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里,诗人利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呈现了生活与生命中多样的“痛苦”,而这“痛苦”的背后有着精神荒芜、信仰丧失、文明冲突等深层的原因。通过诗人探寻“痛苦”的心路历程,可以窥见诗人自己的人生指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被誉为“浪漫型诗人领袖”,磅礴,奔放的诗人气质铸就了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和敌人的豪迈气魄,这是春成就缔造人民共和国赫赫功业的重要基础,但同时,远离客观现实,虚幻理想的诗人气质,又是其发动“大跃 进”,“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个体特质因素,大政治家兼大诗人双重人格的毛泽东既创造了人间奇迹,又陷入深刻的悲剧之中。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描写自然,抒发诗人情怀和志向的“托物明志”类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生动丰满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传唱。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托物明志”类诗歌在“形象群体”相互关系上以及“形象”、“诗人自我形象”和“诗歌主题”相互关系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透脱”说是杨万里诗论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强调诗人要胸襟透脱,不为世俗情见所束缚;二是强调诗人要破除对权威偶像、学问定法和“故我”的执迷,,“不听陈言只听天”,师心法天,以变求进,三是强调学习前人的诗歌,要脱略形迹,深参透悟,领会其实质内涵,把握诗歌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穆旦诗里不但包含着“现代意识”,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识”,正是丰富的“历史意识”使得穆旦作品的现代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九叶诗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诗文修养和绘画技艺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和重大的影响。明末出现的绘画“南北宗”之说,实际上是以文人画作为区分南北的主要标准,所以地域上的北方人王维被推举为“南宗之祖”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9.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爱植树,被文坛传为佳话,也为后人所称道。 晋代诗人陶渊明特别爱种柳。送他的雅号是“五柳先生”。唐代诗人杜甫爱种桃树。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曾留下“奉乞桃栽一百株,春前为送浣花村”的佳句。  相似文献   

12.
《苏南科技开发》2006,(4):62-63
第十届中国“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将于2006年4月18日在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同里隆重开幕。整个将历时一个月。中国“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是同里古镇旅游的文化牌和标志性盛会。自1997年举办首届“同里之春”以来,以其内容丰富、文化品位突出,展示了同里深厚的文化品味。第十届旅游文化节,将运用国际化操作手法,整合和嫁接高端客户资源、文化资源和古镇的旅游资源,主题新、品位高、历时长是本次“同里之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诗歌语言源于日常语言,它灵活多变,涵义丰富。同时,它又因诗人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具有显著的艺术性和变异性。“前景化”,作为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诗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通过举例分析“前景化”的概念及类型,“前景化”与变异的关系,“前景化”与显著性的关系,“前景化”对于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线索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把爆竹载春入户描绘得脍炙人口,而明代诗人瞿佑的“天花无数月中开,五彩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更是把烟花绽放的绚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身体写作”备受关注,出现了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作家,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第二代,春树、木子美为代表的第三代。在具体阐述她们的“身体写作”时,着眼于“身体写作”和男权文化的关系,结合她们的作品对她们的写作动机、文学品格、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他,黝黑的脸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在工地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拿着一把小铁锤这里敲敲,那里锤锤,隐藏质量问题,存在安全隐患,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就是湖南省第三工程公司质安战线上的马正春。凭着扎实的专业能力,优秀的技术成绩,马正春连续三届被评为“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湘潭市安全生产专家”、  相似文献   

17.
《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是徐志摩的两种“未刊日记”。它们的面世填补了徐志摩特定时期生活、信仰和思想的空白。它们是探求诗人内在精神结构的重要“介体”,也是“徐志摩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信抑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和美”。为了追求理想、欢乐的人生,诗人不惜“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因而,在他的诗中多借用类似于“雪花”的意象-美丽而短暂,仿佛向读者暗示,他的追求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实现,那些激情、浪漫无不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9.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馆阁诗人群体是在“元四家”时期才形成的。但据现存“雪堂雅集”等资料考证,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个以馆阁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在元代诗坛之上,支撑着元初诗坛局面,维系着诗坛命脉,引领着元代诗坛的走向,延续着元代诗坛以馆阁文人为主流的发展趋向,对有元一代馆阁诗人占据诗坛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形象化的语言艺术,诗歌通过诗人对“物”的“处理”、通过“写实”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正是因为诗人“待物”的方式不同,使“写实”有了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了诗歌的不同形态。本文的主要内容即在具体、详细地分析、探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诗歌形态中各自的“待物”方式和“写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