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5月31日,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全球第一只进行野化培训的圈养大熊猫——祥祥在野外摔伤致死,它的尸体在深深的沟壑之中被发现.祥祥在被放归野外三年后夭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4,(3):13-14
对于全世界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人来说,2003年7月8日,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就在这一天,一只名叫“祥祥”的大熊猫被送到野外放养场,它的离去拉开了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工作的序幕。 放归过程 举世瞩目 大熊猫“祥祥”的放归过程牵动了全世界所有大熊猫保护工作者以及众多大熊猫爱好者的心。7月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护大熊猫行动正在探索新的途径,中国正在通过模拟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使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这种转变的开天之作就是全球最大的熊猫基地———碧峰峡大熊猫基地的创建,该基地于2005年8月底竣工。9月,世界最“排场”的大熊猫“迁徙”从卧龙中国保  相似文献   

4.
闻香识偶     
大熊猫是对物种资源保护工作者极具挑战性的物种之一。人工喂养的大熊猫酣态可鞠讨人喜爱,但这种圈养的做法却有着潜在的危险。10年前,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圈养个体又难以雌雄配对,繁衍后代屡告失败。1996年,两只大熊猫从中国送到了美国。此后,受卧龙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和美国圣  相似文献   

5.
张欣 《科学之友》2005,(11):38-38
1870年,第一个见到大熊猫的西方人大卫神甫在他的见闻笔记里这样写道:“大熊猫似乎以植物为食,但有机会吃到肉食的时候,也绝不会拒绝。我甚至认为在冬季里肉食是它的主食……”不过,尽管早在19世纪已经有人知道“大熊猫吃肉”这个秘密,但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熊猫调查队在卧龙听到当地农民反映,在野生大熊猫的胃里发现大型啮齿动物的残渣,还有人看见大熊猫捕获一只竹鼠,卧龙地区的研究者也发现熊猫的粪便中有金丝猴的毛。王郎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粪便中则发现林麝的毛、骨、蹄和肉。卧…  相似文献   

6.
<正>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一直是大熊猫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本刊特约“熊猫爸爸”张和民教授和熊猫保护专家谢浩高级工程师,以他们的亲历,给我们讲述大熊猫野放的故事……在长江上游,秦岭、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密林之中,生存着最后的大熊猫野生种群。800万年以来,大熊猫历经气候和环境的剧变,  相似文献   

7.
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维新 《科学通报》1993,38(17):1597-1597
圈养环境中大熊猫(Ailuropoda mclanoleuca)幼兽的死亡率高达71.3%。人工育活母兽无力哺育的初生兽能大幅度降低圈养大熊猫幼兽的死亡率。对于种群繁衍和物种保护意义重大。十几年来,国内外对未哺过母乳的大熊猫初生兽人工哺育多例,都因病医治无效早期死亡。1991年9月,我们用人工哺育方法使一只大熊猫初生兽存活160天,体重达7050g,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是我国的濒危物种,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其数量日趋减少,现存仅有不到1000只。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方略,每一物种的种群降至1000只以下,必须建立圈养种群,加强人工繁育。因此科学繁衍大熊猫已迫在眉睫,当今重点围绕圈养大熊猫的生殖与繁育研究已成为我国有关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和磊 《科学之友》2005,(21):35-36
中国保护大熊猫行动正在探索新的途径,中国正在通过模拟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使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0.
和磊 《科学之友》2005,(11):35-36
中国保护大熊猫行动正在探索新的途径,中国正在通过模拟大熊猫的野生环境,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使大熊猫最终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单种群按年龄结构分布的莱斯利(Leslie)模型,并用于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动态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基地三期工程建设以及有计划地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大自然的目标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拯救熊猫     
中国农民们喜欢谈起一个藏族老人的经历。这位藏族老农曾看见一只大熊猫在他的小屋里大嚼贮存的牛饲料。老农微笑地说:“那是只漂亮的白色熊猫,我非常欢迎它到我家来就餐。”在中国中部偏僻禁猎山区的森林深处,大熊猫几千年来一直与当地农民和睦相处。这些农民称熊猫为“beishung”,或称白熊猫,并认为它们具有使人  相似文献   

13.
葛志浩 《科学之友》2005,(11):32-32
据了解,目前全国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实施了“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使大熊猫栖息地得到较好保护,种群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共从野外抢救大熊猫224只,人工繁育成活7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的现状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熊猫的原地保育和移地繁殖,以及研究进展作了扼要报导.原地保育的总趋势仍然是栖息环境和分布范围不断在缩小,数量不断减少.拟新建的14个自然保育区和17条走廊连接带有待实现,可延缓野外大熊猫的灭绝。移地保育在各动物国、研究基地及自然保护区国养场,已具不同程度的条件和规模,并初见成效,但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所进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很不够,使圈养繁殖的幼仔数量增长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出移地保育的优势.文章指出,保育大熊猫的现实虽然不容乐观,但有利条件不少,只要加强国内外合作,抓住时机,在现有基础上,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保育与研究,前程似锦.  相似文献   

15.
物以稀为贵,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目前全球只剩1000只左右,而其中绝大多数或野生于或被人工圈养在中国。有科学家曾预言,未来一百年,大熊猫将会灭绝。2500万年前大熊猫与近亲黑熊分化,后因地球沧桑变化几乎绝迹。那么,当代大熊猫是怎么被发现和猎获的呢?笔者的家乡人、祖籍孙中山先生故乡──中山市翠亨村的杨帝泽、杨帝林兄弟于70年前在西南山地猎获了史载第一只活体大熊猫。杨氏兄弟的祖辈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与孙中山先生同村。现在在杨帝泽先生祖居的墙上还悬挂有美国四星上将杨帝泽将军的任命书、美国国旗…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不足20千米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因地震造成周围山体多处发生大型滑坡,致使大熊猫圈养、科研、后勤等基础设施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生活在这里的63只圈养大熊猫中有6只失踪,全部32套大熊猫圈舍有18套毁坏,14套严重受损,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17.
窝头——必须剪断的脐带 2003年7月,祥祥进入"一期圈",后面跟着一群人——几乎集中了卧龙各个方面专家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小组.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的研究进展冯文和(四川联合大学生物系)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世界濒危“活化石”动物,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将它的图案作为会旗和会徽,大熊猫成了全球性野生生物自然保护的象征,对它的研究,一直引起生...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是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的动物。它是中国特有珍贵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世界里的旗舰物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圆圆"从雅安到了台湾,台湾民众期待它们"早生贵子"。然而对于"成亲"一事,赴台一年多的大熊猫团团、圆圆一点儿也不着急,可台湾同胞们、台北木栅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们急了,台北木栅动物园分两次派出专人来四川“取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大熊猫团团、圆圆早日“成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