化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与导向意义。即使汉中学这一学科概念得以确立或许还为时尚早,但对于汉中文化的特征发表相关见解和观点,无疑具有建设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对于未来的"汉中学"学科建设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道家文化对于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精髓不仅使二月河、唐浩明获取了匡扶人性扭曲的有利资源,其关于个体独立的精神诉求也启悟作家以一种大胆超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的内在精神,并取得了成功。考镜道家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滋养,对于学术文化视野下拓展历史小说研究畛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