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印度黄脊蝗核型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印度黄脊蝗(patangaSuccinctaJohansson)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结果表明:印度黄脊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x0=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2n()=2x=23t;中期染色体绝对长度总和为71.47±0.63μm;所有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C-带,异染色质总量为18.76±0.11%;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4.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零,印度黄脊蝗的核型属“IC”核型。  相似文献   

2.
贵州两种坳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贵州斑坳蝗AulacobothrusLuteipes(Walker)和无斑坳蝗A.Sren-hediniSjostedt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两种坳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O=23,全部是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都属“1B”核型,按相对长度,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M,S三组,都具有着丝粒C带。但斑坳蝗中期Ⅱ染色体组长度(55.19±2.71μm)比无斑坳蝗的(49.93±2.42μm)长;结构异染色质总量(29.32±1.22)比无斑坳蝗的(17.87±0.58)多。  相似文献   

3.
短角外斑腿蝗核型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humilisbrachycerus)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短角外斑腿蝗的染色体数目为2n()=22+XO=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为2n()=2x=23t。中期染色体绝对长度为7001±270μm,按相对长度可分为三组;除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外,L2,M3,M4,M5,M9还有明显的端带;染色体组中C带带纹总长与染色体总长的比值百分数为2600±220%;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378∶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在染色体组中的比例为零,短角外斑腿蝗的核型属“1B”核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云斑车蝗(Gastrimargus maroratus thunberg1815)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云斑车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xO=23,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按相对长度云斑车蝗染色体可分成L、M、S3组。除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外,X染色体还有端带。最长与最杂色体之比为3.81: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在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草绿异色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珍稀昆虫草绿异色蝗DimeracrisprasinaNiuetZheng)的染色体C-带核型.该种蝗虫(副模1)的核型为2n=22+XO,,全部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C带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3号染色体具有端带,5号染色体C带带纹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6.
黑芥(Brassica nigra)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芥的核型和染色体的Giemsa C带带型,黑芥有8对染色体,4对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4对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在4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有2对具随体,黑芥的核型公式为2n=2x=16=8m+4sm+4sm(SAT)用HSG法得到GiemsaC带带型,黑芥的C带带型为CIT型,黑芥的染色体具有着丝粒带、中间带,端带和全带,黑芥的GiemsaC带带型公式为2n=2x=16=CIT型=2C+  相似文献   

7.
对山绿豆(PhaseolusminimusRoxb.)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2n=22.核型分析表明,11对染色体中,2对为正中着丝粒染色体,8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K2n=2x=22=4M+16m+2sm,核型类型为2B型,与栽培绿豆(P.aureusRoxb.)核型K2n=2x=22=18m(2SAT)+4sm核型类型(2B)相比,二者在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染色体类型及每种类型的数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贵阳地区蝗虫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贵阳地区5科16属20种蝗虫的染色体研究结果:20种蝗虫中除锥头蝗科2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为2n()=18+XO=19外,其余都是2n()=22+XO=23,但所有染色体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C-带;所不同的是染色体长度,核型类型,C-带带纹及其总长度与染色体组长度的比值%等  相似文献   

9.
对山绿豆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2n=22。核型分析表明,11对染色体中,2对为正中着丝粒染色体,8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K2n=2x=22=4M+16m+2sm,核型类型为2B型,与栽培绿豆核型K2n=2x=22=18m(2SAT)+4sm型类型(2B)相比,二者在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染色体类型及每种类型的数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佛蝗属(PhlaeobaStal)的增强佛蝗(P.imfumataBr.-W、白纹佛蝗(P.albonemaZheng)短翅佛蝗(P.angustidorsisBol)、长角佛蝗(P.antennateBr.-W)四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研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四种佛蝗的染色体数都为2n♂=23.具有2~3对大型,  相似文献   

11.
贵州2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I .Bol.和云南负蝗AtractomorphayunnanensisBietXia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 :2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18+XO =19,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19t ,NF =19,都属“4B”核型 ,按相对长度 ,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 ,M 2组 ,都具有着丝粒C带。云南负蝗后期Ⅰ染色体组绝对长度总和 (4 9 91± 0 37μm)比短额负蝗的 (4 2 5 0± 0 34 μm)长 ;但结构异染色质总量 (2 8 38± 0 2 2 % )却比短额负蝗的 (38 96± 0 16 % )少。  相似文献   

12.
云斑车蝗核型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云斑车蝗 (Gastrimargusmaroratusthunberg 1815 )的核型和C一带。结果表明 :云斑车蝗的染色体数目 :2n(♂ ) =2 2 +xO =2 3,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2 3t,NF =2 3。按相对长度云斑车蝗染色体可分成L、M、S3组。除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外 ,X染色体还有端带。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 3 81∶1,臂比大于 2∶1的染色体在染色体组中的比例为 1。云斑车蝗的核型属“4B”核型。  相似文献   

13.
张伦  张庆勤 《贵州科学》1991,9(2):109-113,115,116
本文对黑龙江野生燕麦、栽培燕麦的染色体组型作了观察分析(图1,图3),绘制了它们的核型模式图(图2,图4)。并进行了二者核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下: 黑龙江野生燕麦与栽培燕麦的六倍体染色体数日皆为2n=6x=42。除No.1、No.3、No.6染色体黑龙江野生燕麦臂为“m”型而栽培燕麦皆为“sm”型之外、其余的18对染色体类型皆一一对应一致。黑龙江野生燕麦的核型公式为2n=6x=42=28m(2STA)+14sm。栽培燕麦的是2n=6x=42=22m+20sm。在黑龙江野生燕麦的No.3染色体一臂上可见一对明显的随体,而在栽培燕麦的核型分析中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另外,黑龙江野生燕麦的核型类别为较原始的“2A”型,而栽培燕麦的核型类别是比“2A”型较进化的“2B”型。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对如何才能得到分散度较高的染色体图相,也做了方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对胡鲶科(Clariidae)中胡子鲶Clatias fuscus(Lacépède)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的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胡子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核型公式为18m+14sm+14st+10t,NF=88,总的来说m和sm组染色体较st和t组的染色体略为增多,因而基本臂数不高。在t_4染色体的短臂上具有一对明显而恒定的随体。  相似文献   

15.
卵形鲳鲹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色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的核型为2n=48,核型公式为2n=2 sm 6m 40 t,NF=56,染色体数为48.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贵州蝗总科5种蝗虫的核型和C-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贵州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的云贵希蝗(Shirakiacris yunkweiensis),中华越北蝗(Tonkinacris sinen-sis),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sinense)和网翅蝗科(Areypteridae)的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 nig-ricornis)以及斑翅蝗科(O edipodidae)的疣蝗(Trilophida annulata)等5种蝗虫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5种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0=23,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 t:NF=23;按相对长度,除中华越北蝗分为L、M两组外,其余4种都可分为L、M、S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中华越北蝗的(27.48%)最多,青脊竹蝗的(19.13%)最少。  相似文献   

17.
湖侧褶蛙及阿尔泰林蛙的核型、C-带、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刚  徐宁 《贵州科学》2004,22(3):54-57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伊犁的湖侧褶蛙(Pelophylaxridibunda)及阿尔泰地区的阿尔泰林蛙(Ranaaftaica)的核型、C-带、银带。产于中欧的湖侧褶蛙的第8、11号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几乎每条染色体都有端粒区C 带,在一些染色体上还有居间区C带;而产于新疆伊犁河谷的湖侧褶蛙的第8号染色体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号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只有着丝粒区C-带,没有端粒区和居间区C-带。本文认为这种染色体核型上的差异是同种不同地域种群的染色体多态现象。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的第6号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本文认为两者同是欧洲林蛙群2n=26与亚洲2n=24的林蛙群的过渡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