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世界》2008,(5):10
4月10日,中德古生物学家在恐龙足迹化石群现场宣布,在盆地都善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群,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都善县以东约30公里处,一堵壮观的“恐龙脚印化石墙”呈现在茫茫戈壁上。“化石墙”主要露出部分高约3米,长近百米,上面的恐龙脚印大部分密集排列,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大自然》2013,(1):28-35
恐龙足迹化石及含化石地层的特点,它所承载的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信息,以及化石所揭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遥远过去,深深吸引着恐龙足迹爱好者。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不久前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其中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该地区,有两个地点还发现了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混在一处,这一“两足并存”的发现在我国也是首次。今年,50多岁的鄂托克旗查布蒙古族牧民吉尔嘎拉,在家乡的一条小河边上发现了许多“大象”的脚印,然后将此事告知有关部门。随后,北京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鄂托克旗文物管理站的有关专家和美国科罗拉多洲大学著名科学家马  相似文献   

4.
对在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产地与层位上进行了分类比较,并较为系统地将它们按产地和层位划分出不同的类群;同时,对形成恐龙足迹的古生态,古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中国恐龙足迹归结为如下类群:(1)晚三叠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Late Triassic Epoch);(2)早侏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Early Jurassic Epoch);(3)中株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Middle Jurassic Epoch);(4)晚侏罗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ru Footprint Group of Late Jurassic Epoch);(5)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rint Group of Early Cretaceous Epoch);(6)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类群(Dinosaur Footptint Group of Late Cretaceous Epoch)。  相似文献   

5.
惠一渡 《世界博览》2022,(12):76-85
<正>恐龙这种统治了地球1.6亿年的物种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除了各种高科技还原的视觉影像,那些发掘地才是真正记录着这些史前巨兽生活足迹的地方。有人说,任何古生物都没有像恐龙这样令人类着迷!的确,几个世纪以来,对这些早已灭绝的远古巨兽,人们的感情混合着敬畏和喜爱。尤其是孩子们,很多都是行走的“恐龙百科全书”,不但对各种恐龙的名称和特征如数家珍,还经常会为“哪种恐龙更厉害”这样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据说《儿童恐龙百科全书》的销量甚至超过了《安徒生童话》等传统儿童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科技知识动漫》2011,(3):23-23
恐龙习惯在比较干燥的陆地上生活,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是“旱鸭子”。它们像现生的许多陆生动物一样,在迁移时,在逃避敌害时,或者是闲暇时,也会下到水中。诸如有些蜥蜴脚类恐龙在逃避肉食性恐龙的追捕时能够进入河流中躲避,不过它们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游泳。有恐龙足迹化石表明,  相似文献   

7.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不禁要问:恐龙不是早已绝灭了的远古动物吗,怎么又活了呢?当我在英国进修期间看到大英自然博物馆这则广告时也莫名其妙.展览开幕的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展览大厅.说来也巧,招贴标志是个恐龙足迹.这个足迹的原型正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甄朔南研究员和我本人共同研究命名的、发现于我国四川省的岳池嘉陵足迹.现在这个广告招贴画贴遍了伦敦城,仿佛恐龙走遍了伦敦的每个角落,到处都留下了它们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在富宁土戏悠久、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土戏文物,这些文物印证了富宁土戏的发展足迹.本文简述“八仙戏帘”、“旦角围裙”、“双龙披风”和“土司石灯柱”等富宁土戏的几件文物,以引起同仁和专家的关注和爱护.  相似文献   

9.
刘胤 《青年科学》2011,(2):20-21
不久前,古生物学家在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马陵山脉发现了多个恐龙足迹群,约60个足迹分布在至少4个化石点,这批恐龙足迹隶属于蜥脚类和兽脚类两大类。在其中的一个化石点,还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恐龙大追击场景。 据悉,这批足迹保存于东海县山左口乡一村庄附近,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出现了至少三种不同形态的蜥脚类足迹,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16,(3)
正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在特定环境下行走或者奔跑时留下的痕迹,经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化石。山东诸城的这条"急转弯"足迹化石行迹的转向部分保存得非常清晰,给科学家研究恐龙生态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是恐龙转向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的足迹没有保存。它在转向前后还做了什么?是在湖边遇到了障碍物,还是水中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或者遇到了天敌,又或者是接收到了同伴的呼唤?这些可能成为永久的谜。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11月7日,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起,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的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在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村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化石,是一处保存良好的、清晰的三趾型足迹~([1])。2020年12月15—17日,经自然资源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3位国家级恐龙权威专家彭光照、李大庆、王丽霞到实地考察后认定:福建上杭县发现了恐龙足迹群化石。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地区恐爪龙类足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保存大量的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化石,2014年再次对内蒙古鄂托克旗野外地质遗迹博物馆(8A和8B化石点)周边的地层进行系统考察,发现两个恐爪龙类恐龙(Deinonychosauria)的二趾型兽脚类足迹,这在鄂托克地区是首次发现。经对比研究,将其归入奔驰龙足迹属(Dromaeosauripus)。与奔驰龙足迹一起发现的还有其他两种兽脚类足迹(Asianopodus robustus和Grallator),反映了恐爪龙类恐龙的生活习性。此类足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内蒙驰龙足迹(Dromaeopodidae)的空白,增加了世界二趾型足迹的记录,也为鄂托克地区古生态与地层对比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3.
恐龙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2.2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5亿年。恐龙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皮肤、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化石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某些岛屿)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间的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它们的分布是大陆漂移的证据。而恐龙神秘、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更是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世界范围内的“恐龙热”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4.
对于恐龙蛋化石,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关于它的故事,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无论是形态各异的蛋形,还是构造多样的蛋壳,以及蛋内胚胎、蛋周围环境和微量元素含量等都是科学家研究恐龙繁殖行为、生殖生理特性,以及古地理、古环境和恐龙灭绝等重要信息. 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具神秘色彩的爬行动物,无论是在博物馆中,还是在科幻影视作品中,它们都是吸引大众目光的绝对主角.在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等与恐龙有关的化石中,恐龙蛋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恐龙的繁殖行为、生殖生理特性、羊膜卵的起源与演化、古地理对比、古环境恢复以及恐龙绝灭等研究领域中,往往能提供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郯城县清泉寺附近发现一个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的大型化石点。化石分布在4层连续层面上,足迹数量达200多个,但较清晰的主要分布在第2层面上,有71个,多呈椭圆形,其中最大的103cm,最小的13cm。尽管足迹总体较为杂乱,大小差别很大,风化剥蚀严重,但仍可识别出至少6条行迹。推测这6条形迹中的5条为蜥脚类,另一条为鸟脚类。中间的3条(Tw3~5)大致平行、行迹方向相似(NNE),足迹大小相似(长度平均值分别为75、74、71cm),行迹较为紧密(行迹中线间距离最宽处约1.7m),应为同时、并排行进的3个成年个体形成。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行迹Tw4的中间,夹杂分布着至少12个小型椭圆形足迹,长轴直径13~21cm,有的足迹踩在大足迹之上,推测至少为2个跟随父母行进的幼年个体的行迹。边缘的3条行迹(Tw1、Tw2和Tw6)方向相反,应为随后的恐龙所遗留。通过恐龙行迹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蜥脚类恐龙群居的新证据。传统认为,该足迹点的产出层位为早白垩世大盛群最顶部的孟疃组,但根据足迹化石的产出特征及组合特点,结合含恐龙足迹层位的区域对比,认为清泉寺地区产恐龙足迹的这套地层应属于大盛群田家楼组。  相似文献   

16.
正"密密麻麻的恐龙足迹如何形成,三种奇怪现象又该怎样解释?让我们沿着恐龙的足迹,去探寻史前恐龙王国的故事。""皇龙沟"位于山东诸城市皇华镇大山社区西南,是一条长1500米东西走向的大冲沟,因纪念传说中一条善良、高大、威武、神奇的蛟龙而取名"皇龙沟"。当地人很早就发现了称之为"天鹅爪"的奇怪脚印,但直到2009年,这些脚印才被鉴定是恐龙脚印。这里恐龙足迹群极为壮观,密集区位于皇龙沟南侧的陡坡上,东西宽50余米,南北长60余米,垂直深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机构组成的恐龙足迹联合研究团队宣称,他们在古蔺县桂花乡石庙沟地域发现了大面积的恐龙足迹群落,这对研究早白垩世恐龙的分布、演化、行为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期刊《白垩纪研究》之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国际资讯     
正1亿人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底,这一数字会接近1亿。1科学家根据1亿年前足迹测出恐龙时速距今约1亿年前,晚白垩世早期,一只恐龙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水网地带。它踩出的一串9个脚印,化作了珍贵的恐龙足迹化石。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院金幸生团队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同行发表了对这片化石的研究成果,其中他们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这只恐龙"测速"。  相似文献   

19.
来自楚雄州三个县的四件恐龙骨骼化石样品采用同步辐射XRF (SR-XRF: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Fluorescence)检测分析。在每件化石截面上选取了1个2 mm×2 mm区域,获取了Ca,Mn,Fe,Cu,Zn,Ta,Rb,Sr和Y九种元素的分布图,其中包括首次获得的恐龙骨骼化石Ta和Rb分布图.实验表明,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中各元素分布呈非均匀态.从元素分布图上可以直观准确地观察到Cu和Ta元素是组合的.恐龙化石中元素Ca和Y的分布,有的呈现Y“包裹”Ca的形式.不同地区恐龙化石,记录了它们在矿化、成岩过程中各地区不同的地质、地理和环境信息.本研究表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法,可原位、无损、直观地提供恐龙骨骼化石中多元素组合、相关性、分布特点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正于新疆鄯善的中国最大规模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日前出土了体长35米、重约30吨的恐龙化石,刷新中国"龙王"纪录。这一大型恐龙化石发现于鄯善七克台地区距今约1.6亿年的地层中,属于植食的巨型蜥脚类恐龙。该恐龙形体巨大,体长可达35米,体重估计约30吨,它刷新了我国发现的侏罗纪大型恐龙的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