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对《老子》的修身之道进行了分析。《老子》中的修身之道具有“内向超越”的维度,这不同于西方的“外向超越”。在《老子》中身不离道,道不离身,体性一如,在与道俱化中无己成己,而道动于返,用于弱,归于化。  相似文献   

2.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3.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老学研究成果多为对《老子》文本的校勘、汇释与解析,国学大家陈柱的《老学八篇》则以全新的视角,研究八个主题:《老子之大略》《老子之别传》《老子之文学》《老子之学说》《庄子之老学》《韩非子之老学》《庄韩两家老学之比较》《新定老子章句》.其研究方法为庄韩对比、中西互鉴;研究旨趣在于融入救世救民之思;阐释特点为从...  相似文献   

5.
《老子》第四章“道冲”之“冲”,本作“冲”,用本字,当释为爆炸。“道冲”,即道爆炸,《老子》的“道冲”论和现代量子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相似或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楚文化之原生形态为苗蛮文化,先秦之楚民族为苗蛮族,楚苗蛮先民即夏商之“古苗”,苗蛮文化有着迥异于中原文化之不同文化内涵,《楚辞》中之“楚声”、“楚语”即“苗声”、“苗语”。  相似文献   

7.
一先秦哲学,偏重社会,堪称“社会论的政治哲学”(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笔者有感于斯,曾撰拙文《老子社会政治观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认为主张“无为而治”、“爱民治国”的民主思想、非战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向往“小邦寡民”的理想国度等,是老子社会政治观的基本之点,也是主要之点。今意犹未尽,试作“再探”,旨在进一步挖掘老子哲学深  相似文献   

8.
介绍并评述了《老子》一书中有关机械方面的记载 ,并对《老子》的技术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老子》提出的“大制不割”、“有而不用”、“有无相生”、“图难”、“为大”等思想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境界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剧史新说·自序》陈多在这本集子里收了24篇论文,依其内容,分为《古剧考论》、《元明清戏曲谈丛》、《李笠翁研究》三编,而总名之曰《剧史新说》.在订下了这个书名之后,倒有些担心了.会不会有的读者在只看到书名而尚未统览全书之前,以为是借“新说”之名以炫世...  相似文献   

10.
“术用说”以法家“君权”思想为主导,自韩非子《喻老》《解老》始即成为解老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术用说”并非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曲解。老子学说当是合道为德之法,守“道恒无名”,“空其心”,“弱其志”,消除主观意识,不以志为。其旨,无志而已。以“志”为关照,可见“术用说”以“术”纵志偏离老子无为之旨的实质所在。老子举事理以“观复”,“知常”以归,不离道朴;“术用说”见事理以为术用,纵志妄作,之向无常。为“道”与为“术”正逆两途,反其志以观,可以去伪见真。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还有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大经》《道原》《称》。1976年5月,文物出版社曾以《经法》为名,发行简本。但学人多称为《黄老帛书》。其文字残缺较少,保留完整,比《帛书老子》好得多。其中《称》,“千六百”字,由若干不同的论点组成,这若干不同的论点(姑谓之“章”),是用“·”(姑谓之“分章圆点”)加以间隔的。这与《帛书老子甲本》的“·”,一模一样。只是五千字的《帛书老子》仅残留了19个分章圆点,而一千六百字的《称》却保留了42个,整理者补加了一个。因  相似文献   

12.
<正> 《老子》书中的“不榖”,是历代治老学者诂解的难点之一,自汉代至今,诸解纷纭,莫衷一是。对于这个“难点”,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先看《老子》原文。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篇》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多年来很多公务人员不熟悉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学习,提出公务人员应传承和恪守老子“以道蒞天下”的管理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就是指理论包括管理哲学.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就是认为要用“道”(客观规律)来指导国家社会的管理,并普及之.重新阐述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关于“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道蒞天下”与学理论用理论的价值,特别是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4,(1):47-51
本文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理科思维解读《老子》,分析《老子》一书中提出的修身之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及取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5.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6.
高岳嶂 《奇闻怪事》2009,(12):30-32
闲读老子的《道德经》,出于职业的敏感,竞悟得了一些管理之道。虽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在实践经验与老子的睿智之语交融撞击下,禁不住要写一写、道一道了。  相似文献   

17.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8.
“知止不殆”,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老子》第四十四章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他两千多年前所说的话至今仍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知止不殆”不只是重要的军事谋略,也是重要的外交谋略。在这带有客观规律的法则面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我国古代大哲学家之一,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籍贯问题迄今尚未真正解决. 今本《史记·老子传》明言“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后来也多承此说;但其间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是《史记·本传》关于老子的其他记载亦多含糊不清之处.盖自稷下黄老学派乃至汉初道家者流,对于老子往往欲神其人,欲奇其事,以至造成一些混乱.因此,司马迁在撰写《老子传》时,常常以疑似之词书之.如:  相似文献   

20.
段俊平 《科技智囊》2013,(12):44-45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很多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的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