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命题下,对西藏文化和谐建构理论中藏传佛教寺院仪式“羌姆”应该如何发展,从运作机制的内在拓展、现代化因素的注入、转变寺院传统主体地位的影响、实现区域文化的互动、加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模式构想。并陈述了新的发展模式对于西藏宗教现代化转型的时代意义:消解文化整合的内部消耗、确立文化转型共同的向度诉求和促使和谐建设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西藏旅游热背景之下,藏传佛教文化备受关注,以此为核心的宗教旅游,即使在西藏以外的地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是改变地方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宗教旅游的驱动之下,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显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与新的特点。宗教节庆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其反映的宗教旅游现象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文章以藏传佛教寺院西安广仁寺及其燃灯节为研究个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结合旅游动力机制分析,研究近年来以宗教旅游为动力形成的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分区的基础上,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横向比较了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各文化分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藏彝走廊民族与文化格局的主要特点,指出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语支传播的总体趋向,存在着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将藏传佛教因素有机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时,仍从宗教职业者构成、本土语言和宗教观念等层面坚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山涉 《科技潮》2006,(9):52-53
西藏这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她那神奇而美丽的景观吸引着人们。西藏有着八大神秘事件,有些至今依然是谜。伏藏之谜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  相似文献   

5.
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创造性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寺院的僧伽组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体与组织形态,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在自律(内部制度)与他律(外部制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其它所有组织之功效。文章运用管理学、制度学、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视野,深入探究印度佛教寺院组织制度西藏化路径、整合与自身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照文化传播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活动的情况为切入口,从藏传佛教和基督教教义差异、西藏社会环境、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传教士自身等因素入手,对近代西方诸国在西藏传播基督教受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betan ArchaeologyArts)自2002年始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会议以推动西藏文明之传承、促进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事业之进步为宗旨,每3年举办一次,业已成为汉藏佛教艺术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例会。第6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5年10月16~20日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并得到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  相似文献   

8.
西藏宗堡建筑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林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1):97-102
文章主要对唐卡中的曼陀罗(坛城)图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的曼陀罗图式虽然来自印度,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上有了变化,尤其藏传佛教确立以后,其图式已经不单来自于具体的某一个“源头”,而是多重文化渊源影响的结果,这里面,内地的盖天说宇宙论和汉代以来流行的博局纹符号、明堂图式对于西藏的曼陀罗图式的影响和作用要大于印度传统模式的影响,而且,印度的密教本身也具有来自中国宗教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五十五年,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正确处理西藏社会发展与西藏宗教延续传承的关系,创造性地制定了关于引导西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政策,并在西藏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效,使西藏宗教发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深刻变化,宗教内部和各宗教、各教派间的关系日益和谐,广大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团结和睦,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一位熟悉和了解藏族历史并对其作过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他主持编纂的《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已成为藏史名著,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这部书以唯物辨证的眼光阐述了西藏的历史发展观,为进一步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推进“文化西藏”建设,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使公共文化真正惠及全民,让广大群众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文章阐述了西藏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做法和成效,提出了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并就如何构建好这一系统工程,推动农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民间宗教研究的重要方法。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宋代(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创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活动,因恰逢佛教在雪域复兴的黄金时期,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也因此迎来了西藏艺术史上最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瑰丽时期。而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艺术范式、艺术理念、艺术精神,更对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西藏美术的许多特点对后来的西藏艺术有直接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阿底峡在西藏传法历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学角度,把迎请阿底峡来藏的经过、阿底峡来藏后著书立说、厘清藏传佛教修习次第、以其著名的"道次第"理论影响藏传佛教各教派等的脉络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中进行考察,分析了阿底峡来藏传法的社会背景,从不同角度评述和分析了阿底峡在西藏开展的弘法活动及其对藏传佛教产生的影响,并对作为历史人物的阿底峡及其独特理论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西藏社会制度、政治环境、传统文化和对外交流四个层面,对西藏当代音乐的产生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制度的跨越是西藏当代音乐产生与发展的根源,西藏悠久的传统音乐是当代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党的文艺方针及党对文艺工作的正确领导是西藏当代音乐赖以发展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二十世纪世界文化的空前交流是西藏当代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60多年来中国藏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据,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国藏学研究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西藏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贡献,对继承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建设和繁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为首的大量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涉藏问题上,与"藏独势力"合谋,使之成为国际舆论持续关注点,扰乱了国际视听,并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制定针对在美涉藏非政府组织的因应之策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认识这些组织得以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非政府组织的一般时代背景、宗教哲学基础、政治文化土壤、行政规制、藏传佛教的群众基础及媒体因素等。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后,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但藏传佛教的复兴不仅未能促进涉藏问题的有利解决,反而成为制约我国涉藏问题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负资产"。将这种战略"负资产"转化为"正能量"的一种可行思路是,重视藏传佛教信众的心理认同,加强藏传佛教统战工作,争取宗教文化认同,占领道德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