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金非调质钢终轧冲击功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金相最强键上的共价电子数nA、相界面的最小电子密度差Δρ 及使界面电子密度保持连续的原子状态组数σ(σ′), 结合热连轧工艺, 在Si-Mn非调质钢终轧冲击功计算的基础上, 又探讨了含Cr, Ni, Mo, W, Cu, V, Nb和Ti非调质钢冲击功的计算. 结果表明, 合金非调质钢终轧冲击功强烈地依赖于强化机制. 固溶强化、界面强化、珠光体析出强化和弥散强化将引起终轧冲击功的降低. 细化强化、V, Nb和Ti在α-Fe-C-V(Nb, Ti)中的析出强化及含Ni奥氏体在α-Fe-C-Ni边界上的陈留将使冲击功增加, 其增加或减量可由nA, Dr, σ(σ')及合金元素的权重进行计算. 将提出的终轧冲击功计算公式与已有的非调质钢终轧抗拉强度σb、屈服强度σs、伸长率δ 计算公式联立求解, 其值与生产现场实测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块体非晶合金中的化学短程序畴与玻璃形成能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REM和纳米束衍射技术证实了在Zr52.5Cu17.9Ni14.6Al10Ti5块体金属玻璃中存在1~3 nm大小亚稳F-Zr2Ni型和稳定四方晶系的Zr2Ni型结构的短程有序区.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化学短程有序畴(CSRO)结构的概念, 建立了计算CSRO摩尔分数和含CSRO熔体热力学状态函数的模型和方法. 计算了Ni-Zr, Cu-Zr, Al-Zr, Al-Ni, Zr-Ni-Al和Zr-Ni-Cu合金系中各CSRO摩尔分数, 并得到了这些合金的ΔGCSRO, ΔHCSROTΔSCSRO等热力学参数, 根据最大ΔGCSRO原则预测了上述合金系的最佳玻璃形成能力(GFA)的成分范围. 这些计算结果与已有的Ni-Zr和Cu-Zr系非晶晶化激活能和Zr-Ni-Al系ΔTx的实验数据相吻合, 与Zr-Ni-Cu薄带的X射线衍射结果也符合得很好. 基于CSRO模型的动力学计算表明, 在最佳GFA成分范围内, Zr-Ni-Cu基合金的非晶形成临界冷却速度为~100 K/s量级, 符合目前制备块体非晶的实际冷却速度水平.  相似文献   

3.
用合金相最强键上的电子数nA、合金相界面的最小电子密度差Dρ及使界面电子密度保持连续的原子状态组数σ, 结合热连轧工艺, 计算了Si-Mn非调质钢终轧冲击功αk. 计算表明, 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界面强化将引起终轧冲击功αk的降低. 界面上使电子密度保持连续的原子状态组数σαk的影响则不同, 以α-Fe和α-Fe-C相界面α-Fe/α-Fe-C上的冲击值与电子密度的连续组数σ0为参考值, 当某界面的σσ0时, 该界面产生冲击值的增加, 而σσ0时, 冲击值将降低. 于是可由终轧后细化了的α-Fe基体冲击值与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界面强化以及使界面电子密度保持连续的原子状态组数σ 引起冲击值变化计算出终轧冲击功αk. 计算结果与生产实测值符合较好. 同时也讨论了S对冲击功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5种浓度下系列不同OH−根含量的掺铒碲酸盐玻璃样品, 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 分析了在不同通氧除水时间下玻璃的红外吸收系数变化情况. 测试了样品的吸收光谱, 利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不同铒掺杂浓度和OH−根含量样品的光谱参量Ω i (i = 2, 4, 6). 根据McCumber理论计算了铒离子在1532 nm处的吸收截面和Er3+:4I13/2®4I 15/2跃迁峰值发射截面. 测试了样品中 Er3+: 4I13/2®4I15/2跃迁对应的荧光光谱和4I13/2能级荧光寿命, 讨论了OH−根对不同铒掺杂浓度下碲酸盐玻璃光谱性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OH−根仅对荧光寿命和荧光峰值强度存在影响, 在Er2O3浓度小于1.0 mol%时, OH−根是发生荧光猝灭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高于这一浓度后Er3+离子本身的能量转移对荧光猝灭起主要作用. 而OH−根对其他光谱性质(荧光半高宽、吸收光谱、受激发射截面等)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8-mol%钇稳定氧化锆放电等离子烧结体的电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离子烧结技术, 在1350℃10 min所烧结的8-mol%钇稳氧化锆样品(SPS)与常规1450℃4 h烧结样品(CS)相比, SPS样品致密度已达到99%. 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样品分析其结构均为立方体(Fm3m), 根据XRD谱(111)峰算得SPS样品的晶粒大小D111为154 nm, CS样品的D111大于1 μm. 用ZVIEW软件对不同测试温度下所得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进行了拟合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 SPS样品的离子电导率不同于CS样品; 在400~800℃温度范围内, 放电等离子烧结样品的活化能为91 kJ·mol−1, 与常规烧结样品的96 kJ·mol−1相一致, 这说明SPS烧结体的导电机理与常规烧结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高分辨电镜(HREM)对Zr60Al15Ni25块体非晶合金在室温轧制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 实验发现XRD衍射峰的半高宽FWHM和DSC曲线上的晶化放热焓ΔH的值在较小变形度ε(约为20%)的情况下小于铸态值; 当e 增大到一定值(大于30%)后, FWHM和ΔH的值又大于铸态值; 当ε进一步增大到约85%时, FWHM和ΔH的值又大幅减小. 实验结果表明, 在轧制过程中合金原子的组态发生了有序化和无序化之间的可逆转变. HREM图像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可逆相变. Zr60Al15Ni25块体非晶合金在轧制变形过程中出现的可逆相变是扩散控制的有序化和剪切应力诱导的无序化两个相反过程之间竞争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ISF”方法于地磁扰动事件的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1966~1982年期间有关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观测为基础, 综合行星际扰动过程的物理模型并运用模糊数学概念, 提出一种预报由太阳风暴吹向地球而引起的地磁扰动的“ISF”方法. 利用该方法对1980~1998年间24个较大的、曾引起空间灾害事件的地磁暴进行了预报试验, 在试验中考虑了每个扰动事件的三维传播特性、搜寻每个射电源的最佳贴近度和磁场南、北向分量的影响. 主要结果是: (ⅰ) 磁扰开始时间的预报值T与观测值T比较, 相对误差ΔT/T≤10%的事件, 占总事件的45.8%; ΔT/T≤30% 的事件, 占总事件的78.3%; ΔT/T>30%的事件,只占总事件的21.7%.(ⅱ) 磁扰幅度的预报, 相对误差ΔKp,预/Kp,观≤10%的事件,占总事件数的41.67%; ΔKp,预/Kp,观≤30%的事件, 占总事件数的79%; ΔKp,预/Kp,观≤45%的事件, 占总事件数的100%. 作为一个例子, 1998年4~5月事件的预报试验表明ΔT/T=7.4%, ΔΣKp,预/Kp,观= 15.3%. 这表明该预报方法对空间天气事件中的地磁扰动预报有改善.  相似文献   

8.
用黏度法测定了不同固相含量(体积分数, φ)在分别改变分散剂用量(质量分数, Cw)时, 3Y-TZP悬浮体系的黏度(η)变化规律; 用光散射法测量了不同Cw下稀悬浮体系中粒子的直径;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摄取了悬浮体系沉积物的表面形貌. 由前述结果, 分析和讨论了粒子吸附层微观结构的变化和它们间相互作用对分散相粒子稳定性的影响, 给出了3Y-TZP 悬浮体系稳定性的不同分散状态: 两种稳态及两种非稳态, 绘制了悬浮体系的Cw-η, Cw-φφ-η二元及Cw-φ-η三元稳定区间工作图. 根据DLVO理论, 计算、绘制了不同φ条件下, 3Y-TZP悬浮体系的分散剂用量Cw, 粒子间距r, 粒子间作用势能VT三元曲面势能图和Cw-r二元粒子运动稳定区间工作图. 由前述三元曲面势能图计算并模拟了悬浮体系的Cw-φ-VT,max(粒子间最高相互作用势垒)三元最高势能图和Cw-φ稳定区间工作图. 结果表明, 该理论工作图能较好地定性证明3Y-TZP 悬浮体系中分散相粒子不同分散状态的存在, 及悬浮体系稳定性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修正的Kleene系统中的广义重言式理论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将王国俊修正的Kleene系统中引入的广义重言式理论进行扩充和推广,引入了可达a+-重言式等概念. 主要结果是: (1)分别在系统 WWk中得到了公式集F(S)关于同余的分划;(2)在系统Wk中,对任一公式最多进行(k+1)/2 次升级算法即可得到重言式;(3)在W(W)中,重言式不可能由对非重言式进行有限次升级算法得到; (4)在系统W(W) 中,{[(1/2)2]-MP} 规则成立.  相似文献   

10.
用PECVD方法, 以固定的甲烷硅烷气体流量比([CH4]/[SiH4] = 1.2)和不同的氢稀释比(RH = [H2]/[CH4+SiH4] = 12, 22, 33, 102和135)制备了一系列的氢化非晶硅碳合金(a-SiC:H)薄膜. 运用紫外-可见光透射谱(UV-VIS)、红外吸收谱(IR)、Raman谱以及光荧光发射谱(PL)测量研究了氢稀释和高温退火对薄膜生长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实验发现氢稀释使薄膜光学带隙展宽(从1.92到2.15 eV). 高氢稀释条件下制备的薄膜经过1250℃退火后在室温下观察到可见光发光峰, 峰位位于2.1 eV. 结合Raman谱分析, 认为发光峰源于纳米硅的量子限制效应, 纳米硅被Si-C和Si-O限制.  相似文献   

11.
金属微滴快速凝固的过冷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金属微滴快速凝固过冷度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金属微滴快速凝固过冷度的影响因素, 并定义参数ζ = σ,SL3/(TLΔH2)为微滴凝固过冷度变化的影响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 金属微滴快速凝固的过冷度大小随着凝固条件不同而变 化, 并主要是由于影响因子随条件不同发生改变所致, 影响因子越大, 可获得的相对过冷度也就越大. 快速凝固微滴的固液界面能、结晶潜热等参数会随微滴凝固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双枝模糊决策与决策加密-认证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提出双枝模糊决策与决策加密-认证问题, 给出X上两类双枝模糊决策: 具有界域 X 0=X+X -=(x0) , X上的双枝模糊决策; 具有重域 X *=X+X -=(x1*,x2*..., xt*), X上的双枝模糊决策. 提出X上双枝模糊决策单枝分离-析出定理、双枝模糊决策单枝叠加定理和双枝模糊决策排斥-分解原理. 把信息加密理论和技术与双枝模糊决策进行相互渗透, 相互嫁接, 提出决策加密-认证定理, 给出双枝模糊决策加密-解密与签署-认证.  相似文献   

13.
温度是影响铁基合金层错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随温度的增加,置换型或间隙型合金的层错能随之增加. 从层错能的热力学模型推导出dγ0/dT的理论计算式,从而建立了dγ0/dT的定量关系: dγ0/dT=(dγch/dT) +(dγseg/dT)+(dγMG/dT) ,计算所得的dγ0/dT值与测量值符合.化学自由能对层错能起正向作用,且大于磁性和偏聚的作用. 磁性和合金元素在层错区的偏聚均降低合金的层错能,dγMG/dT<0, dγseg/dT<0, 其影响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dγ0/dT,合理解释了在热力学平衡温度(T0)合金的层错能并不为零以及T0两侧层错能均为正值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MgH2-V体系解氢能力的第一原理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gH2-5%(原子数分数)V机械合金化检测到VH0.81/MgH2相界的实验结果, 构建了一个VH/MgH2相界模型, 然后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 研究了V对MgH2解氢能力的影响及其电子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 合金化后形成的VH/MgH2相界比MgH2相的结构稳定性差, 表明VH相的存在能改善MgH2相的解氢能力. 电子态密度(DOS)和电子密度图的分析发现: V对MgH2相解氢能力的增强主要源于V诱导VH/MgH2相界Fermi能级EF处电子密度N(EF)的增加和EF附近HOMO-LUMO能隙ΔEH-L的消失, V对MgH2解氢动力学的催化作用可归因于V-H间电子相互作用比Mg-H间强, α-Mg形核在MgH2-V体系的VH/MgH2相界中比在MgH2相中容易.  相似文献   

15.
具有反应扩散的广义神经网络的稳定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研究具有反应扩散项的Cohen-Grossberg广义神经网络模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的稳定性. 在一般分离变量型Lyapunov函数的基础上,具体构造出平均Lyapunov函数,即以反应扩散区域为积分区域加上积分算子,来研究Rn+内的平衡位置在Rn+内的全局稳定性. 并给出一些构造性的代数判据. 推广和改进了现有文献中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用射频/直流磁控溅射制备了 Ta/NiOx/Ni81Fe19/Ta磁性薄膜, 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NiOx不同化学状态对Ni81Fe19交换耦合场Hex及该磁性薄膜的矫顽力Hc的影响以及Ni81Fe19界面反应. 结果表明:反应溅射中的Ar/O2比对NiOx中镍的化学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当溅射气压为0.57 Pa, Ar/O2为7:1时, 制备的NiOx中的x@1, 镍为+2价, 相应的Hex最大. Ar/O2比偏离7:1时, NiOx层中出现单质镍和+3价的镍, 相应的Hex也下降, 单质镍的出现还会增大该磁性薄膜的矫顽力Hc. XPS的分析还表明, 在NiO/NiFe界面发生了反应:NiO+Fe=Ni+FeO和3NiO+2Fe=3 Ni+Fe2O3. 给出了界面上存在磁性杂质的证据, 这些磁性杂质会影响NiO/NiFe的HexHc.  相似文献   

17.
以低黏度、润湿性好、陶瓷产率高的全氢聚硅氮烷为陶瓷先驱体, 通过多次浸渍-固化-裂解工艺制备了高性能三维石英织物增强氮化硅复合材料. 随着裂解温度的提高(从T1, T2到TT3), 复合材料密度逐渐增加, 而弯曲强度先增后减. 在裂解温度T2时, 先驱体具有较好的陶瓷化程度, 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高达144.9 MPa, 且介电性能优良. 这些高性能源于较小的石英纤维损伤, 良好的纤维/基体界面微结构和高纯度致密氮化硅基体.  相似文献   

18.
氢和氢致马氏体导致不锈钢氢脆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子氢和氢致马氏体在奥氏体不锈钢氢脆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当氢浓度C 0大于临界值(30×10-6)后就会出现氢致马氏体(e +), 它随C0升高而升高, 即M(e + ) = 62 - 82.5exp(-C0/102), 氢致马氏体引起的塑性损失Iδ (M)随马氏体含量线性升高, 即Iδ (M) = 0.45 M = 27.9 - 37.1exp(-C0/102). 动态充氢引起的塑性损失Iδ 减去充氢除气试样的塑性损失就是原子氢引起的塑性损失Iδ (H) , 它随C0升高而升高, 但当C0>100×10-6后, Iδ (H)趋于稳定值, 即Iδ (H)max = 40%. 随应变速率 升高, Iδ (H)逐渐下降至零, 即Iδ (H) = - 21.9 - 9.9lg . 氢致滞后断裂只和原子氢有关, 其门槛应力强度因子为KIH = 91.7 - 10.1lnC0. 其断口形貌和KI以及C0有关, 当KI高或C0低为韧断, KI低或C0高则为脆断. 韧断和脆断的分界线方程为KI -54+exp(-C0/153)=0.  相似文献   

19.
用全带组合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Al0.15Ga0.85N/GaN MODFET 的直流特性. 模拟器件的栅极长度Lg为0.2 μm, 沟道长度LDS为0.4 mm. 在模拟得到的IDS-VDS输出特性曲线中, 发现了微分负阻效应, 即VGS为固定值时, 当VDS逐渐增加, 并达到某一阈值时, IDS会随着VDS的增大而减小. 对GaN体材料的速度-电场特性和对器件的二维电子气沟道内的电场和速度分布的分析表明, 沟道内电子平均漂移速度的负阻效应导致了输出特性的微分负阻效应, 二维电子气沟道内的瞬态输运对微分负阻特性也有一定影响. 这种效应只有在超短沟道MODFET中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20.
采用落管技术实现了Ni-39.3%Mo和Ni-45%Mo亚共晶合金与Ni-47.7%Mo共晶合金在不同过冷条件下的无容器快速凝固. Ni-39.3%Mo合金在深过冷条件下形成了初生Ni枝晶和共晶组织. 随着过冷度的增加, Ni枝晶发生组织细化, 枝晶间的间距Lg显著减小. Ni-45%Mo亚共晶合金中的初生Ni枝晶, 随着过冷度的增大由粗大的枝晶向等轴晶转变. 当过冷度小于43 K时, 液滴中形成许多碎断的Ni枝晶. 当过冷度在43~113 K之间时, 凝固时间小于枝晶熔断时间, Ni枝晶不再发生熔断, 形成呈辐射状的粗大枝晶. 当过冷度大于113 K时, 液滴中形成等轴晶, Ni固溶体与NiMo金属间化合物两相分离生长. Ni-47.7%Mo共晶合金凝固组织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由层片共晶组织向不规则共晶组织转变. 理论分析表明, 深过冷Ni-39.3%Mo, Ni-45%Mo和Ni-47.7%Mo熔体中, Ni枝晶的生长随着过冷度的变化发生了溶质扩散控制生长向热扩散控制生长的转变, 发生转变所需的过冷度ΔTct分别为66.6, 81.9和85.0 K. 随着合金中Ni含量的增高, Ni枝晶的生长发生动力学转变所需的温度Tct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