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驱动因子分析是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和调控的基础.在全面分析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关键因子,并分析了各种驱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是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主导驱动因子,建设用地变化与GDP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该结果对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机制,研究景观结构及格局变化的生态学特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彬  边静 《海南师院学报》2012,(2):212-215,220
基于生态绿当量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利用涪陵区1996-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出涪陵区各种用地类型和全区的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合理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对涪陵区及各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生态现状评价,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着重从生态角度进行数量上与空间上的优化调整,以期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结果表明:1)1996-2009年,涪陵区及其各乡镇生态绿当量都大于1,生态环境良好,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长江、乌江和其他溪河沿岸生态绿当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马武镇、龙桥街道等生态绿当量减少,生态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2)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绿当量具有涵义明确、方便计算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带动区域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应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科技成果转化面板数据,测算了11个省、市及三大地区(上、中、下游)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研究表明:2009年后,长江经济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上中下游三大地区来看,中游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幅高于上游、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幅最低,长江经济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纯技术效率不高;长江经济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异质性发展趋势为主,呈现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区数量逐渐增多;而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区数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角模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对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为基础,构建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经济功能性指数(EFI)、非社会功能性指数(NSFI)和非环境功能性指数(NEFI)建立三角模型并对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及趋势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土地利用多功能状态由偏弱向很强趋势发展;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合理,向多元化发展;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三大子功能之间呈现出高耦合性,耦合协调性程度不断提高,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指标体系,基于脱钩理论,对长江经济带2001—2015年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总体来看,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指数不断上升,而耕地安全压力指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2001—2008年长江经济带脱钩状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反复波动的状态,城市发展对耕地安全压力持续增加,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之间处于非理想状态,而2009—2015年以强脱钩状态为主,城市发展对耕地安全的压力逐渐减小,城市发展与耕地安全压力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理想化。(3)长江上游经济区、中游经济区、下游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在2001—2015年前期,脱钩状态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而在后期以强脱钩状态为主,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6.
李青芝 《河南科技》2023,(9):107-111
【目的】探究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改善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型,选取20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西安市2013—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变化趋势:2013—2014年、2016—2018年处于上升期,2014—2016年、2018—2019年处于下降期,始终在临界安全水平内波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质量是影响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发展较稳定,后续可以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环境质量等方面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不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RS与GIS的海湾土地利用/覆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驱动因子的作用,文章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遥感(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分析了自然驱动因素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覆盖基本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而社会经济和政策约束是土地利用/覆盖分布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文章的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长江经济带域内交通网络的连通性状态尚无准确监测和评价,该文以2015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2016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以及相关行业专题资料为数据源,设计长江经济带交通网络通达性监测方法,并以此分析2015—2016年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网络通达性变化状况,为长江经济带域内交通网络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靠近核心区域的交通通达性较好,而趋于边缘区域的则较差,且核心交通网络通达性已由原来的中心城市逐渐向较边缘城市扩散.较边缘的城市借助自身的优势已发展至通达性较好的水平,每一个通达性较好的区域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点逐步变成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城市伊春市为例,采用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精确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于GIS解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各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20年间,交通用地面积增长了24.6%,第三产业等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林地面积增长了0.2%;居住地面积增长了1.4%,主要驱动因子为居民生活水平类指标;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共增长1.9%;工矿用地面积增长了5%,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湖泊水体大多位于林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林业发展及政策的保护,面积共增长5.1%;草地面积减少7.3%,合计65.6km2;裸土完全消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禁采禁伐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大的结构性波动.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6年经济与环境数据指标构建经济转型评价体系,采用重心迁移、空间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各资源型城市总体上经济转型平均指数为0.667,大庆市经济转型能力研究期内一直处于全省较高水平、七台河市经济转型能力未来有增强趋势.在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转型重心分布在佳木斯市西南部地区.研究期内环境水平和社会发展是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因子,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驱动因子影响力从大到小为:社会发展、环境水平、创新驱动、资源利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的内容,初步探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安排4个方面。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4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是可行的。研究结论:开展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有利于区域政策制定、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可从源头上预防和规避规划实施带来的社会风险,确保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平谷区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0年5月1∶1万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平谷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综合分析山区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高效观光型经济林和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是两种较好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在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过程中采用植物嫁接技术使低山区天然次生酸枣灌丛转化为经济型生态林;在山前修筑集雨工程以涝补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山地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生物防治法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依据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建立村域尺度的林地生态风险模型,探讨乡村林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1)林地生态风险与地形因子有较大相关性,村域坡度越小,风险水平越高;(2)林地生态风险水平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趋势,风险水平较高(或较低)的村域趋于和同类的村域相邻;(3)每个村域的风险关联模式及空间分布不尽相同,"低—低"型村域在县域北部高海拔地域上呈现出连片分布态势,"高—高"型村域在县域中南部地域上形成连片分布格局,"低—高"与"高—低"型村域则以分散分布为主.研究结果为有效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哈尔滨市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效益水平,通过功效系数法,计算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综合效益.首先综合筛选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以特尔非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Excel软件建立模型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功效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不稳定,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波动,而引起这两次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行政区划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李筱琳 《松辽学刊》2008,29(3):118-120
水是干旱区、半干旱区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而水的短缺也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应用生态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额济纳绿洲水-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进行定量评估,其具体方法就是建立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额济纳绿洲水-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各指标因子进行筛选,建立绿洲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可持续发展度对复合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长江三角洲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石油型为辅 ,以烟尘和酸雨为害最大 ,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增长而加重 ,使区域发展的成本增大 .指出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应确定目标和重点 ,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率 ,优化工业布局 ,推行科技进步 ,加强生态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在RS-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闽江下游沿江地区景观生态类型在整个研究区、不同地貌区、不同行政区和不同缓冲区的格局特点和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沿江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区域自然属性强;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水平和垂直分异明显;河流沿江景观格局受人类干扰影响深刻,亟须进行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就应当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并将土地资源划分出具有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生态功能相对一致的功能区划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在分析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适合该区域的土地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适应各功能区划内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开发保护策略,为实现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