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矛科植物抗肿瘤活性物质蛇藤酯甲的结构测定(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吉开 《科学通报》1989,34(2):142-142
自从卫矛科植物中发现抗癌活性物质——美登素(maytansine)和雷公藤甲素(tipto lide)以来,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对从卫矛科植物中寻找新的抗癌活性物质有极大的兴趣。作者从粉叶南蛇藤(Celastrus glaucophyllus)根皮的丙酮提取物中,通过溶剂分配处理以及氧  相似文献   

2.
卫矛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永强 《科学通报》1992,37(3):266-266
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是卫矛科植物(Celastraceae)的主要化学成分。由于卫矛科植物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农用杀虫植物,因而这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文献[6,7]报道了从小白沙藤(Celastrus gemmatus Loes.)中分得的三个倍半萜,它们的结构经红外、核磁、质谱和X-晶体衍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  相似文献   

3.
苦木科(Simaroubaceae)植物具有强烈苦味,其浸出物自古以来作为药用。在浸出物的苦味物质中,除少数化合物外,都具有I式的基本骨架,统称为类苦木素(Quassinoid)。最近,国外从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中分离出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并且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埃鸦胆子苦素  相似文献   

4.
自Kupchan等从卫矛科(Celastracea)非洲齿叶美登木(Maytenus Serrata)和布昌南美登木(M.buchananii)中,分到微量的新型高活性抗癌成份美登素(maytansine)后,从亲缘植物探索、寻找美登素类抗癌成份引起了各国重视.前不久,国内分别从云南美登木(Maytenus  相似文献   

5.
白喜耕 《科学通报》1986,31(1):36-36
人参果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 C.A.Meyer)的成熟果实。近年来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人参果皂甙不但有一些和人参根皂甙相似的药理活性,如抗疲劳、抗缺氧等作用,而且还有其某些独特的药理活性,如抗高胆固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因此,对人参果中达玛烷型皂甙进行了研究。从人参果中分离出8种单体皂甙,其中人参果甙-VI(GF-VI)和  相似文献   

6.
川楝素增大NG108-15细胞的Ca~(2+)电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3,38(9):836-836
由传统中国医学中用于驱蛔虫的楝科植物根皮提取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种神经肌肉突触前阻断剂。川楝素不影响冲动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而以选择性地抑制ACh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阻遏神经肌肉传递。尽管同另一突触前阻遏剂肉毒杆菌毒素(BoTX)的作用有不少共同点,川楝素却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总甙(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简称TⅡ)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之一种。  相似文献   

8.
邓定安 《科学通报》1981,26(19):1209-1209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我国民间用于治疗疟疾。根据文献报道从该植物中分得蒿酮、异蒿酮、桉油精、左旋樟脑、α-丁香烯、β-丁香烯、异丁香烯、杜松烯、氧化丁香烯,倍半萜内酯有Arteannuin B(Ⅱ)、青蒿素(Ⅲ)、青蒿甲素(Ⅳ)、青蒿丙素(Ⅴ),此外,尚有香豆素和黄酮体等。我们从山东产的青蒿丙酮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除分得Arteannuin B、青蒿素、青蒿甲素外,还分得一新的倍半萜酸,定名为青蒿酸Artemisic acid,根据光谱分析,生源及化学反应确定其结构为(Ⅰ)。  相似文献   

9.
云南红豆杉一类新二萜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锡葵 《科学通报》1992,37(23):2186-2186
自从发现紫杉醇(Taxol)及其相关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以来,从紫杉属(Taxus)植物中寻找新的抗肿瘤的紫杉烷(Taxane)衍生物的研究在国内外日趋深入。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 K. Tu)是分布在中国的特有植物,主产云南。我们从云南红豆杉枝条的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氯仿分配,氯仿部分经硅胶反复柱层析,氯仿-甲  相似文献   

10.
大叶黄杨,又称正木、四季青,学名Evonymus japonica Thunb.,属卫矛科,卫矛属Evonymus(Euonymus)Linn.,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是一种常绿植物,可作为城市街道、庭院的绿化植物,具有抗烟防尘,美化环境作用,但近年来,我们在山东省济南、泰安等地均发现大叶黄杨花叶病害,病株症状表现:系  相似文献   

11.
蛋白毒素或称毒蛋白,是一类具有酶活性的有毒蛋白质,对人和动物有强烈毒性。蓖麻毒素(ricin)、相思子毒素(abrin)、蒴莲根毒素(modeccin)、槲寄生素(viscumin)和最近报导的由植物产生的Volkensin,白喉毒素(diphterin toxin)、痢疾杆菌毒素(shigella toxin)和绿脓杆菌外毒素A(pseudomonas aeruginosa erotoxin A)都是由细菌产生的。这些毒素均由A、B两部分(链)组成,A链具有酶的活性,B链是结合部分,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这种功能上的区分在植物来源的毒素方面表现最明显。在植物毒素中,蓖麻毒素是研究得最多的,它的一级结构已经清楚,由A、B链组成,A链有265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0625,B链有260个氨基酸残  相似文献   

12.
高德伟 《科学通报》1992,37(22):2086-2086
在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抑制素(inhibin)只是睾丸组织分泌的激素,对腺垂体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分泌有负反馈作用。1976年,DeJong等人证实牛卵泡液中存在抑制素活性物质,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抑制素研究的兴趣。之后,从人、羊和大鼠的睾丸网液以及人、牛、羊和猪的卵泡液等中相继分离出纯化抑制素成功,并逐渐了解其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本工作应用体外灌流技术观察了抑制素对人胎盘绒毛孕酮(progesterone)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狄凯军  章静波 《自然杂志》2001,23(3):182-183
粉防己碱 (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 ,Tet)主要存在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 (stephaniatetrandrineS .Moore.)的根中 ,为双苄基喹啉衍生物 .迄今已有报道认为这类生物碱具有强体外逆转活性[1] .本实验采用粉防己碱单体 ,以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 )为靶细胞 ,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按照实验室常规的方法[2 ] ,进行生长曲线的绘制和分裂指数的测定 .在 2 4孔板上接种 5× 10 4 /ml细胞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粉防己碱 (1μg/ml,2 μg/ml,5 μg/ml) .每组设 3…  相似文献   

14.
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上带有1、2号基因(tms,编码与植物生长素IAA合成有关的色氨酸单氧化酶及羟化酶)和4号基因(tmr,编码与植物细胞分裂素合成有关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已经证明,向植物导入这些基  相似文献   

15.
李汝刚 《科学通报》1991,36(14):1098-1098
植物青枯菌(Pseudomonos solanacearum)寄主范围广,引起33科200多种植物的青枯病。由于缺乏适宜的抗性材料,范云六等首次提出利用细菌素基因工程防治细菌青枯病的潜在应用途径。在测定了植物青枯菌M2细菌素为蛋白质的基础上,对M2细菌素的性  相似文献   

16.
石建功 《科学通报》1992,37(15):1408-1408
大戟属植物具有致炎、辅助致癌或抗癌作用,因而对其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报道从生长在高寒地区的甘青大戟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化合物,由红外、质谱、~1HNMR和~(13)CNMR表明该化合物为四环二萜类、分子式C_(29)H_(38)O_6,经X-ray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为一种含有四元碳环天然新骨架二萜,命名为甘青大戟素A(Euphoractine A)。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从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出的一种结晶.定名为青蒿素,是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56–157℃,[a]_D~(17)=66.3°(C=1.64,氯仿),高分辨质谱(m/e 282.1471 M~+)及元素分析(C 63.72%,7.86%)表示其分子式为C_(15)H_(22)O_5.根据光谱数据和X-射线分析以及化学反应,证明其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具有左列的相对构型.  相似文献   

18.
陈帅  瞿南  曹守云  H.Bauwe  陈受宜  田文忠  储成才 《科学通报》2001,46(11):939-942,T002
将C3-C4中间型植物Flaveria anomala中甘氨酸脱羧酶(GDC)P-蛋白亚基基因(gdcsP)的上游调控序列与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编码区以及CaMV终止子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水稻,并在转基因水稻中分析了GUS的表达活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在水稻中gus嵌合基因特异地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在不同器官及组织中表达活性也有所差异,其中以根中最高,茎秆次之,叶再次,而在成熟胚乳中没有表达.在转基因水稻中,gdcsP启动子的表达也受水稻发育时期的调控,随植物组织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丁布对粘虫幼虫侧栓锥感器冲动发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次生物质对植物本身基本代谢无直接关系,但对保护植物不受害虫侵害有重要作用.次生物质丁布(2,4-二羟基-7-甲氧基-1,4-苯并(口恶)嗪-3-酮(2,4-dihydroxy-7-methoxy-1,4-benzoxazin-3-one,简称DIMBOA))在玉米幼苗叶片中含量丰富,也存在于其他禾谷类植物叶片中,大量研究表明植物中丁布含量越高,抗害虫的能力越高.丁布对昆虫的发育、生殖和消化有抑制作用:丁布能破坏某些关键代谢过程(如线粒体能量转换)及抑制肠道蛋白酶的活性.丁布对昆虫是否有拒食活性尚有争论.行为实验表明,饲料中丁布浓度加大时欧洲玉米螟的取食量反而增加,说明没有拒食活性.Corcuera认为丁布是蚜虫取食大麦的厌食剂.阎凤鸣等根据行为实验肯定了丁布对亚洲玉米螟有拒食活性.植食性昆虫的味觉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下颚和内唇,对昆虫选择寄主植物起重要作用.鳞翅目幼虫下颚瘤状体的栓锥感器内有4个味觉感受细胞,通常每一个细胞按其最适宜刺激物来命名,如盐细胞、糖细胞、氨基酸细胞或花色素类(glucosinolates)细胞和抗食素细胞(deterrent cell)分别对盐、糖、营养性和拒食性物质敏感.电生理学方法可直接记录这些细胞对刺激物的反应,成  相似文献   

20.
小花棘豆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荣奇 《科学通报》1988,33(8):627-627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Leguminosae)是中国西北高原上有毒植物之一,对家畜危害极大。但到目前为止,其毒性机理仍然模糊不清,因而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在黄花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我们曾报道了两个三萜皂苷成分。本文报道小花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小花棘豆地上部分的正丁醇提取物中,通过柱层析得到三个皂苷成分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