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历代的唐诗选本种类繁多,清人沈德潜编录的《唐诗别裁集》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选本。沈德潜的诗论以"温柔敦厚"为首,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功用,他在《唐诗别裁集》中十分强调这种儒家诗教。李白是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推崇的大家,他对李白诗的选录与评注,也无一不在阐发其"温柔敦厚"的诗论。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1190—1257),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自宋以来,他的诗名与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相媲而毫无逊色。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在元好问的文集和诗集中,保存着不少的论诗的篇章。如他研究杜诗的专著《杜诗学》一卷虽已亡佚,但其序文《杜诗学引》却仍然使我们知道他对于杜甫具有相当深刻而透辟的认识。但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论诗绝句》三十首。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与中州民俗程伯安唐末以后,雄踞中国诗坛的金代诗人元好问,虽然出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但他的主要创作时期是在中州大地上度过的.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三百六十一首,在河南创作的就有数百首之多.公元1213年(金宣宗贞元年)8月,蒙古军队的一支侵扰...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七律最为出色,影响深远。七律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擅长的诗体。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与风格和杜甫相似,艺术表现手法也继承杜诗的精髓,同时亦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金元之际的诗学大家元好问,生当唐宋之后,探索诗歌继续发展之路,力图借鉴唐宋,折中唐宋,超越唐宋,创造沿自唐宋而不同于唐宋的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和美学特色的诗风,在唐宋诗之外,开辟诗歌发展的新路.要认识元好问这一诗学思想,需要清理和辨明一些问题,如:<论诗三十首>不代表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元好问论诗宗旨之"诚",其概念源于理学,归趣宋学;元好问论诗所谓的"以唐人为指归",反映的却是宋诗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6.
丘处机的诗词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与略后于他的元好问的古体诗、词用韵韵系相同,可以归纳为18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论诗绝句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系统中:在论量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三条线索,即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形式的承传、元好问《诗词三十首》论诗形式的承传及吴可《学诗诗》论诗形式的承传;在论量内容方面,则表现为两条线索,即偏于评诗论人的承传和偏于谈艺论理的承传。上述五条线索,组构出了我国古代论诗绝句的理论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不仅是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也是名的诗论家。他早期的诗论以主情义“自然流露”说、“形式的绝端自由”、“诗是人格的表现”,“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诗学观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而自足的体系。本阐述了郭沫若的诗论之后分析了他早期的诗论的诞生与中西方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元好问民族观,在他所仅存的诗文中(主要是《元遗山先生全集》四十卷),找不到直接的论述。我们既看不到他对某一民族评论的是非之词,也觅不见一般儒者津津乐道的所谓“华夷有别”之迹。这一现象的出现,大致有三种可能:其一,因为他本身是拓跋元的后代,而金王朝亦属肃慎之后,女真之国,同被中国儒者视为夷狄。不能说他有意识地反对,但他起码不愿和不能接受“华夷之辨”的观点,也无意去判别民族的优劣。其二,在当时金末元初的动乱年月里,既使他也产生了朦胧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左思是两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成就应予充分肯定,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八首,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对左思的研究,在大量的著述中,精辟之见异彩纷呈,使人深受启发。遗憾的是关于左思的人格,却历来争论甚少,研究者大多仅就其诗论其人,从而得出“高尚的人格和思想情操”的结论。我们知道,两晋社会政治斗争激烈,玄学兴起,儒学衰微,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文士们在为人行事和文学创作上都有一些复杂而矛盾的表现,在理想人格和现实行为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元好问就曾依据杨雄“言为心声”的观点以“望尘而拜”的事实指责潘…  相似文献   

11.
魏源的山水诗中不仅艺术特征鲜明,其内涵同样突出,诗人一生践行的经世致用思想渗入其诗歌创作之中,率先提出反帝御辱主张启蒙新民,探索革新晚清政府水利、漕运、用兵等政策谋求富国强兵。因此,经世思想不仅已成为其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思想,也影响山水诗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选“六子才书“就是试图通过这六部中国群众喜欢的古典书籍,而展开评点。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已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受到很大的注目。不仅如此,他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也有丰富的素养。研究金批的占文,很容易发现,他注重以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为主进行批评。因此金批的《才子古文》所选录的325篇文章,篇篇都具备金圣叹认为的好文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元初诗文评论家刘将孙的《如心室画记》一文很明显地反映他文艺观念上的师心倾向。他的“如心说”一定程度上继承并绾合了前人“师法内心”和“师法自然”二义,丰富了中国古代“师心说”的内涵,并且他将这样一种观念贯穿于他整个的文学批评中。刘将孙的师心倾向既受父辈的影响,也有对他们的超越。他的师心言论使他迥异时俗.这也是元初庐陵文风屡受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过在南宋以“诗侠”著称,到元末,其人格精神在以杨维祯为首的“铁崖”派手中被大为肯定,这种肯定一直影响到明清。其诗词也屡被收选入集,这正说明了他在后世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也印证了他的复杂性和他并不寂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和他的理论著作在思想上是统一的,一致的,每个时期的毛泽东诗词,都是当时毛泽东的思想体现和情感抒发。在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批评视野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做出新的开拓。文章主要谈谈我个人关于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几点感触,供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萨都剌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家的杰出代表,公认的元诗大家。从“文献”“文本”“文化”三个维度对萨都剌研究史进行了梳理。萨都剌作品研究、文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萨都剌生平、族属、文本归属情况依旧存在争议,尚期待新文献的发现与习见文献辨伪、辩误的深入。未来,可以深入探讨萨都剌的文学成就对于整部“中华文学史”的贡献,并且期待能够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对这位色目才子进行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自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对秦观发出“始知渠是女郎诗”的说法后,前人对秦观的诗颇有贬意,以为过于柔弱。本文通过对秦观七绝诗的评析,认为苏轼“以诗入词”受到赞扬,扩大了词的境界,而秦观“以词入诗”亦未尝不可,在宋诗中独树一帜,丰富了宋诗的艺术风格。故此文一反传统习见,借评价秦观七绝诗的同时,对其“以词入诗”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18.
诗人毛泽东善于总结诗词创作的经验,并形成毛泽东独特的诗词观。即:诗言志;诗以情胜;诗要用形象思维;诗歌应当风格兼容;对旧诗、新诗持辨证观点;提倡民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诗歌语言应广纳博取;诗不厌改等九项。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下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中国新诗学的独特贡献,但尚未解决节奏理论的关键问题;同时,他把新诗的出路仅归于形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在的诗的批评实践中,何其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诗歌批评的基本规范,即遵从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客观,兼容,提介学术批评风落和独立批评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赵孟頫仕途中求隐逸的心路历程,以及后世对他的书法风格和人品诟病的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赵孟頫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倡导复古,回归经典,其书风影响中国书法几百年,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