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认识PM2.5     
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排放和大气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大气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就PM2.5的定义、成分与来源、危害、与能见度的关系、监测技术、相关标准,以及防治手段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识别东莞市颗粒物污染特征,于2004年12月12日-26日在东莞辖区设置5个观测点,采用TH-150CⅢ型大气采样仪及P&P2025S双通道自动采样仪进行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加强观测。对获得的样品进行了日均浓度、粒径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东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二次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加强观测期间,5个站点PM10日均质量浓度为0.045mg/m^3-0.443mg/m^3,位于西北部的望牛墩站点PM10质量浓度二级超标率相对最高,为100%,位于东南部的塘厦镇站点PM10质量浓度二级超标率相对最低,为46.7%。莞城市区站点PM2.5/PM10为53.4%-70.8%。粒子粒径谱分布特征显示该市可吸入颗粒物以粒径较小的积聚模态粒子为主。  相似文献   

3.
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青岛市开展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PM10样品,其中,有2个点同时采集PM2.5样品。对空气颗粒物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及PM10、PM2.5的污染特征开展了分析,并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研究确定出青岛市的一次源类、二次源类对PM10和PM2.5的贡献,为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结合PM2.5的定义和国际上的习惯名称,建议将PM2.5的中文名称定为“颗粒物2.5”,并将其定义为“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又称细颗粒物”。  相似文献   

5.
近年,影响空气质量的PM2.5备受社会关注。PM2.5一直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不利于社会应用和学术交流,鉴于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了PM2.5中文命名审定工作。经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分析、民主热烈的讨论商榷,并综合各相关部门的意见,PM2.5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细颗粒物"。本刊辟专栏介绍PM2.5中文名审定工作的始末和部分专家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耘 《科技术语研究》2014,(1):40-41,43
通过调查近20年与“细颗粒物”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有关“细颗粒物”命名的研究,分析认为“细颗粒物”合理的符号表达形式应为PM2.5.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近20年与"细颗粒物"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有关"细颗粒物"命名的研究,分析认为"细颗粒物"合理的符号表达形式应为PM2.5。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6):16-17
细颗粒物(PM2.5)污染已成为我国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燃煤电厂是引起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含量增加的主要污染源。利用现有的燃煤烟气污染控制装置,通过合理改进提高其对PM2.5的脱除性能,是控制PM2.5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本课题结合燃煤锅炉烟气经湿法、半干法脱硫后相对湿度较高的特点,创新提出利用过饱和水汽在PM2.5表面的凝结特性提高现有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系统对PM2.5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杭州市灰霾出现的天数均超过150天,这不仅有损杭州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也严重影响着杭州市民的身体健康。什么是灰霾?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减少灰霾天气的产生?从2009年起,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杭州市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是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从多个角度对杭州市大气PM2.5展开研究,着重分析PM2.5对能见度下降影响的污染源种类,针对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提出切实可行的灰霾控制对策措施,为政府减缓和控制灰霾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辽宁省PM2.5污染状况以及重金属元素分布,2005年在省内选取了5个典型城市进行分季节的采样,并进行颗粒物浓度分析和重金属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典型城市TSP、PM10和PM2.5污染均比较严重,重金属元素分析中Pb和zn的含量比较高,同时得出结论认为重金属元素更易于富集在细颗粒上.最后本文提出了辽宁省PM2.5防治对策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空气污染指数(API)监测指标包括PM10但不包括PM2.5,导致与某些单位通过监测PM2.5得到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相差较大,但它们在含义、指标描述、监测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几乎一致。随着监测PM2.5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强制执行PM2.5的监测和发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1):40-41
通过调查近20年与“细颗粒物”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有关“细颗粒物”命名的研究,分析认为“细颗粒物”合理的符号表达形式应为PM2.5。  相似文献   

13.
文章深入归纳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颗粒物术语的演绎过程及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颗粒物术语,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颗粒物术语建议: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分别命名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又分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英文名称分别为particulate matter(PM10)和particulate matter(PM2.5)。  相似文献   

14.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外来生物入侵对海洋带来的威胁,综述了国内外控制压载水带来海洋入侵生物的传统方法,指出这些方法存在安全性差、能耗高、腐蚀船体等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利用大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生成高浓度羟基自由基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低浓度、高效率、低成本和无负面环境效应等优点,是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朴世龙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2):20-22,F0003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