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籍华人冶金学家焦蔚芳博士,在阐释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本刊曾陆续刊登过他的一些文章。为使读者对焦博士的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本刊约请朱明基教授对焦博士作一次越洋采访,并提出若干问题请焦博士作答,现将内容简要刊出如下:  相似文献   

2.
再谈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心 《世界科学》1992,(1):35-35
1989年第5期本刊发表了一心同志的论文《厄尔尼诺与我国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时过两年,证明他的论点是有科学依据的,即我国的特大洪涝灾害与西太平洋有升温现象有正相关性。发生1991年6~7月的我国特大洪涝灾害,也发现这一现象。本刊再发表一心的文章,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他在文章中列举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年月,以为感兴趣的读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上卓著声誉的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最近不幸去世。为纪念他在有机化学方面的贡献,著名作家王若望为本刊撰写了《黄鸣龙的光辉道路》一文。这也是本刊刊登的第一篇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文章。  相似文献   

4.
本刊兼职编辑杨维廉同志今年7月16日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十分沉痛.杨维廉同志是《世界科学译刊》(本刊的前身)创刊、初期建设的筹划人之一,他积极开拓杂志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系,他和其他同志对国内一些科学家的采访文章受到科学界好评;在与国外的联系上,他先后代表本刊与《科学美国人》、《宇宙》(德)、《研究》(法)等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其后,他一直参与本刊的审稿、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5.
三发三中,足见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过去曾两次发表过王身立先生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他本人对生物科学广泛而深刻的了解,预测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文章,结果两发两中。前年,在本刊创刊10周年笔谈会中,他又预测癌基因的发现者当获诺贝尔奖,结果再次测中。《三发三中,足见功力》一文对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田森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任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著述甚多并经常在海内外讲学,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80年代他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大量论述现代人观念的文章。现应本刊之邀从9期起陆续发表他就社会热点等问题所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田森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任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著述甚多并经常在海内外讲学,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80年代他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大量论述现代人观念的文章。现应本刊之邀从9期起陆续发表他就社会热点等问题所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张文敬老师是我国著名冰川学家,他曾40多次赴西藏、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西部山地进行科学考察,还两次赴南极、一次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张文敬老师也是本刊的资深作者,他为本刊撰写的《中国冰川掠影》、《科罗拉多大峡谷纪行》、《探访极昼的北极》、《枪勇冰川历险》、《边坝茶马古道纪事》《百年沧桑易贡湖》等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本期“编读往来”刊登他的词作《山地放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长年工作在野外的科学工作者对山地的挚爱和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我们也期待着这首歌词被谱上曲,唱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教授是本刊的老作者和老朋友了.多年来,他对本刊十分关心,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本文的两位作者与杨教授都有一定的交往,虽说文章只记述了有关杨教授的几件事,但从中我们已足可见到杨教授的为人,治学态度和主要学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10.
我们问作者:“你用了十多年时间从事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什么转而研究黑颈鹤?”(本刊在2009年第2期上曾刊登作者关于金丝猴的文章《守望美丽的红唇精灵》)他的回答是:“我长期在青藏高原和云责高原从事灵长类动物研究,奔波的足迹恰好与黑颈鹤的迁徙轨迹重叠,因此有机会无数次地在野外与黑颈鹤邂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讲的是一个中国人,从河南郑州走向海外攻读英语专业,以惊人的毅力,顽强拼搏,终于从石缝中脱颖而出,不但成了一名美国大学英语教学讲坛上的中国教授,而且成了英语文学语言学、诗律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不是搞自然科学的,但他敢于抗战权威,挑战自我的精神,却也正是任何自然科学研究要取得成果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另外,作者虽长期在外从事英语教学,但母语——汉语的写作的生动流畅,引人入胜,这对以译介国外文章为主的本刊译者读者,也是很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9,(8):1-1
最近,读者袁禾蔚给本刊来信,针对在本刊2006年以来发表的几篇有关火山爆发的文章中,对火山爆发时间记述不一致的问题提出质疑,希望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卡尔·萨根不幸去世了。对于他的死,凡知道他的丰功伟绩的人都会发出同一个叹息:可惜!卡尔·萨根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著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勇敢的反对伪科学的斗士、关于他的业绩,本刊在第7期上已有文章发表,这里不再用篇幅重复那些论述了。我要说的是,科学需要有像卡尔·萨根这样的斗士。人们常把科学称之为神圣的殿堂,这就需要有人爱护它、尊重它,并为这座殿堂增加光彩,增塑科学之种。然而,在这座殿堂内常有伪科学的假菩萨出现,它们披着科学之神的外衣,堂而皇之登堂入室,挤…  相似文献   

14.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中的群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竞争与整个高技术领域及军事工业内的竞争紧紧连在一起,以往的竞争在于要给机器以“逻辑力”,现在的竞争在于给机器以“知觉力”,这种研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数学、物理等许多学科,是个综合性课题。在这场竞争中,美籍华人学者曹天仁脱颖而出,在主流派权威们兜着圈子的时候,他另辟蹊径,提出了新方法——人工神经网络设计中的群论方法,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美国有关方面从星球大战计划款项中拨巨资支持他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思想过去未能写成文章发表,他现在要求把公开阐述他的学术思想的第一篇文章在祖国——中国的刊物上刊载。本刊能为发表他的文章,介绍他的学术思想而深感荣幸。值得一提的是,本刊曾在1984年第3期上刊登过他哥哥曹天予的论文《量子场论中重整化纲领的形成》。当时,曹天予还身处逆境,没有一个工作单位,现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何大一博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防“艾”之战上,今年10月中旬,何博士在上海参加“东方科技论坛”期间接受了本刊的采访提纲,不久他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答了本刊的提问——  相似文献   

16.
死亡体验,最初记录临死体验的人是瑞士地质学家,登山家阿尔贝特·海姆。1892年,他在登山俱乐部《年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文章记载了他的登山同伴遇险,死而复生30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基本粒子物理,由于它在当代物理学中所占的显而易见的重要性,本刊已发表了不少文章,包括实验与理论两个方面.但如何生动而又通俗地来向读者系统介绍这一学科,一直是本刊的一个心愿.黄克孙教授去年在我国讲学期间应本刊要求撰写了这篇《粒子物理新貌》.黄克孙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粒子理论物理学家,相信由他来撰写的这篇文章是很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介绍抽象的数学成果,介绍它的背景、意义和思想方法,是本刊所大力倡导的。遗憾的是,国内数学界的学者们对如此宣传自己的成果似不十分感兴趣,或许写这样的文章,其难度不亚于写学术论文本身。在这方面的佼佼者当是中山大学的王则柯先生。他的文章《同伦方法与罗歇定理的高维推广》介绍了他的学生最近获得的一项成果,并借此就同伦方法作了阐发。  相似文献   

19.
自1983年本刊开展关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以来,发表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改革是一个艰巨漫长的历史进程,需要发扬韧的精神继续去探索,继续去开拓.本期发表了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谢定裕先生从海外寄来的文章,他“本着从小处着手的意思’,表达了对高教与科研的一些思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0月14日,谈家桢教授致电本刊,他说:“去年你们发表了《麦克林托克应获诺贝尔奖》一文,现在《人民日报》报道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已授予了麦克林托克。这是一件喜事。你们杂志敢于刊登这样的文章,说明你们是有眼光的,有魄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