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2011—201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其中3个分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均产生正向影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的促进效应略强于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间接影响村民消费支出,其中介效应占比为10.54%。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性,再采用系统GMM和固定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维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显著性和效果高于产业合理化,其次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产生作用,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在中西部地区产生的作用相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创新驱动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基于2012—2021年新三板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检验结果证实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财务杠杆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财务杠杆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具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靶向效应,创新驱动效应对于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表现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要求。基于空间Durbin模型和GMM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2006—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省际碳排放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减少区域碳排放,相关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低碳技术创新和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共同构成了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的传导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新时代我国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制定促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数字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碳排放压力,为“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提供了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碳减排。  相似文献   

6.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会议的召开,如何进行碳减排,如何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选取2013—2019年我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可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来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金融与改善能源结构都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从而降低碳排放,研发资本投入在绿色金融与能源结构、碳排放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强调用金融赋能社会城乡治理,切实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在城乡居民金融发展权、改善民生、调节城乡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以2011-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量化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呈现显著的门槛特征.进一步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基于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金融服务使用深度方面对城乡居民收入也存在门槛效应.研究结论为贫困乡村地区优化数字普惠金融环境提供了依据,并为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29个省市1995—2011年的数据,构建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门槛效应,并在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结合的视角下分析了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单门槛,它们之间呈现"U"型关系;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双重门槛,低强度的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较高强度的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减弱,而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不利于技术创新;从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结合的视角来看,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仍存在双重门槛,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门槛作用受到金融发展的影响;当金融发展效率较低时,环境规制不利于技术创新,而当金融发展效率较高时,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东省各地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指数在0.4-0.5之间。数字普惠金融整体水平、以及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发展深度的影响更大,各地市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建议政府加快各地市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完善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监管和信用体系、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三期平衡面板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防止返贫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具有较好的防止返贫效果。就渠道效应而言,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户多维贫困脆弱性的缓解作用更强。进一步异质性分析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农户和东中部地区居民的贫困脆弱性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5年、2017年、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的面板数据,采用二元选择模型Probit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知识对居民数字金融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知识对居民参与数字金融具有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家庭和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知识通过降低家庭现金存款占总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对居民参与数字金融行为产生影响。建议多渠道普及金融知识,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优化家庭资产配置以提高居民数字金融参与。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真正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根据2015—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经济数据,首先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然后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二者存在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提升地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且本地区的发展易受周边地区影响,但当前不存在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非线性关系显著,表现为明显的单门槛特征,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跨过216.12后,实体经济会伴随其发展得到显著提升且作用明显。本研究结果为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金融的兴起与发展有助于缓解传统金融融资难的境况。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将技术创新作为数字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中间变量考察,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是数字金融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渠道。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而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的过程中,面对贸易战、全球新冠疫情等内外部的复杂变化,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显得愈发重要。研究基于央行对于长三角地域普惠金融发展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与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关系。选择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敏感性指数度量长三角城市的经济韧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各个城市在经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变化明显;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为本地市场注入活力,使当地经济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定,以此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能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企业数字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分维度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等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存在政治关联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乡村融资的即时获得性、促进资源平衡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程度等直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通过增强区域创业活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渠道间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动能。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指数,利用固定效应、门槛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突破第二重门槛后的促进效果最大;区域创业活力、产业结构优化可以间接赋能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此,建议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更好地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7.
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教育能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高质量劳动力和科技创新融合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2001—2020年我国各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从教育扩展和教育差距两个维度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理论探讨了教育发展对乡村产业升级效应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教育扩展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并呈倒U型关系,教育差距抑制了乡村产业升级;农村技术创新在教育发展与乡村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据此,应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人才回流农村,加强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推进农业经营数字化,提高农村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科技金融、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了相关假设,并运用2001~2016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基于人力资本的中介视角下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关假设。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和地区经济水平都能够有效显著的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地区经济开放,地区开放程度和城镇化不能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地区开放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水平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地区科研氛围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青青 《科技与经济》2017,30(3):106-110
选取1991—2014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农业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EKC假设,建立我国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关系函数模型;运用199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是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为12.08,到达拐点处人均GDP为177 162.66元。东中西部地区到达EKC拐点的时间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EKC到达拐点的时间分别为2065年、2058年和2077年。同时,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均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存在一定的碳排放惯性。  相似文献   

20.
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文章采用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碳排放强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呈倒N型关系;目前中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水平中期,完成2020年减排目标的关键是跨越第二个拐点进人碳排放强度随工业化发展下降的阶段;各省区市的工业化程度不同导致其减排压力不一样.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