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陕西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及时代分期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薛祥煦 《科学通报》1995,40(5):447-447
保德期三趾马动物群目前在我国一百多个地点共发现200多种化石.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期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些化石均属同一层位.60年代以来,不同层位、不同生态类型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及对一些动物分类及其进化水平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保德期动物群多层位的事实.1985年,作者等发现在陕西府谷老高川产有三趾马动物群化石,1986年起连续作了大规模采集,在同一地点采集到3个不同层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数千件,所得材料丰富,保存较为完好,这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2.
泥河湾地区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德 《科学通报》1982,27(4):227-227
一、 前言1980年夏,我们协作组料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蔚县西窑子头一带进行地震地质及古地理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层位含脊椎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并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得到了不少的化石.这一地区,在过去被称之为“三趾马红土”层中:解放前没有发现化石;解放后  相似文献   

3.
西藏三趾马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及其对高原隆起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万波 《科学通报》1979,24(19):885-885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这种影响更为直接。这是中、外学者早已注意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在探讨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及其隆起的过程等有关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仅从古脊椎动物学的角度,以三趾马动物群为依据,对隆起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邓涛  梁忠  王世骐  侯素宽  李强 《科学通报》2010,55(34):3302-3309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保德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也有一些与保德动物群相比在系统演化水平上稍高,可能代表比后者略晚的地质时代,其年龄约为距今7Ma.乌兰花动物群的组成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可能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环境,为确定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东西分区的界线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南方网纹红土多元成因的粒度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胡雪峰  朱煜  沈铭能 《科学通报》2005,50(9):918-925
对宣城、九江、泰和和赣州网纹红土粒度特征的研究表明: (1) 宣城和九江两地的网纹红土, 粒度均匀而细小, 不含>2 mm的砾石; >63 μm细砂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0%和1.14%; 而10~50 μm粒组明显富集, 平均分别为34.65%和37.20%. 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很相近; 其余各层的频率分布曲线与前者也有明显的继承性. 剖面各层石英颗粒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十分一致, 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有很好的可比性. 这些特征均反映了两地网纹红土明显的风成特性. (2) 泰和、赣州网纹红土粗颗粒含量较高; 各粒级组分在层次间变化明显; 10~50 μm 粒组富集不明显. 红土原样和红土石英颗粒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缺乏可比性, 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征. (3) 网纹红土成因的多元性反映了南方第四纪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风成特性网纹红土的存在为南方第四纪冰期风尘堆积提供了实物证据. 对这类红土分布区域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有助于揭示南方第四纪冰期大规模风尘堆积的南界.  相似文献   

6.
陆相烃源岩提供了中国主要的油气资源,但是其成因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薄弱。近年来对海相烃源岩成因机制的研究表明,海洋沉积物中活性铁的埋藏对海相烃源岩中有机碳的埋藏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对湖泊中铁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进行回顾,指出湖泊沉积物中铁埋藏过程与海洋中类似,同样受到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影响,并引起营养盐(主要是磷)的大规模释放,从而使得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有利于湖泊有机碳的生产和埋藏。松辽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受 到海侵作用的影响,因此该过程可能对松辽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部5.3Ma动物群的年龄分布特征与气候恶化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气候恶化是地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近年倍受地学界所关注.人们一般通过地层物质组成及一些特殊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来证实这类事件的存在.从动物年龄分布角度分析气候恶化事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和陕西府谷老高川庙梁三趾马动物群数千件化石为基础,从动物年龄分布论证了中新世晚期气候恶化事件的存在及影响范围.本文涉及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新世保德期庙梁亚期,古地磁年龄约5.3Ma.  相似文献   

8.
<正>风化和侵蚀过程是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貌演化的重要课题.剥蚀包括风化和侵蚀.宇宙成因核素可以直接定量研究105 a范围内地表的平均剥蚀速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国内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在地表剥蚀速率研究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油气生成的两种对应观点 在地质界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油气成因说,一种是有机成因说,一种是无机成因说。 有机说认为,油气是“化石燃料”,即由埋藏于沉积地层中的动、植物或动植物混成物质转变而成。此说最早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先后有动物说、植物说和腐泥说等。现代有机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近海沉积作用过程中,由无数浮游生物、动植物遗体在长期稳定的还原环境和良好的埋藏条件下经化学降解而成。有机质转化为油气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先是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干酪根和天然气;之后干酪根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与东亚季风的异常强盛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尹秋珍  郭正堂 《科学通报》2006,51(2):186-193
基于土壤微形态学、黏土矿物学和土壤化学的方法, 对安徽宣城和广西百色中更新世的网纹红土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网纹红土经历了多阶段的气候波动, 因而是一种复合型的古土壤. 这些网纹红土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即均质红土形成期、白色网纹形成期和气候的冷暖波动期. 白色网纹是红色土壤基质经脱铁作用而形成, 代表了中国南方一个极端湿润气候期. 它指示在中更新世期间中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全年降水充沛, 当时夏季风极其强盛, 气候可能几乎全年都受到夏季风环流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西百色盆地大梅南半山遗址发现与玻璃陨石共生的手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頠  莫进尤  黄志涛 《科学通报》2006,51(18):2161-2165
新近在广西百色盆地大梅南半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手斧等176件石制品, 保存于第Ⅳ级阶地网纹红土之中, 石制品的性质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发现的类似. 手斧和手镐等石制品与同时发现的155件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 这些玻璃陨石的相关特征显示原生埋藏的性质, 证明百色手斧的埋藏年代与亚-澳散布区玻璃陨石的降落年代一致, 距今约0.8 Ma. 在网纹红土层之上的堆积物中还发现丰富的石制品, 进而暗示生活在百色盆地的早期人类, 曾亲历并成功地躲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这次重大的天体事件.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信息     
英国和美国的物理学家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这是半导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一种异常特性)的一些新证据.他们的实验结果对解释该效应的一些现存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表明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澄清.  相似文献   

13.
今年“科学通报”一月号发表了孟宪民先生的“矿床的成因与找矿”一文,稍早些时候,他还在“中国科学”上簡要地介紹过自己的观点。孟先生的看法可归納为如下几点; 1.反对矿床的岩浆內生成因論,认为“現有的矿床成因分类对找矿毫无帮助”。 2.硫化矿石、有色金属矿床是同生沉积形成的,因而必須到“石灰岩沉积或鈣貭沉积的泻湖相中去寻找有色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大西洋中脊热液黄铁矿的标型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蓉 《科学通报》1995,40(12):1119-1119
本文利用成因矿物学研究方法,对大西洋中脊热液硫化物矿物的形成期次、矿物共生组合和黄铁矿的形态与成分标型特征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为开展与其它洋中脊热液硫化物的对比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根据矿物中的成因指示信息,探讨了研究区内的一些热液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海舟山群岛的潮间带存在一处距今5600年左右的古木堆积层. 对采自该潮间带的新鲜基岩样品、海岸风化壳剖面、海岸带渗滤水系统、埋藏古木渗滤水、潮间带沉积物、潮间带海水、岛上淡水和埋藏古木以及埋藏古木形成的泥炭质等潮间带环境介质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对海岸带渗滤水系统中的细菌成因铁氧化物和潮间带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 并对埋藏古木形成的泥炭质和潮间带海滩泥的无机硫组成及其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 该潮间带环境介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Fe, Mn, S (SO2-4)富集, 是埋藏古木腐烂发酵对潮间带的Fe-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影响的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结果不仅证实铁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该潮间带环境中的大量存在、参与了Fe-S循环过程, 而且诱导了胞外成矿作用. 潮间带海滩泥中高的铬还原性硫(FeS2)含量和低的特征δ 34S值(?2.9‰)不仅可能指示了潮间带沉积物中大量硫酸盐还原菌的存在, 而且可能显示其中的铁硫矿物是在高的硫酸盐还原速率条件下形成的. 本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潮间带、河口和近海岸带等高有机质累积速率和高硫酸盐还原速率条件下Fe-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成矿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功“外气”对人体肝癌细胞及其传代细胞的作用》一文作者,以体外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在电子显微镜下面观察“外气”在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对其产生的影响变化,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为阐明气功的生物学效应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抚顺盆地的滑积煤及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冲龙 《科学通报》1994,39(23):2175-2175
煤层成因是煤田地质学和沉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历来认为,“绝大部分有经济价值的煤矿床是原地生成的”.作者首次在抚顺盆地的超厚煤层中,发现了大量同沉积滑塌分层(滑积煤)及与之伴生的泥质重力流沉积夹矸,导致建立一种新的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丁奎首 《科学通报》1980,25(4):183-183
1972年在对马王堆一号汉墓研究过程中,曾发现在女尸衣着及内棺顶板下附着了一些白色细小晶粒,有的是从丝织罗纹孔里“长出”(见图1)。起初,此物被推测可能系古代某种防腐剂,为此曾作过初步研究,后证实其为酪氨酸。本文除报道最近的补充工作外,着重就其成因及作用提出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9.
孙宇浩  王哲  傅小兰 《科学通报》2006,51(22):2648-2656
以前的研究发现, 物体的成因(是否人工制造而成)影响成人和幼儿对物体的命名和分类, 但没能说明成因影响物体分类的特异性, 即成因的作用发生在概念系统的哪个水平. 两个实验用前人研究的物体命名任务的变式, 检验了物体的成因对物体概念系统的领域水平(划分“人造物/非人造物”的水平)和基本水平(物体命名的水平)分类的影响. 结果显示: (ⅰ) 完成自由命名任务时, 人工制造条件的成因使物体被更多地分类为人造物领域的范畴, 而自然形成条件的成因使物体被更多分入自然物领域; (ⅱ) 用迫选任务强行改变基本水平的分类后, 领域水平分类的模式保持不变. 综合起来, 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领域水平和基本水平的分类可以分离, 而物体的成因对物体分类的影响只发生在物体概念系统的领域水平. 此外, 被试陈述的分类理由提示, 人工制造条件的成因可能导致被试自动推测物体的功能, 进而影响物体分类. 最后讨论了物体的功能对物体分类的影响, 以及新理论代替基于设计的人造物分类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因原理出发,探索了数学和物理学出现的趋同效应,研究了科学中的“趋同效应”和“同源辐散”,同时用模糊数学做了研究,并把“趋同效应”和“同源辐散”用在与科研中方法关系和新途径探索上,提出了创造性科研应重视的新的研究途径,得出了一些对创造性科研很有益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