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中国现代史文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它从创建至今,不过只有三十几年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有老一辈的专家辛勤耕耘,从事开拓性的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是异常显著的。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和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都以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而著称。这几种现代文学史的早期版本都是个人写作的,因而全书的风格一致、浑然一体。到了  相似文献   

2.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突破了文学史研究原有的“范式”,绕开了从观念到观念、从文本到文本的叙述模式,不仅显示出文学史写作观念上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学史叙述策略上的探索,从而体现了“开放问题”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3.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重建现代文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学术探索中,21世纪初一批以全新的视角重构现代文学的文学史著作纷纷出炉,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是其中有特色的一部,作为一部独立写作的文学史,该著不仅在史的宏观把握上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而且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中也时见亮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郭沫若是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学的践行者与解放者,也是新思想的吸纳者与传播者。其早期作品除展现激情和进取外,亦深受当时流行的种种舶来文化之影响。尼采哲学思想,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盛行一时的"尼采热"中,郭沫若不仅积极研读、尝试翻译其作品,更在尼采之超人哲学的影响下,创造出了一大批浪漫而深刻的新诗作品。《凤凰涅槃》,即是这批诗作中的典型代表。诗中自我牺牲,涅槃重生的"凤凰"形象与"超人"批判、坚韧、孤傲等特征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以文本细读为手段剖析两者关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凤凰涅槃》,进而加深对郭沫若早期思想和新诗变革,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呈现出体例纷呈的繁荣局面,除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承续了王瑶模式加丁易模式外;钱理群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等已对旧模式有较大突破。突破旧体例,另立新体例的则有孙昌熙、朱德发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和冯光廉、刘增人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这些不同体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著者还分别发表了各自的学术创见,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以有益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可分为教学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但都应具有文学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自从"五四"中国新文学开始萌芽,中国的新诗发展便走上了启蒙主义的道路,诗人们以精英的姿态代集体立言,为群体呐喊,是自由的追随者,丑恶的揭露者,民族的拯救者,未来的重建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不仅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文学视景,更为文学史的写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是新世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收获。该书赋予"发展"以切实丰厚的内涵,展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倡导多元共生的"合力型"的文学生态格局,写作中彰显"文学性",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蒲风的诗论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诗,社团众多,流派纷呈,佳作如林,真称得上花团锦簇。诗人们在辛勤地从事创作的同时,还研究古代诗论词话,介绍外国诗人、名篇、思潮、流派,同时不懈地进行理论建设,探讨新诗美学的零篇散章不计其数,单是出版的专著就有郭沫若、田汉、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艾青的《诗论》、黄药眠的《论诗》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新文学史上,曾崛起了一个独特的作家群———伏牛山文化圈作家群。它由徐玉诺、曹靖华、于庚虞、冯沅君、姚雪垠领衔,阵容整齐、实力强大,曾经引领了河南现代文学新潮走向全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地域文学视角审视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生成,既是该地域明清以来启蒙传统的现代延续,也得益于此地积极吸纳"面海的中国""小传统"后所形成的"新传统"。此外,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文学产生初期即可大有作为,分别在新诗、小说创作和新诗批评、翻译等领域独领风骚,也与地域人文精神的驱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文学事件"在"演绎式"或"求证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中,常常要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辩护,或者为文学史上的路线之争而出场;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事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史意义.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出于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反动,而有意淡化文学事件,但这同样会有损文学史的真实性和深度模式的建立.还原文学事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还原历史本身.我们不但需要真实的文学史,也需要真实的"文学事件史",以此来重构文学史本来就具有的丰富和生动.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新文学史上,曾崛起了一个独特的作家群--伏牛山文化圈作家群.它由徐玉诺、曹靖华、于庚虞、冯沅君、姚雪垠领衔,阵容整齐、实力强大,曾经引领了河南现代文学新潮走向全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地域文学视角审视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生成,既是该地域明清以来启蒙传统的现代延续,也得益于此地积极吸纳"面海的中国""小传统"后所形成的"新传统".此外,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文学产生初期即可大有作为,分别在新诗、小说创作和新诗批评、翻译等领域独领风骚,也与地域人文精神的驱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15.
自建国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写作就存在两种方式 :集体写作与个人写作。在“个人写作”范畴中 ,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代表的一批著作带着鲜明的国家集体话语首先出现 ;到 80年代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与钱理群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 ,“现代性”视角在文学史写作中出现 ;90年代 ,陈思和与洪子诚各自完成一部当代文学史著 ,他们不约而同地站在启蒙立场上对当代文学流程进行反思 ,从文学史个人写作由“集体话语”到“启蒙话语”嬗变的动态过程中 ,我们可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对文学史写作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借鉴维柯《新科学》中社会历史的三阶段循环论,哈罗德.布鲁姆将文学史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神权时代、贵族时代、民主时代和混乱时代,从而绘制了一幅文学史地图的大体框架。而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布鲁姆将文学史的发展归结于前辈诗人巨大阴影下的新诗人心灵中所产生的焦虑以及企图获取想象力的优先权的幻想,而新诗人消除焦虑和获取优先权的手段就是布鲁姆所勾勒的六个修正比。这既是新诗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其否定前驱、张扬自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1、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把从文学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作为新文学发展一个完整的时期,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加以研究的著作,是建国后才出现的。一九五○年后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中国新文学史课程,着手编教材,陆续出现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  相似文献   

18.
胡适于 1918年发表了白话新诗 ,开创了新诗的革命 ,他的《尝试集》 ,清晰划出了旧诗与新诗的界限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 ,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教训。胡适新诗的首创之功 ,受到新文学倡导者和拥护者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一生创作颇丰,被人提及更多的是他那至情至真的散文。而朱自清早年是以新诗闻名于文坛,并积极倡导和参与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专门的诗歌刊物——《诗》月刊,引导了当时新诗的发展方向。同时他还在新诗创作、新诗评论、外国诗歌的译介、扶持新诗人等方面均有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不仅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文学视景,更为文学史的写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是新世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收获。该书赋予"发展"以切实丰厚的内涵,展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倡导多元共生的"合力型"的文学生态格局,写作中彰显"文学性",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