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统一应急调度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等特点。构建了适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抗疫韧性评估框架,对城市地下空间及既有抗疫设施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下空间在城市抗疫韧性的全面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抗疫关于"存量""增量""变量"及"统一调度"的韧性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为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中小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韧性城市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城市韧性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以城市人文韧性、生命线系统韧性、经济韧性、生态环境韧性和灾害准备韧性为主体的5维度韧性城市构建理念,建立了中小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安徽省淮南市。结果表明:淮南市近五年城市韧性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韧性指数平均值为0.098 6,其中人文和生命线系统韧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经济、生态环境和灾害准备韧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淮南市城市韧性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4.
王丽芳 《科技资讯》2023,(16):146-149
韧性城市建设是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各地均积极探索与发展韧性城市,在此环境下,需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情况展开针对性规划设计。基于此,该文首先简单论述了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维度,为增强任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针对性,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某城市实例展开分析,在明确实例概况基础上分析致灾因素,进一步从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基础韧性、社会韧性这4个方面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6.
安全韧性已成为城市安全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基于韧性曲线定义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出包含城市结构模型、城市安全韧性模型、突发事件模型、城市恢复模型的城市安全韧性定量分析框架,并以地震灾害为例,建立包含建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等子系统的虚拟城市模型,通过Monte Carlo方法开展城市安全韧性定量分析研究。该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可为安全韧性城市构建与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及耕地系统健康的重要表征,对昆明市的耕地进行韧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为耕地资源高效管理提供依据,促进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基于韧性的视角,从耕地系统的功能性、稳定性、冗余度和适应性4个维度构建了耕地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突变级数模型和泰尔指数对昆明市2001—2017年的耕地系统进行了韧性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耕地系统韧性总体水平还较低,但呈现平稳上升的状态;其四个维度的能力出现差异,功能性、稳定性水平较高,而冗余度和适宜性水平较低;昆明市耕地韧性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特征,耕地韧性的空间差距逐渐缩小.可见为提升昆明市耕地韧性水平,应将冗余能力和适应能力作为发展的重点,提高对耕地系统的管理利用能力,扩大主要城区耕地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缩小耕地韧性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8.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韧性城市"的理念,建构了韧性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及特征;结合各国在新冠疫情中的防疫措施,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技术韧性—制度韧性"体系.研究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技术韧性依赖于健康精明的规划干预,包括规划全过程纳入健康影响评估、完善城市应急服务能力规划、建立"枢纽—节点—应急流"的韧性公共空间体系、统筹...  相似文献   

10.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之一。运用多指标综合加权法、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4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5-2018年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综合韧性指数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韧性指数不高;重庆、成都两市韧性指数上升幅度远大于其他城市,韧性“极端化”现象显著;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两端凸显,中部凹陷”状态,“虹吸效应”明显;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研究期内基本稳定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后的CRITIC模型测算1998-2017年省会城市韧性的变化,并结合面板数据VAR模型探究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于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时间上,过去20年30个省会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较高的城市为北京、广州、上海和南京;在空间上,省会城市韧性水平从相对...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均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攀升,多处良性耦合阶段,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向上则由“中部突出、南北部塌陷”向“中部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的空间分异格局演变。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强,且局部区域的空间异质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劳动力要素是影响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政府调控能力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力最强。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为长三角城市群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韧性城市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学术界新的热门领域。当前学界还没有形成针对中国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针对韧性城市的恢复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韧性城市恢复力的内涵,分析了韧性城市在遭遇外部扰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恢复力演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社会意义。为韧性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和智慧性提供量化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4.
 暴雨后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积水导致其系统功能瘫痪,提高城市水系统的生态韧性对巩固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生态管理上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现有韧性研究的不足;在生态韧性的视角下,构建了城市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和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提出了韧性城市设计策略,探索了生态韧性视角下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高风险社会,基础设施面对扰动事件是否具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韧性理论为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利用CiteSpace软件,针对WoS数据库2000-2018年基础设施韧性评估核心文献展开计量分析,通过文献分布、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等归纳基础设施韧性评估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候灾害影响的国际韧性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梳理了韧性概念渊源和分类特征,利用Cityspace软件对国内外城市韧性研发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各个典型国家在面对气候灾害时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和具体实践,分析得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相关策略路径;提出了适应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韧性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实践选择和发展趋势。基于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对该项目已公布的亚洲韧性城市实践策略文本进行梳理,从目标愿景、策略内容、实施框架3方面总结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与西亚地区的不同城市所制定的韧性策略特征,并结合城市特点,以社区作为韧性抓手,提出了中国在韧性城市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本土化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西北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分析了各个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程度,通过30个城市的面板回归分析了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1)我国西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为中度和较强度水平,较强度韧性城市相对较少,主要为省会城市,强度韧性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2)部分城市排名变化较大主要归因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加强生态保护使甘肃省城市排名向前移,而缺乏环境治理投入的陕西省城市排名则出现下滑;(3)由于高韧性水平城市缺乏且带动作用不足,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出现高高集聚稀少,高低分布居多的空间分布格局;(4)行政力和科学技术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和开放度,金融和社会方面虽然显著,但影响力较小;(5)行政力和科技对社会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经济因素对4个子系统影响显著,方向为正,开放度对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影响为正,对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为负。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9年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分析其时空分异与演变,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诊断其障碍因子及障碍度.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得分以及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4个子系统得分均呈现出上升趋势;(2)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缩小的趋势;(3)中西部地区逐渐形成以高水平、中高水平为主的连绵分布区,东部和南部地区则形成以低水平、中低水平为主的连绵分布区;(4)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先减弱再逐渐增强的趋势;(5)子系统对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障碍度显著强度:工程韧性子系统>社会韧性子系统>经济韧性子系统>生态韧性子系统.实证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城市规划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