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初期,审定专家们对生态学名词的选定原则,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系统收录生态学科专有的、常用的,并有科学内涵的名词,由于近十余年生态学发展迅猛,产生了大量交叉科学和边缘学科名词,要收录能反映当前生态学学科发展水平的新词。”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在2002年7月召开的审定专家会议上,对初步选定的14008条名词,进行了一次“大手术”,大家严格按照“选词原则”从中只选定了4082条进行释义。此后,经过各分支学科组审定专家及评议专家们进一步筛选,确定为3735条。在这过程中,大家“心照不宣”地,始终未将“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两词选入“生态学名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生态环境”一词的科学内涵混乱,将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捆绑在一起,人为地混淆两个本来就不同的概念。尽管生态学和环境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毕竟是两个独立发展的学科,生态学属于生命科学,而环境学属于地学范畴,它们可以交叉,甚至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但决不会相互取代;二是该名词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英文译名,按照定名应遵循的单一性原则,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英文(中文)名。我们查遍国外英文词(辞)书,未能查到“生态环境”相对应的英文名词;三是该名词已进入宪法和国务院文件。但是,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在自编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2003年第9期的“争鸣”栏目中,发表了审定委员陈永林研究员的文章:《我对“生态环境”一词的理解》,对该词提出了异议。关于“生态建设”一词,也未收入《生态学名词》,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审定专家难以对该词科学性作准确的表述;二是尚未找到相对应英文译名,如ecological construction或eco-construction,以及ecological development for human environment的译法都不确切,要么是中国人自造,外国人不懂;要么是我们将外国已有明确科学内涵的名词(词组)硬安上中文译名;三是“生态建设”易对群众和领导(尤其是对素质不高,胆识过人的基层领导)起误导作用,打着“生态建设”的幌子,干着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事,可谓比比皆是,让人痛心疾首。这是由于“生态建设”这个词极易突出人的主观意志,而往往忽略了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进行所谓的建设。而生态学本身已有一系列科学的名词,如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等名词,准确而科学地指导人们去处理受到人类破坏的生态系统,如何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去恢复、修复、甚至于重建生态系统。总之,在我国特定的条件下,多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少一点人定胜天的思想,对保护我们已经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会有莫大的好处。我于5月17日参加了由全国名词委召开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研讨会,切身感受到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三位院士登高一呼的感召力,尤其是主持会议的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的民主包容的作风和与会众多专家的启示性发言,使我受益匪浅。为了使这次讨论能持续深入,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不急于求得共识,让大家多发表意见;(二)讨论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以会议形式,发表口头见解;(三)对一些已取得共识的名词,也不急于进入《生态学名词》,可以放一放,等一段时间,成熟了,再选入。以上是个人的一点见解,不揣浅陋,写出来与大家切磋,祈望能使生态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交叉而相互渗透着的自然科学,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学本身的学科范畴。伴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除了其原有的术语外,又产生了大量的新术语。其原有的术语,也因为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赋予了某些新的科学内涵。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使用科学内涵明确、简明易懂、用词规范并统一的生态学名词,实属一项紧迫的基础工作。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得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并在业务及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审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使我国第一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生态学名词》(含释义)得以顺利完成。这对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态学名词编纂与审定工作的回顾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编纂与审定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50年代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北京大学生物系林昌善教授编写《动物生态学名词》(不含释义),并邀请沈嘉瑞、林昌善、武兆发、马世骏、曹骥、费鸿年、蔡邦华、刘崇乐等8位专家组成动物生态学名词审查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审查工作并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王梅峒编纂了《汉英生态学词典》并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安树青、林金安等20余名生态学专家编纂了《生态学词典》,并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此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王孟本编纂的《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2004年又出版了王孟本等编纂的《英汉生态学词典》。由于新的生态学词书大量涌现,对生态学名词进行审定和统一,就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1999年,中国生态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于当年11月组成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9所高等院校和10所科研院所的41位生态学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45岁以下的年轻专家14人名,约占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根据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成17个分支学科组,即生态学总论,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包括农、林、牧、草原),水域生态学(包括淡水、海洋、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及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为确定生态学选词原则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选词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学词书、专著、教科书和杂志,从中选用的生态学名词共计14008条,于2002年编印了《生态学名词》(讨论稿)。第二阶段(2002~2003年)为对已选入的名词进行精选。筛选出拟进行释义的词条共计5800条,确定释义的注意事项和格式。第三阶段(2003~2004年)为专家初审阶段,每一分支学科领域,组织4~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分支学科完成的释义词条进行初步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各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按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然后再召开生态学名词定稿会,由17位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对初审后提交的4082条名词进行集体审定。第四阶段(2004~2005年)为终审阶段,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对《生态学名词》(释义稿)进行终审,并将专家意见提交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最终由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会议终审定稿,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出版公布。二、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全体专家的积极性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的交叉而又相互渗透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点是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众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可能是绝无仅有。一些老的分支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交叉科学如免疫生态学等还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面对如此庞杂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态学,个人的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而必须依赖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各分支学科专家们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名词审定的任务。(二)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交流信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直接参与审定的专家约有35位,他们分散在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审定专家会议。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开展交流,我们创办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共发行12期,及时报道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审定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进展等信息。为了介绍各分支学科专家对名词释义的不同理解和讨论,我们还开辟了“争鸣”专栏,刊登有关审定专家对一些有疑义名词的正确汉文译法和正确释义的文章。如:(1)metapopulation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就多达七种:麦塔种群(音译)、meta种群(英-汉组合)、异质种群(意译)、联种群(意译)、聚合种群(意译)、复合种群(意译)、集合种群(意译)等。经过大家深入讨论,确定统一采用:集合种群。(2)在我国,关于allelopathy意译的汉语译名就多达五种:相生相克、他感作用、生化他感作用、植物互感作用、互感作用等。上述译法都比较接近allelopathy的原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给出简明准确的科学释义。在最近出版的《昆虫学名词》(2000年,科学出版社)中将allelopathy译为“异种化感”并释义:“一种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他种生物产生的影响。”化学生态分支学科专家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里强调“异种”和“他种”是不全面的。因为allelopathy的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自毒作用)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作物“重茬”就长不好,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化学生态学分支学科专家组初审时,大家同意将allelopathy译为“他感作用”,其释义为:“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上述释义中的“其他”,既包括“异种”,也包括“同种”;该释义中的“生物”,既包括植物、微生物,也包括昆虫等动物。这样的译名与释义可能更符合原义、更符合实际、更能表达allelopathy一词的科学内涵。(3)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文献中,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并且多数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区别开,其对应的汉语译名五花八门,如“顺应”、“习服”、“适应”、“服习”、“风土驯化”、“服水土”、“驯化”等等。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两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查阅了大量文献,根据其科学内涵,将acclimation译为“驯化、实验驯化或室内驯化”,将acclimatization译为“气候驯化、野外驯化、自然驯化或季节驯化”等,既符合术语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又将二者区分开来。他们的上述见解,得到了初审和终审专家的认可。此外,审定专家们还在《简讯》上,对“生态环境”一词进行了评论;对“gene flow”一词的正确译法展开了讨论;此外对适应(adaptation)一词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和释义等发表了新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上述事实表明,《简讯》在生态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并开展学术探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坚持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三审”定稿的规定在各分支学科完成名词释义后,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初审,一般要求组织4~5名本领域的专家对释义初稿进行逐条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应按照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保留至复审(即二审)时提出讨论,并申述保留的理由;复审又称二审,由17名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和特邀的专家组成,对各分支学科经专家初审通过的初稿,进行集体定稿;集体定稿后的稿件呈交全国科技名词委,再由全国科技名词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终审,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将终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反馈给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相关的专家进行修改。这个程序虽然有点繁杂,但实践证明,“三审”定稿的规定,确实可以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对保障名词审定的质量是必不可少。三、对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展望(一)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门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的时期还在继续,新的术语将会继续涌现,而一些被实践证明已难以表述客观生态规律的术语将被淘汰,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本次完成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对生态学名词的演变进行追踪观察,并定期进行增补和删除。在此,我建议可否初步确定生态学名词审定的修订工作(包括增补、删除和修改)每3~5年进行一次。(二)要加快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的汉语译名统一的工作,在目前可参照《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的做法,先暂不要求进行统一,可以相互对照,以推进两岸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简讯     
为保证力学名词的审定质量,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名词审定的程序和原则开展工作,尤其注重加强力学名词的定义工作,他们采取的具体做法是,由正、副主任,秘书和有关分支学科专家组成审查小组,每周抽出固定的一天时间对已经给出定义的名词进行逐一讨论,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力学名词词典,多方位、多角度地加以考察,力求给出严谨、清晰、准确的定义,并将讨论的结果反馈回负责该分支学科的专家。这种做法较好地从总体上动态把握本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专家们认为,为进一步保证审定工作质量而采用这种审定方式,即使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必要和有价值的。迄今为止,力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已经收录词条4560条,并对其中2000多条进行了注释,分学科召开了30次左右的小型工作会议,对已注释的词条逐一进行讨论。审定工作期间还邀请数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12日,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学科问词条的查重结果,逐条展开了讨论,确定了重复词条的学科归属。专家们一致建议在原来的12个学科分支基础上,增加“总论”部分,以收录“林业基础”中不能包含的一些共有名词和基本学科名称类名词。  相似文献   

5.
简讯     
2005年7月15日,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通信科技名词终审会,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主任、通信名词委主任宋直元和20多名委员出席了会议。通信名词委自2003年8月成立,经过全体委员科学严谨、艰苦细致的工作,三易其稿,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通信名词的审定工作。在此间,还成功开展了海峡两岸通信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工作。会议通过了三审稿和大会决议,决定将终审稿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批。 (刘青)
2005年7月19~20日,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审定工作会议。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计量名词委主任王秦平和近30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已收录的12个分支学科名词进行了筛选和审定,初步确定了约4000条计量学名词。与会专家对上述名词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讨论。会议决定在会后对此一审稿进行增补、删削和分支学科之间的协调,经二审工作确定词条之后,分专业组编写定义。 (刘青)  相似文献   

6.
名词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文章以收词原则为例,阐述了为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我国当前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名词审定专职工作人员、兼职参加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学科专家、术语学理论界专家一致认同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单义性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单义性原则规定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即“一词一义”。实现单义性原则,需要解决“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我们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对于“一词多义”的处理,采取了分化不同义项、淘汰不常用的义项、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保留不同学科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等措施。“一义多词”的处理,采用选定一词舍弃他词、设立异名等方法。实现中医药名词审定的单义性原则,既要遵守科技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规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12日,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学科问词条的查重结果,逐条展开了讨论,确定了重复词条的学科归属。专家们一致建议在原来的12个学科分支基础上,增加“总论”部分,以收录“林业基础”中不能包含的一些共有名词和基本学科名称类名词。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2007年3月底,全国科技名词委材料科技名词委员会半导体材料与有色金属材料名词终审会相继召开,会议得到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南大学的大力支持。会议主要议题是根据审定专家意见,对材料科技半导体材料与有色金属材料的专业名词终审稿进行审议。石瑛教授和殷为宏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以及材料科技名词委办公室的相关同志为会议的召开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终审会上,专家们按照吴伯群教授介绍的“材料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原则”和其他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深入探讨,收效显著。仅有色金属部分,会议就解决了不少问题:更新了一批词条名称;删除了一些因不必要定义或过多复合而不适合收录的名词;合并了一些词条;新增了一些词条;修改了一些定义等等。此外,会议还就有些不同学科间或同一学科内部不同分支的交叉词汇的协调工作作出了安排,如粉末冶金部分名词需提请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协调等。按照两次会议的统一计划安排,材料科技名词半导体材料与有色金属材料两部分的终审稿修改工作于4月底完成,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材料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最终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才磊)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7~9日,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召开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计量学名词委王秦平主任和近30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已经给出定义的12个分支学科约4000条名词及其定义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审定。与会专家对上述名词逐条、逐字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名词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容易被专家接受的学科目录,来作为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开展的依据。文章介绍并分析了现行五个学科目录,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实际工作开展的学科与其中的两个目录进行比较。最后,以《学科分类与代码》为基础,结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名词审定实际工作,构建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学科目录。  相似文献   

12.
简讯     
为适应科技进步对学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形势,满足科研、教学工作对学科分类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更好地反映科技界对现行学科分类国家标准的修改意见,中国科协于1999年6月22~24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学科发展与学科分类研讨会。一部分专家及学会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科发展及学科分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本刊将开辟专栏进行研讨。欢迎广大专业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以及学会工作者积极参加讨论。----------------------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电工名词》于1999年2月公布出版。《电工名词》包括电工基础及通用名词,导电材料及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电线、电缆等30类,共7432词条。----------------------1999年3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两岸名词工作的专家分别报告了各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编辑过程,并对两岸名词对照本的收词范围、编排体例和审定原则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的收词范围、准则和名词定名的通则,并对未来的学术活动了做安排。在台期间,还同台湾水产学会一起举行了海峡两岸水产名词对照工作座谈会,由台返京停留香港期间,同香港理工大学的有关专家们座谈了地理信息系统新词工作。台湾一行使得两岸三地的科技名词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2007年2月6日,“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教育学名词委主任吴启迪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教育学领域专家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原副主任潘书祥宣读了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单,并由吴启迪副部长和顾明远顾问向委员颁发了聘书。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和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总体情况,以及科技名词审定的重要意义。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室主任邬江作了题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的报告。顾明远顾问认为这项工作将对教育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规范作用,同时也指出审定工作的难度很大,希望各位专家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吴启迪副部长发表讲话指出,由于教育学是一门非常大的综合性学科,因而教育学名词审定工作异常艰巨、繁重,离不开广大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教育学名词审定工作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科研的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才磊)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2007年7月13日,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报告厅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委员包括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誉主任蒋有绪院士,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施季森、杨传平、尹发权等共31名专家。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 在听取了秘书处及各分支学科负责人关于第一阶段工作及相关名词遴选进展的汇报后,蒋有绪院士就学科框架及选词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和与会委员们一道就新版收词的范围和深度、新兴和交叉学科名词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第二版林学名词(定义版)应当以第一版为基础,同时反映出学科的发展变化,能够兼顾管理、生产、科研部门应用为一体的特点;在术语的选择上,不求全面,但要突出特色等。专家们对去年年底第一次会议中所形成的学科内部框架进行了部分调整,并确定了各学科组的召集人及成员名单。此外,还就专家们存在分歧的部分学科名词的处理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如对湿地、生物质能源、城市林业、森林游憩等词条或学科领域,建议分别收录至相关分支学科组,而暂不单列学科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6年3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termonline.cn)上线以来,已累计提供1565万余次术语服务。平台融合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30余年由一百多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和数千位专家通过收词、定名、定义、审定公布的130余种50余万条规范术语,涵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各个领域。"术语在线"基于上述名词提供智能检索、术语管理、术语标注与提取、术语查重等术语服务。  相似文献   

16.
前言 在20年的名词审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有关名词审定的方法和原则,以及术语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今天,我愿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们在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材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建筹备会于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材料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师昌绪院士、理事长周廉院士、秘书长王克光教授等11名专家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一致认为,材料科学是在21世纪将取得重大发展的学科,随着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有关材料科学的名词术语十分繁多和复杂。因此,材料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显得十分重要。会议决定在名词委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尽快开展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和公布工作。会议决定在明年初组建材料科学技术分委员会,并立即进行审定和加注释义工作。
(刘青)
第二届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研讨会于2004年10月12~17日在台北市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组成以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宋大祥院士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12人赴台参加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50多人。大陆代表团12位代表分别来自全国科技名词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动物所、河北大学等单位。台湾方面有“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对动物形态、分类、生态学、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等多个分支学科的名词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并获得了建设性的成果。整个会议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达到了促进交流和加深理解的目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18.
1989年3月22日至26日,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在北京怀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宋大样、顾问钱燕文、审定委员等共25人。宋大祥教授主持会议。黄昭厚同志传达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第一次主任、副主任会议精神,介绍了1988年名词审定工作情况及1989年度的工作安排,此外,还介绍了有关学科名词审定的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会者对《动物学名词》广泛征求意见后的第二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1)调整了《名词》的框架,更改了部分名称。《动物学名同》讨论稿包含七大部类名词:(1)动物学,(2)无脊椎动物学,(3)脊椎动物学,(4)动物分类学,(5)动物生态学,(6)动物组织学,(7)发育生物学。在科学概念体系的层级关系上,列于首位的“动物学”属于上位概念,包含了位于其后的6个分支学科。它所收列的名词,多是分支学科共用的基本词,一些委员提出是否把“动物学”称作“总论”,经过会议讨论,决定改名为“普通动物学”。“动物分类学”改称“动物分类区系学”,原因是这一部分已收入动物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的一些术语。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系按类群划分,二者涉及分类区系和生态学名词,因此把这两部分移到后面,而把“动物分类区系学”和“动物生态学”移前。鉴于“发育生物学”涉及生理、生化等学科的名词术语较多,为减少交叉重复,审定的名词限于胚胎学方面,因此改名“动物胚胎学”。修改后的《动物学名词》框架为:普通动物学、动物分类区系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胚胎学、动物组织学、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2)对分支学科的名词作了适当的调整。原先收入动物生态学的名词,如“个体生态学”、“水生生物学”、“淡水生物学”、“适应”、“种群”等二十多个术语,原来收入动物分类学的“同功”、“同源”、“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生物发生律”等十多个基本名词,均已归并到普通动物学名词内。最初列入脊椎动物学名词的“导航”、“早成熟”、“晚成熟”、“候鸟”等名词决定移到动物生态学名词中。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也作了适当的调整。(3)各分支学科适当增补一些遗漏的基本名词及新近出现的较为成熟的术语。经委员们讨论,动物生态学将增加一些主要的动物行为学术语。在普通动物学名词中增加一些名词,使结构更加完整,如在“体腔”这一部分名词中增补“假体腔”、“前体腔”、“后体腔”和“肠体腔”等名词。在动物分类学名词中增补一些常见的汉拉对照术语,相应地在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中也增补一些基本名词,预计第一批《动物学名词》近七千条。(4)对审定名词的规范化进行认真的讨论。与会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有关名词的确切涵义进行认真的审定。如生育、培育、繁育、生殖、繁殖等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容易混淆,不易掌握,与其相对应的英文名词有procreation,propagation,breeding和reproduction,讨论后统一为生育(procreation),繁育或育种(breeding),生殖或繁殖(reproduction,propagation)。猛禽有主动吐出未被消化的兽毛、鸟毛及骨骼的行为,其英文名为regurgitation,如何订出确切的汉文名?《名词》的初稿订其名为“吐轴”,系北京方言,意思是呕吐物成团状,形态略似穿在轮子中间呈圆柱形的“轴”。但是,轴者系指一种物件而非指食物,经再三推敲,定名为“吐弃物”。这样可与因肠胃不适或其他原因造成被动吐出的“呕吐物”相区别。无脊椎动物学名词中的“上皮”(epidermis)在其他分支学科中称作“表皮”,为了避免混乱,经斟酌后将“上皮”改为“表皮”,达到统一。又如甲壳动物中步足的第1节称“底节”(coxa),第2节称“基节”(basis),而在昆虫和蛛形动物中,coxa均译为“基节”,于是决定把甲壳动物的步足第1节改名为“基节”,第2节改名为“底节”大家一致认为,尽管有些名词各自沿用了数十年,还是统一为好,可以排除名词和含义的不统一,解决科研和教学上的困难,为学科发展增砖添瓦,铺平道路。(5)进一步确定需要注释的名词。会议强调了对一些似乎能够望词生义,但又极易误解的名词必须作出简明定义性注释。例如生态学名词中的“城市化”(urbaniza-tion),会误认为系某个乡村或某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又如无脊椎动物某些类群构造中有“墙孔”这类名词,易被误认为建筑学方面的名词;再如腔肠动物中的“羽干”一词也会误解为鸟类羽毛的结构等,以上这些动物学名词均应作出定义性注释。(6)注意与有关学科名词的协调统一。脊椎动物有关肌肉和骨骼系统的一些名词与解剖学的有关名词会有交叉重复,需与解剖学名词协调。无脊椎动物学的一些名词需与昆虫学名词协调,以达到词义统一,减少重复。会议认为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港台及海外华语地区的有关科技论著,对他们使用的词义准确、合乎规范的名词术语,应予参照采纳,以利科技信息的沟通和学术交流。专家们表示应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尽早审定第一批动物学名词,使之早日公布、出版,为我国动物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简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社科名词审定工作会议本刊讯2005年6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召集社科院有关专家,就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进行研究和部署。与会专家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认为这是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应该列入院“十一五”科研规划,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已经在语言学领域先行展开,下一步是以经济学、法学名词审定作为试点,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并准备在有关学科的期刊上设立专栏开展名词审定学术讨论。(刘延玲)□材料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本刊讯2005年3月15日,全国材料科技名词审…  相似文献   

20.
探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钱正英院士、沈国舫院士、刘昌明院士向中央提出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国务院要求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该名词组织讨论,提出意见。2005年5月17日,全国科技名词委邀请在京生态学、环境科学的有关专家共同讨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内涵、用法和翻译等问题。与会专家经过充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各自对这两个名词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