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系统思想研究现代物流学,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应用系统思想指导,提出现代物流系统学的总体设想,文章确定现代物流系统学的定义,并以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学中的运用为主线,筒明介绍了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学史的地位与作用,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业决策和系统思想在现代物流轶,硬系统中的运用,加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学理论,以此指导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并加以推广用于世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986年11月ll——16日,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西山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协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等十一个科学团体联合发起和组织的。来自全国各地二百多位科学工作者就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方面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会议先后收到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160余篇在会上作了交流。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设》的长篇发言,他提出的关于建立“地球表层学”的设想,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除了举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术语研究和实践,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味”体现了钱学森对术语定名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其术语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术语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然而,钱氏术语译名的“中国味”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内涵。文章从形、音、义三方面出发,结合钱学森术语翻译实例,考察钱氏术语“中国味”在术语翻译中的体现及其适用限制,以期详明“中国味”的内涵,丰富术语翻译理论,为构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黄顺基教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背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4日-6日,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与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在北京香山卧佛山庄举行了“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来自大陆及港澳台的97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两岸四地的科普人士如此近距离地充分畅谈科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会议产生的余波不断扩展,将在华夏的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不久、中国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前夕,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请允许我代表第五届理事会向到会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向关心支持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和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辛勤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中国科协领导关于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研究的意见和建议;主张要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层次上寻找新的生长点或突破点;提出把自然辩证法学科从“科学技术哲学”调整为“科学技术学”,从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阐述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组织所属全国学会发挥各自优势,聚集全国高质量学术资源和优秀人才队伍,持续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通过每两年对不同学科(领域)分批次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分析和研究我国相应学科的发展,比较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提出我国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力求强化优势学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与日本东京大学哲学中心联合召开的“科学与文化”主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科学与文化”相关主题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5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工程与工程哲学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多功能厅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等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彦英代表理事长朱训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内工程界、教育界和哲学界的数十位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工程与工程哲学”、“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工程哲学与新型工程师培养”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讨。其中,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汪应…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科学大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英美学术界尤其是拉宾格尔和柯林斯等人致力于超越“科学大战”的努力进行了讨论,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对立走向对话正在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我国学术界应当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3.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导人,退休后长期担任国防科技委高级顾问。他非常关注新时期的国家尖端技术以及与尖端技术相关的自主创新工作。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芯片产业属于国家尖端技术,必须坚定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文章披露了钱学森关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剪报及信件,并总结、梳理了他对于落实国家尖端技术自主创新的三条意见:发扬两弹传统、善用对外交流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对于"钱学森之问"的旨归及理解亦有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科学的切入点从实验到实验室的转移标志了科学论中的一场革命。透过实验室看科学,革新了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确立的科学形象。透过实验室看到的科学,汇聚了求真性、实用性以及社会性等多种属性于一身。科学具有文化上的二重性,它是社会-利益相关的,它的社会运行强烈依赖于从业者的道德基础。实验室是科学之“身”与科学之“心”的奇妙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英的角色重构:钱三强晚年的科学活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三强晚年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方面,从管理和体制的层面,推动中国科学规范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建制化,亲自主持组建了多个软科学组织。像钱三强这样的科学精英,由于多种因素,其角色往往由科学家转换为战略家。由科学精英挂帅推进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工作,已成为中国科技体制的显著特点。钱三强等中国科学精英的角色重构,不仅为中国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案例支撑,同时也为理解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科学进入了后学院时代。为了促进产业发展,“科学-社会”系统建立了一套与产业科学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即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制度。与学院科学相比,后学院科学的奖励制度具有奖励来源多元化、奖励形式多样性、奖励范围广泛性、奖励标准可操作性等特点。而且,后学院科学在把精神性奖励与物质性奖励结合运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性奖励在促进科技、产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社会学企图对科学做出社会学说明,认为科学理论对自然的表象不可能在感官(观察)中获得精确性描述,从而完成对经验主义的批判。这种单一化的理解势必回归于与经验论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相反,科学的政治学研究更有现实意义,不过对政治学的理解需要超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的水平,有两个问题需要予以特别注意;(1)分析框架的多元化。分析框架规定着科技与社会研究的范围,制约着研究者的视野,进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单一,而且,该框架也固有许多缺陷。应当尝试各种可能的框架,在比较和综合的过程中,选择和建立新的更佳分析框架。(2)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对于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社会史具有激发直觉和灵感、提供历史的检验等作用;此外,科技与社会研究和科技社会史研究以科技社会嫡史学为中介,存在一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是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劳斯的科学文化研究积极吸收和借鉴解释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力图深入揭示科学实践的对象、主体和活动与其文化语境的互动,进而以知识批判与政治批判的方式积极干涉科学实践。劳斯的科学文化研究独辟蹊径地从语境论和解释学的理论层面,深刻揭示了科学实践与其文化语境的动态关系,为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推进两者的对话和交融开辟了一条颇具启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