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以贵阳市1978~2015年统计年鉴和公报数据为基础,划分其经济发展阶段;从投入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贵阳市经济发展阶段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78年至今,贵阳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工业化初期、全面工业化和向后工业化过渡3个阶段,1978~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由20提升到95.84,说明贵阳市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土地集约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产出,用地结构,经营管理3个方面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凤凰古城为案例分别采用模糊评价法,纵向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进行评价得到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为0.58,在[0.5,1]区间数轴上处于较低水平;采用纵向对比分析法可以得知凤凰古城土地利用结构明显改善了,促进了全县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提高,采用趋势分析法可以得知近10年来凤凰古城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多指标动态评价方法,对2007—2016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动态评价;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特征,土地利用效益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青岛和济南两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年度间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的重要原因。协调发展度显示,处于轻度失调区的城市数量最多,其次是协调发展和初级协调区,滞后失调区城市数量最少,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低是导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差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度低,影响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动态评价方法更好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经济效益指标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集成主成分分析法、特尔菲法,并辅以系统聚类分析,对福建省9个地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韩昌坤 《河南科技》2023,(2):117-121
【目的】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情况,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建议。【方法】以延安市所有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下辖各县区为研究单元,定性分析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延安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延安市土地集约程度为一般型,下辖各县区节约集约水平差异大。【结论】延安市应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通过盘活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合理高效利用土地,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福州市区2009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状况4个方面,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取9项指标构建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建设用地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文章针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市场管理、各项规划实施和法律法制完善实施角度提出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明晰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不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对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可持续利用及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30个省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HR协调度模型剖析了2007,2011,2014和2017年4个研究时点我国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系统协调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异质性,总体上随时间变化大致处于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级递减趋势;(2)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度普遍偏低,且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影响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碳结构系数、地均财政收入为首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角模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对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为基础,构建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经济功能性指数(EFI)、非社会功能性指数(NSFI)和非环境功能性指数(NEFI)建立三角模型并对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趋势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由偏弱向很强趋势发展;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合理,向多元化发展;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三大子功能之间呈现出高耦合性,耦合协调性程度不断提高,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口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海口市近7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的趋势.找出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对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资的引入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交通用地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可能导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风险,将影响该区域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该文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价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应用障碍度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转型风险因子,分析了1990—2015年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经济、社会与生态风险的分布状态与变化趋势,完成对各时期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风险的风险因子识别,为提高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效率,推进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驱动因子分析是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和调控的基础.在全面分析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关键因子,并分析了各种驱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是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主导驱动因子,建设用地变化与GDP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该结果对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机制,研究景观结构及格局变化的生态学特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泉州市2009—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基础,从区域空间的视角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将熵值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对泉州市8个县(市、辖区)建设用地的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泉州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济南耕地变化分析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济南市各县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济南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1995—2003年间耕地的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分析表明:济南的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态势,但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了几乎逐年沿直线下降的变化过程;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济南耕地变化的9个因子可归纳为社会压力驱动、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建设驱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HJ-1卫星数据在上海城市扩张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扩张的动态监测,是区域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的我国HJ-1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获得了上海市(市区及下属各区县)1∶10万土地利用分类现状;结合已有的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照统计数据和资料,探讨了城市扩张的现状、过程、趋势和驱动力.研究表明,HJ-1A/B卫星具有30 m的空间分辨率和2 d的重访周期,在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态监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建立有关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指标的理想值和权重,计算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并测算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结果将为用地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开发区转型升级强调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这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采用的指标体系存在分类评价精准性不足、部分指标选择不够合理、对开发区发展的综合性与动态性关注不足等问题,基于分类型、分层次的评价原则,在该规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指标体系。新指标体系由3个目标、8个子目标和23个指标组成,具有更好的动态性、综合性和精准性特征,更加符合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为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和评价工作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取社会经济和水环境发展指标,确定权重,进而设计辽宁省环渤海城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辽宁省环渤海5市2010年的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环渤海5市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上比较高,其协调发展度均已经达到"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城市群县域城乡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县域城乡关联度进行了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将12县市分为城乡关联度水平较高、一般与较低3种类型,其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向心聚集的空间结构形态;近5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县域城乡关联度水平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乡村发展则呈现波动降低的特点.从乡村、城市、城乡协调角度提出了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哈尔滨市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效益水平,通过功效系数法,计算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综合效益.首先综合筛选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以特尔非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Excel软件建立模型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功效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不稳定,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波动,而引起这两次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行政区划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反映江苏省13个省辖市医疗水平的8个有效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若干主成分,以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评价函数,从而构建了江苏省城市医疗水平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得到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得分与排名,并结合地区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