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甘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8022-8025,8033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对井楼油田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有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和钙质隔夹层。根据其物性特征,找出了各类隔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阐明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志。开展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定性、定量地揭示了它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义。  相似文献   

2.
塔中4油田含砾砂岩段发育的隔夹层严重阻碍了油田的开发。在岩心、薄片观察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总结出本区隔夹层的成因主要有3大类7小类。根据岩性、电性、物性、产状、宏观展布等,进一步将不同成因的隔夹层分为泥粉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并厘定了非取心井段隔夹层识别的物性、电性标准。最后基于单井解释,揭示了隔夹层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沉积旋回、断层的关系:随着沉积水体逐渐加深,物性隔夹层从5小层至1小层迅速减少,而泥粉质隔层则相反;在每一个基准面上升旋回,顶部容易发育泥粉质隔夹层,底部容易发育物性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则受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3.
开发实践证明,厚油层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是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单砂体注采关系及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 素。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A 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发育厚油层,厚油层内部泥质隔夹层发育,在岩芯标定测井的基础 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识别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标准开展了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根据隔夹层的纵向分 布、平面展布特征将区内隔夹层分为稳定型隔夹层、次稳定型隔夹层和不稳定型隔夹层等3 种类型。水动力条件及基 准面旋回是控制隔夹层厚度变化及分布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分析3 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参数下 限值为约束条件利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了井间隔夹层的空间分布,建立了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注采 关系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指导S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隔夹层展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夹层、小层间隔夹层、砂层间隔夹层及层内物性夹层4个层级;按岩性可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隔夹层3类;河口坝内部物性夹层表现为顺物源的"前积式"和垂直物源的"上拱式"展布样式;稳定分布的层内物性夹层可形成渗流屏障,影响注入水运移,进而控制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5.
针对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含砾砂岩段分布复杂的隔夹层严重制约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致使油田产量低这一问题,综合运用岩芯、录井以及测井资料,以塔中16含砾砂岩段为解剖对象,划分了该层段内隔夹层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单井的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预测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剖析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含砾砂岩段发育泥质、钙质、低渗透泥质砂岩3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主要分布在5小层底部、泥质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3小层底部、低渗透泥质砂岩夹层则零星分布在各小层砂体内部;隔夹层影响了流体的垂向渗流能力,致使含砾砂岩段形成了2套油水压力系统,在同一个压力系统内,夹层易造成高渗储层水洗严重,低渗部位剩余油富集。通过开展隔夹层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可明确油水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6.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利用丰富的岩芯、动态监测资料及密井网条件,采用层次约束和动态拟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河口坝储层内部隔夹层的类型、成因和表征级次,讨论不同级次隔夹层的发育位置、沉积产状、规模及分布样式。研究表明,河口坝储层内部发育泥质、物性隔夹层和钙质夹层3类。5级界面处的隔夹层限定河口坝复合体,位于复合河口坝顶部,泥质、物性隔夹层侧向拼接,呈连片状,沿单层较连续分布,钙质夹层延伸规模小,呈孤立状,离散分布;4级界面处发育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限定单一河口坝,位于单一河口坝相互叠置处,顺单一河口坝顶部延伸,侧向与5级界面斜交,离散分布;3级界面处的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限定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增生体,数量多,厚度薄,分布离散,向湖心方向以低角度倾斜。  相似文献   

7.
 开发后期,厚油层内部隔夹层是造成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Velasquez油田G组厚油层内部发育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本文建立了这两种隔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模式,利用该模式开展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横向对比。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可分为稳定型、次稳定型和随机型3种。在分析3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别用确定性建模、物性下限值控制、条件模拟等方法预测了隔夹层的井间分布,建立研究区隔夹层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后期措施调整和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储层构型方法指导下,以取心井岩心和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基础,借鉴现代沉积、野外露头成果,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综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密井网条件下的三角洲砂体开展了精细的储层内部构型逐级解剖,并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及认识:在河口坝复合体叠置样式研究基础上;按照"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进行单一河口坝构型单元的识别划分;将研究区河口坝划分为限制性河口坝(PMB)和非限制性河口坝(DMB)。完善了单一河口坝构型模式研究,深化单一坝边界识别标志;建立了两种单一河口坝砂体内夹层分布模式。限制性单一河口坝内部夹层以泥质夹层为主,局部物性夹层,近水平状展布,将单一坝分为多期增生体;非限制性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增生体间的夹层以物性砂岩及钙质夹层为主,多分布在河口坝中上部,连续性较差。明确了隔夹层类型由陆向湖盆的演化规律:钙质砂岩→物性夹层→泥灰岩。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表明,单一构型单元分布控制着储层参数的平面展布。坝主体以发育Ⅰ类、Ⅱ类储层为主,Ⅲ类储层一般发育在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以及坝侧缘,Ⅳ类储层发育在席状砂。  相似文献   

9.
隔、夹层的发育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储层非均质性和其中流体的运动,开展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研究对于储层优势通道的研究和开发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井区东河砂岩段为例,结合静态地质和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基于动、静模式约束的隔、夹层空间分布综合预测验证方法:从隔、夹层的地质模式出发,借助注采井组的示踪剂实验,从示踪剂是否见效、见效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示踪剂实验井组井间的隔、夹层空间展布情况;结合生产曲线特征,对井组的生产动态特征进行分类,探讨隔、夹层分布的地质模式与动态响应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了完全不遮挡型、部分遮挡型以及完全遮挡型3类基于动、静模式约束的隔、夹层分布模式。根据总结的对应模式和生产动态特征来分析无示踪剂实验的井组,预测整个研究井区的隔、夹层空间分布,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东河塘滨岸砂体蒸发泵吸作用与钙质隔夹层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层滨岸厚层块状砂岩体中沿斜层理发育的钙质致密隔夹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和井下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青海湖现代滨岸砂体解剖类比,提出滨岸砂体内部大量发育的沿斜层理钙质致密隔夹层系同沉积蒸发泵吸作用成因.通过沉积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的探讨,认为研究区朝东南向古开阔海发育的斜层理中,相对较高渗层理中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古海洋中咸化海水的供给,钙离子不断浓缩,使潮上带斜层理上部孔隙水中的盐度大大提高.这些富含钙离子的卤水不断蒸发浓缩,逐渐沿斜层理化学胶结,最终形成钙质致密层.研究结果阐明了厚层块状滨岸砂岩体内部钙质夹层沿斜层理选择性顺层分布的机理,为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油藏隔夹层空间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井间分布提供了预测模型,有利于注气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指导油田高含水阶段剩余油挖潜,综合运用岩芯、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夹层成因与展布特征研究,及其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夹层可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类型,建立了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平面上夹层可分为零星发育式、局部连片发育式和全区发育式3种类型,建立了各类型夹层平面分布标准;垂向上均质储层内部多发育单一类型夹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内部多发育复合类型夹层;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其中,局部连片夹层和全区发育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倾角测井、水平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隔夹层的静态地质特征、产状拾取、水平井测井响应特征、动态生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静态模式指导、多测井系列解释、产状指向、水平井标定、导眼井与水平井匹配、动态预测及验证"的流程,建立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多信息耦合的水平井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泥质、钙质和钙泥质隔夹层,从级次上分为层间、砂体间及单砂体内隔夹层;优选0. 2 m窗长、0. 02 m步长、30°探索角拾取隔夹层的产状,并进行产状转换;通过水平井段测井响应异常及深浅电阻率差异识别隔夹层的类型及位置;将研究区射孔及见效情况、含水率及日产液曲线进行分类,确立连续、半连续、不连续3类隔夹层展布范围及平行、倾斜两种隔夹层展布产状对应的注水区、边水区、底水区的单井生产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胡尖山油田长6、长4+5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地质资料、岩芯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以及试油资料,开展了长6和长4+5油藏小层划分和对比、单井相分析,建立测井相识别模式,编制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进而分析沉积相演化规律;探讨储层砂体展布以及物性分布规律,从而深入认识研究区的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然后结合试油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6、长4+5油藏的储层进行有利区域的预测,为油田待开发区域的合理建产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储层隔夹层认识和表征研究对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海相砂岩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分析隔夹层的成因机理,将其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两大类隔夹层。从岩心井隔夹层识别入手,开展电性特征对比、物性分析资料研究,识别出泥质、钙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确立了非取心井隔夹层划分识别标准。进一步探讨了隔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垂向渗透率和产状4个主要因素在油田开发中的控制作用。隔夹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与厚度、分布范围呈明显的正相关,垂向渗透率决定着注入水向上向下的波及程度和速度,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往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5.
由于缺少岩芯、动态资料不完善,海上稀井网油田精细表征储层和泥质夹层分布规律难度较大。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将珠江口盆地X油田珠江组海相砂岩储集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质量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并借鉴陆上相同沉积环境的露头研究成果,分析泥质夹层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泥质夹层有小规模海泛成因、堤岸成因及前积成因等3种类型。为满足生产需求,可将夹层划分为3个级次。在级次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地震属性资料作为约束沉积相展布研究的基础,通过剖-平联动,确定了不同级次、不同成因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手段,表征和预测了不同成因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梁珀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7):1607-1610
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差异是影响水驱开发油藏水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腰滩油田阜一段储层特征,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将腰滩油田隔夹层分为2类.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研究区单井隔夹层进行系统识别,并做多井对比,研究隔夹层空间分布特征,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曙二区缓坡浊积岩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搞清隔夹层在三度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开发井网、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曙二区大凌河油层缓坡浊积岩储层进行沉积学研究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揭示了隔夹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分布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指出连续分布的隔层可作大套开发层系的隔层,条带状分布的隔层可作小范围注采井网开发层系的隔层.探讨了用分形几何识别隔夹层的方法,并对隔夹层进行了质量评价,为研究区选择合理开发层系、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实际井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研究隔夹层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底水油藏物理模型,研究水平井隔夹层大小对水平井效果的影响,表明靠近水平井远离油水界面的隔夹层下部出现“屋檐油”,此处的剩余油为油藏高含水期挖潜剩余油的主要方向。结合底水油藏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隔夹层展布范围以及不同隔夹层分布位置下水平井的开发动态,随着隔夹层展布范围增加,隔夹层距离油水界面越远(越靠近水平井下方),则水平井开发效果越好;通过对国内某典型油田水平井生产资料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物模、数模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安塞油田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 油井含水量升高, 油层有效动用不均, 整体压裂易出现水窜、水淹现象, 已不适应油田现今的生产状况。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油水井单砂体进行细分和对比, 建立岩体力学模型和三维应力场分布模型, 结合现场压裂施工参数, 开展单砂体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安塞油田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油藏侧向复合砂体内部单砂体间泥质、钙质物性夹层发育, 形成的应力夹层对压裂裂缝的展布有较好的封隔作用, 即使压裂施工过程中隔夹层产生裂缝, 但随着泵压的降低, 张开的裂缝会随之闭合, 支撑剂并没有进入隔夹层中产生有效裂缝, 油层单砂体间有效动用不均, 60%的层有效动用程度较低。由此提出针对小层内动用程度不高的11 口井的单砂体补孔、重复压裂、堵水、隔采等措施, 经过现场实施, 增产效果明显, 平均日增油1.2 t 以上, 最终形成多期河道叠加致密砂岩单砂体细分与压裂改造的技术方法体系, 对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油藏中隔夹层成因多样,隐蔽性强,测井曲线难以有效识别,严重制约了油藏高效开发。以伊拉克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例,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数据识别隔夹层,通过岩-电精细标定确定不同类型隔夹层测井值域分布,优选特征测井曲线,基于成因控制,开展未取心井隔夹层判别。结果表明:M油田Mishrif组发育局限沉积型、深水沉积型、风化胶结型、淋滤胶结型和局限暴露型5类隔夹层。采用雷达图比较不同隔夹层测井响应特征,采用"误判率"来表征每种测井曲线对储集层和隔夹层的区分度。研究发现:应用密度曲线值2.55 g·cm~(-3)可实现储集层和隔夹层的划分,通过相控原则,在浅滩相储集层内部以密度测井值2.45 g·cm~(-3)或声波测井值70μs·m~(-1)识别淋滤胶结型隔夹层。隔夹层中分别通过伽马测井值80 API和密度测井值2.65 g·cm~(-3)判别局限暴露型隔夹层和风化胶结型隔夹层。基于层控原则,在MB2.2层识别深水沉积型隔夹层,在MA、MB1和MB2.1层识别局限沉积型隔夹层。不同类型隔夹层的展布规律和隔挡性能差异较大,实现不同类型隔夹层表征对厚层碳酸盐岩油藏分层系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