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感话语气词“了”和“的”的连用在语序上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了”在前,“的”在后。在语法意义上,“了”、“的”连用时,“的”表示对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性状的一种肯定,“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完成,“了的”表示对曾经发生的但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性状的肯定。“了”、“的”连用的句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用情态动词“过”加语气词“了”的句子。从对孝感话语气词“了”、“的”连用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语的语气词只分两个层次而非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的”和“了”,第二层是“呢”、“吧”、“吗”、“啊”:第一层的“的”、“了”无论是在用法还是在表达的语气上都和第二层的“呢”、“吧”、“吗”、“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4.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有与无     
龚瑞 《少儿科技》2013,(10):6-6
引言:“有”和“无”关系很好,就像硬币的正反面,谁也离不开谁。“有”离开了“无”,就无所谓“有”;“无”离开了“有”,也就没有“无”。尽管如此,“有”和“无”都觉得自己的本事比对方大,总想着与对方一争高下。它俩的竞争延续了上千年,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8.
扫墓     
当“一年一度”的“扫墓节”来到祖国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终于”又可以到烈士陵园去“春游”了。四月五号早晨,“金灿灿”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几朵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小鸟在我们耳边“唱歌”。我和丁海龙一人背了一包“好吃的”,跟着学校的队伍到郊外去扫墓。到了那里,“人可真多呀”。平时这儿“根本没人来”,今天周围的农民和小贩却都跑出来“摆摊儿”了。我和丁海龙一看,有卖“袜子”的,有卖“发卡”的,有卖“吃的喝的”的,还有卖“半价盗版书”的,丁海龙和我在陵园里“逛了一会儿”,觉得太挤了,就出来“等老师”。“闲着也是闲着”…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入世”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状况,探讨了“入世”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要求”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1)单句里的命令句。意思是“只要是差使大家都得去干”。这句充分显示了口语特征。 2)“但”,音义同“只”,相当于现代口语的“只要是”或者“凡是”,偏正词组。早期白话里“但”这种用法很普遍,《水浒》里就很多。“但有的差使”是主语,“有的差使”是“但”的宾语,易言之,主语的内部结构是“判断词——宾语”形式。”“有的差使”的“的”是表示完成体的时态助词,相当于“了”,但具有口语特征。又,下文“下的车”就是“下了车”。谓语是主谓词组“无推故”,是“你等无推故不干”的紧缩形式,省去主语  相似文献   

11.
刘静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225-225
本文介绍了当今翻译界关注的一个理论——钱钟书先生之“化境”理论.并从“化”与“境”二字之源头探讨了“化境”说的内涵。对于“化境”说中归化与异化进行了探讨。笔者还就“化境”说中“化”与“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人口统计特征与“学生评教”误差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教”的测量误差会显著影响到教师课堂工作质量的评定。本文主要从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生源地”和“学生干部”这六个人口统计变量出发研究了“学生评教”误差问题。研究发现,“学生年级”和“学生干部”这两个变量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误差。  相似文献   

13.
論一字異讀     
汉語里一字異讀的情形是常見的。比如“良好”的“好”和“爱好”的“好”,唸法不同;“强健”的“强”、“勉强”的“强”和“倔强”的“强”,唸法也各不同。有些字在古書中的唸法实在太多了,如“从”“差”“敦”“賁”“苴”之类都叫人难于掌握,即使在字典中查到了,也叫人眼花撩乱,难于抉擇。这些不同的唸法,或表現在声母上,如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变文”定义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变”字上,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文”。“文”不是文体之“文”,而是文质之“文”,它指明了变的方向和目标,对“文”的分析是理解“变文”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记忆中,很早以前经常耳闻目睹一些“发现”的好消息:XX地方“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矿”;XX地方“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油田”;XXX地方发现了“全球最大的野生动物圈”;XXX地方“发现了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带”……这些好消息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我每次听到或看到振奋人心的“发现”时,就无比激动,自豪,总希望这样的“发现”像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并像愚公移山那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相似文献   

16.
周维强 《科技信息》2007,(9):123-124
作为条件表现的“ば”、“たら”、“と”与“なら”有各种用法,其内容比较复杂。而在此文中,较系统性地叙述了“ば”、“たら”、“と”与“なら”的使用场景、成立条件,还进一步比较了其异同点。这样的话,能够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性上来正确理解并掌握“ば”、“たら”、“と”与“なら”的意思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总的来看,《易经》强调“阳”主“阴”从,但并不因此否定“阴”的一方在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阴”所具有的“柔”的品格为《易经》所称道。老子继承、发挥了《易经》的重柔思想,提出了其“持柔”、“守雌”、“守静”思想,并由此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8.
有一些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合成词,当把语素拆开单用时,客家方言和普通话有不同的说法。如“差错”,客家话说;“这事做差了。”普通话说:“这事做错了。”“奇怪”,客家话说“奇”,普通话说“怪”。“疯癫”,客家话说“癫”,普通话说“疯”。“饥饿”,客家话说“饥”,普通话说“饿”。“穿着”,客家话说“着”,普通  相似文献   

19.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流派译论家将equivalent误读和误译成“对等”、“等值”、“等效”、“对等语”,把奈达翻译理论误读成“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认为“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中的“对等”或“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然而“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是汉语,其词义不是“基本相同”,也不是“基本对等”,而是“等同”、“相等”、“对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不可能对等,由此也证明了“对等论”中的“对等”不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证实了中国主流派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