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马耀良 《奇闻怪事》2012,(12):30-31
在许多间谍影片中,常常把间谍描写成慌里慌张、东张西望或刨根问底的人。实际上真正的间谍大都有超人的毅力和惊人的智慧,他们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善于伪装自己,一般是很难识破他们的。中国有句俗话,说"傻瓜当不了将军和间谍"。在英国也有一条铁的原则,叫"间谍是最高级的知识分子,非绅士不可为"。  相似文献   

2.
纵览古今中外的战争,其中都不乏对间谍的使用,多少军事家、政治家都对间谍钟情有佳,而且他们也往往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因此,间谍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谍就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中国古代兵家对于间谍的使用更可以说是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智慧艺术,它是将兵者智慧的集中表现,是作战双方计与谋的较量。  相似文献   

3.
珍珠港突袭的序曲尽管布雷克使日本人遭到挫折,日本海军情报署在这一时期也有出色的表演。事实证明,这时他们已日益关注夏威夷一带的美海军基地。接近这里,掌握这里的情报,是日本谍报机关梦寐以求的愿望。日本海军情报署不敢放手使用日本间谍,因为他们的长相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忍者,人们脑海里马上就会闪现蒙头束裤的黑衣人。他们飞檐走壁,呼风唤雨,上演一幕幕逢凶化吉的惊险剧。这当然只是表面的印象。那么何谓忍者?日本古代的间谍、特工是也。具体地说,就是受雇于豪强,专门从事侦探、追踪、破坏、暗杀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瞬息万变的境遇。冷战结束。但间谍并未减少,以政治、经济情报为猎取目标的间谍“大战”正在全球激烈地展开。 中国,国际间谍觊觎已久 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豁然开启,在洋人、洋化潮水般涌入的同时。国际间谍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经济情报的间谍活动。来自国家安全部门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对我政治、军事报告的搜集并未放松;对我经济、科技情报的搜集则比过去更为活跃。 某大国情报机关的计算机系统内,存储了一大批中国的“关系人”。他们的管理十分“科学”。将中国“关系人”按职业、政治态度进行分类,哪些人作为一般官员交往,哪些人可以搞到情报,哪些人可以通过心照不宣的办法建立情报关  相似文献   

6.
贺梦禹 《世界博览》2010,(14):34-35
在监视摄像头遍布的世界,间谍们很难再做到真正的“隐蔽”。一旦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在全球共享的“人肉网络”下,他们和同伴都将会被曝光。  相似文献   

7.
国际间谍博物馆是美国最现代化、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之一。它也可以被称为“失误”博物馆,正是由于“失误”,许多间谍的名字被公诸于众,而后被博物馆收录。因此,因失误而暴露身份或被人告发的间谍的资料、五花八门的间谍器材及轰动一时的间谍案件,填满了博物馆。博物馆最新收录的大“鼹鼠”——奥尔德里奇·埃姆斯,曾是一名可以接触绝密情报的美国中情局高官。1994年,当他被逮捕并被美国法庭判处终身监禁时,他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8.
网络间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基 《信息化建设》2005,(10):44-45
对于间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头戴礼帽、架着墨镜、穿着花呢西服、嘴里叼着烟卷是电影里典型的传统间谍形象。曾几何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无数扑朔迷离、惊心动魄的间谍战。间谍活动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各国重视,有时间谍甚至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与以往传统的间谍相比,网络间谍不再需要化装,不再需要格斗训练,不再需要复杂的装备,不再需要承受昼伏夜出、上树攀房的风险。一台电脑和一条电话线,再加上他们魔鬼般的大脑,喷云吐雾间就可以将世界搅和得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9.
马义 《小学科技》2008,(3):10-11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敌情。要掌握敌情,就要派出侦察员或者间谍去刺探情报。侦察员或间谍可由人担当,也可由动物充任,在有些情况下,动物甚至比人更加出色。  相似文献   

10.
近期,从时政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国际间各种“棱镜门”、“间谍门”频发,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家之间的网络“间谍”事件如此“高烧”不退,不仅暗藏着国家层面的安全威胁,甚至连普通企业、个人的信息也难以“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11.
今年,对苏联在国外的间谍人员来说,是流年不利的一年。自3月底西班牙政府驱逐一名从事颠覆活动的苏联外交官员以来,一阵“起于青萍之末”的“扫荡间谍”之风,吹向世界各地,几乎变成了“龙卷风”。4月份,澳大利亚驱逐一名苏联外交官;英国先后两次赶走了4名苏联人;瑞士封闭了苏联新闻社伯尔尼分社,驱走了首席记者。4月上旬法国政府宣布47名苏联外交官、记者、侨民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勒令其当天离境,出现驱逐苏联间谍的高潮。5月初,伊朗政府又赶跑了18名苏联官员。一时苏联间谍成了过街老鼠。《亚洲周刊》也把苏联在亚洲六个首都的“外交官—间谍”名单公之于众,使这些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据说,仅今年几个月内,全世界被驱逐的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12.
近来“俄美间谍”事件让间谍再次成为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国际间谍博物馆收藏的十种设计最为精巧的间谍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一个男孩读中学的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一道《我的理想》的作文题。同学们的想法大都是想当科学家、探险家、宇航员……。可他不,他在作文里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间谍。尽管这个名字全世界的人都不曾有过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父亲从小教育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而我报效的方式就是去做一名出色的间谍,用我的恶名去换取敌人的失败,用我的牺牲去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加纳美人计     
正斯坎内奇被这些没有其他西方人参与的豪华生活迷住了,从精神到肉体都被索斯索迪斯诱惑。她于是透露机密情报给他。美国媒体一般把1985年称为"间谍之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司法机关逮住了大量的外国间谍。间谍之年抓获的8个主要间谍分别是约翰·安东尼·沃克,理查德·凯利·史密斯、莎伦·斯坎内奇、金无忌等。这8个人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金无忌,据说此人作为中国间谍在美国情报机构潜伏37年之久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2月6日,日本照相机博物馆举办间谍照相机展,共展出了200台五花八门的各种间谍相机。上图为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世界上最小的间谍相机。(摘自《科技日报》)世界上最小的间谍相机  相似文献   

16.
外国的政府首脑机构和一些有限公司都有自己的秘密情报,他们常常发现这些情报不翼而飞。如何防止泄密,这个问题使他们大伤脑筋。外商和一些社团的间谍,甚至他们内部的雇员常常将机密  相似文献   

17.
西餐没规矩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要区别欧洲人与美国间谍,就在餐厅偷偷观察他们是如何吃饭的。现如今,世人都喜欢说:世界是平的,这句话可以包含许多意思,但也点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试论西方殖民主义者早期对西藏的渗透及其侵略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斗争——江孜保卫战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一百多年前,英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两次武装侵略西藏的战争,不仅对西藏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严重地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回顾这一段历史,不仅使我们增强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了解,是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对西藏地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的必然。在西方殖民主义早期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中,传教士充当着急先锋的作用。他们打着传教的招牌,以传教士和间谍的双重身份,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侦察和测绘活动,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出谋划策,提供情报。其中英国间谍波格尔、忒涅和曼宁扮演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充当了英国资本主义对西藏从事侵略活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龙隐 《世界博览》2012,(15):80-81
每一个伟大的间谍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裁缝。今年是007系列电影诞生50周年,第23部邦德电影《天降杀机》也将在10月上映。为此,名为“邦德50年,设计007”的主题展览7月初在伦敦巴比肯中心拉开帷幕,展出了半个世纪以来出现在007系列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布景和设计草图。在巴比肯中心,你能看到特效专家为邦德及其邪恶的敌人们制作的各种武器和间谍工具:藏着暗剑的皮鞋,  相似文献   

20.
从间谍软件的定义、分类入手,分析了计算机感染间谍软件的征兆,论述了间谍软件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合理性,最后给出如何防范间谍软件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