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内容,并以此为参照与现实进行对比,得出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然后针对当前面临的这些挑战,提出了几条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在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的探讨,说明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了我们党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含义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继而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何在提出建立法治国家不久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分析了法治国家的中西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法治国家的建立实施中的困难,进而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中,"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后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旗帜"既表明了政治道路上的唯一性,又潜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提出有其深远意义,必须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和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背景及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从总体来看,其概念包括理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四个层面;从具体来看,其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内涵。这五个内涵的视角、地位和功能不同,但他们都以社会主义法治为主线,以"理念"为经,以"社会主义法治"为纬,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过去五年中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探析十七大传达的法治理念,分析十七大报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党情所做的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辟论述,为构建法治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既全面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内涵,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自信,以"中国模式"开辟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开拓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以"中国奇迹"的成就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中华文化"的独特视野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趋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日,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通报了2021年度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情况,浙江省科技厅获评"2021年度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 2021年,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完善依法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三篇重要文献指引和规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重大历史关头拨开迷雾,成功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南方谈话》在重要历史阶段突破认识局限,有力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瞻远瞩,不断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总六分"的整体推进格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14.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确定为我国宪法原则之一,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的日趋完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我们应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践,针对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政党,借鉴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务重要线索。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邓小平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全面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通过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用和平方式消灭了资产阶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赎买理论;通过强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究竟什么是法治精神,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法治精神是指法治的宗旨或主要意义,是法治所固有的内在品质、品格和品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可以概括为良法至上精神、社会主义宪政精神、公平正义精神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刘俊 《科技信息》2008,7(9):3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丰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表述,扩大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上包括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在理论上涵盖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的最大理论贡献就是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统一,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思想。实现"三合一"的整合是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