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灰土挤密桩施工技术及其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首先,对灰土挤密桩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结合某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实例,着重分析灰土挤密桩技术应用于软基处理中的施工参数及施工工艺,以验证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软土地基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承载力及强度方面能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灰土挤密桩施工技术及其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首先,对灰土挤密桩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结合某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实例,着重分析灰土挤密桩技术应用于软基处理中的施工参数及施工工艺,以验证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软土地基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承载力及强度方面能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南三门峡地区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提出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方法,阐述了挤密桩加固原理及桩间距的确定,详细介绍了挤密桩加固地基的设计过程,并比较了灰土挤密桩及素土挤密不同的加固效果。探讨了结构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等工程特性的影响,所得成果可供实际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DDC法(孔内深层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合理桩间距的控制问题,在代表性场地采用不同桩间距处理地基,对其处理前后地基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等指标做了比对,并分析其挤密效果,得出当桩间距为预成孔直径d的3倍时,地基土受到挤密所产生的侧向力是相对均匀的,当桩间距〉3.0d时,三桩间土体的挤密效果明显较两桩间差,故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的有效挤密区为3.0d,即DDC处理地基时的合理桩间距为3.0d.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黄土地区经常会发生由于地基处理不当或基础设计不当产生房屋倾斜现象.某四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楼,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成后产生过大沉降和倾斜,对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生石灰桩的桩土挤密,吸水膨胀作用使地基土得到加固,防止基础继续下沉,保证房屋的正常使用.通过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区4层框架房屋的地基及上部结构的检测鉴定分析,找出房屋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而为此建筑物拟定了加固纠偏设计方案.对其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房屋纠偏加固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膨胀法纠偏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根据孔隙挤密原理推导的建筑纠偏生石灰桩使用量的计算理论,详细地阐述了模型试验的方法和步骤,并将模型试验结果与计算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使其更加合理与完善,为湿陷性黄土地基上采用膨胀法纠偏加固危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拉林铁路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拉林铁路的路基地基处理方式,包括冲击碾压法、强夯法、碎石桩法、灰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CFG桩法和预应力管桩法,以期为铁路路基地基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抛石挤淤地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地基承载力试验地段及方法 洛三高速公路第九合同段K2+680-K2+920软基处理抛石挤淤。该地段位于黄河滩地范围内,淤积泥砂层较厚,地下水位较高,地质呈流塑状态,无承载力。经过监理工程批准,采用抛石挤淤处理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以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具体做法是:根据施工放线位置,开挖出边沟基坑,并超挖80-100cm。向  相似文献   

9.
黄土湿陷性与黄土的物性指标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宁县某工程场地黄土取样进行室内试验,对黄土湿陷性与深度、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干密度、饱和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场地黄土地基进行了湿陷性评价,获得了该地区的黄土湿陷性规律,为工程场地地基处理、设计及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工布袋组合微型桩是对传统生石灰桩法加固湿陷性黄土的一种技术改进,通过桩身填料的不同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合研究的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组合微型桩在地基土中的平均膨胀率,从而推导计算出顶升加固单位面积地基土所需要的组合桩桩身体积.最后,通过某4层宿舍楼基础顶升加固实践对土工布袋组合微型桩技术进行检验,能为类似加固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黄土湿陷的机理,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介绍了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新型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振动沉管碎石桩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它是在振动机的振动作用下,把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套管入土后,挤密了套管周围土体,然后投入碎石,再排碎石于土中,振动密实成桩,多次循环就成了碎石桩。下面就热运动沉管碎石桩加固粘性土的加固机理、设计计算、施工方法方面做一些具体阐述。一、对粘性土的加固机理1郾置换作用。由于土的粘粒含量较多,粘粒间结合力强,渗透河南科技2004.10上性低,在振动或挤压力的作用下,土中水份不易排走,所以碎石桩的作用不是使地基挤密,而是置换。2郾排水作用。碎石桩在粘土地基中开成一个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钢渣挤密桩处理地基的工程实践,分析论证了利用钢渣变废为宝,改善环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水泥土桩是用于加固饱和软黏土低地基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本文从水泥土桩桩体本身强度和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通过水泥土桩的桩体作用、垫层作用、挤密作用、加筋作用的分析,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加固作用及承载性状有了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地基处理技术种类较多,但任何一种技术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不可能适用于每种地质条件或工程建设。针对沿海某高速公路桥头高填土深厚软基路段,采用砼芯砂石桩复合地基技术进行地基处理,研究该方法对地基的加固效果,并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作对比,分析其适用性及经济型。  相似文献   

16.
冯迪 《河南科技》2011,(21):86-87
<正>一、强夯简介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17.
吕清显 《河南科技》2023,(1):96-100
【目的】基于EPC项目设计阶段,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基础采用的2种技术方案。【方法】以钻孔灌注基础和强夯法2种处理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比较,比较两种方法在处理本项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适用性。【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钻孔灌注桩基础不用考虑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且能满足上部结构承载力要求,沉降变形小,但造价高、工期长;强夯法能够消除土层的湿陷性,提高土层的承载力,而且造价低、工期短。【结论】综合比较本项目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强夯法在处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轻微~中等湿陷等级土层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可消除湿陷性,提高土层地基承载力,使得满足设计要求,便于施工、节省工期、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8.
程渊博 《河南科技》2022,(1):121-124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土体结构的特殊性,在较重荷载的作用下,如不进行地基处理往往会有较大的附加沉降,严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洛阳市洛龙区东西霍屯棚户区工程改造项目为载体,对项目浅基坑高层住宅区域采用复合地基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得出采用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强夯简介 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CFG桩+振冲碎石桩可提高原始地基承载力,并达到消除土体液化之目的。【方法】选择开封地区的粉土地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FG桩+振冲碎石桩组合型地基的处理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处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经过CFG桩+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后的粉土地基强度显著提高,并且强度变得略微均匀一些,液化基本得到消除。【结论】采用该方法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从桩间土的75 kPa,增至复合地基的300 kPa,满足荷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