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以合肥金色梧桐二期基坑支护设计为例,支护结构采用排桩(旋挖桩)+内支撑支护垂直开挖,桩间土旋喷桩支护,支护体系外侧设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管井降水,基坑内管井疏干排水,内支撑刚度采用协同计算结果。实际应用证明,该支护体系安全可靠,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晓东 《科技资讯》2014,(15):72-72
高压旋喷桩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高压旋喷注浆成桩技术工作机理,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高压旋喷桩基坑支护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先军  刘全林  韩文元 《科技信息》2010,(33):I0321-I0322
旋喷搅拌加劲桩是一种新型主动加固土体的支护技术,目前在上海、江苏及一些沿江地区应用较为广泛。结合上海市西渡站综舍配套工程淤泥质深基坑旋喷搅拌加劲桩支护为例,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证实该支护结构安全可靠、节约投资。  相似文献   

4.
高压旋喷桩技术在基坑开挖支护中具有显著优势,本文通过结合某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实例,提出采取高压旋喷桩进行该基坑支护;总结了高压旋喷桩施工的工艺流程,提出其关键技术,有效地使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以郑州中原万达广场基坑支护工程为算例,通过理论计算与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单纯土钉墙支护体系、直径120mm钢管微型桩及直径400mm钢筋混凝土小桩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经对比分析发现,直径400mm的钢筋混凝土小桩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较前两种支护结构抗变形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建议本工程支护结构设计时,应对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进行相应的折减系数调整.  相似文献   

6.
前言拟建项目位于厦门市区人口密集区,地势为北高南底的坡地,落差为3.3-3.5m,场地四周紧邻市政道路,基坑边缘与道路路缘的最小间距为8m。场地西侧、北侧有密集建筑物,特别是西侧,为1990年左右建成的砖混结构住宅,距基坑边缘最小间距为23m。原设计院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案为600支高压旋喷桩排桩,桩长设计值为12~15m,基坑支护分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时代广场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针对门型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武汉地区(长江Ⅰ级阶地)的应用,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机理及其力学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桩径、桩长、排距、连梁及旋喷区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一些可供实际工程参考的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结论进行双排桩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深基坑支护工程为列,该基坑工程的支护形式有双排桩结合深层搅拌桩,深层搅拌桩结合灌注桩等,分析了现场监测资料如基坑变形、桩体变形以及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基坑计桩体变形均控制在12 mm之内,周围建筑物变形控制在6 mm之内,说明此次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成功的,能够确保基坑及周围建筑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南宁地铁4号线那洪立交站附属围合区富水圆砾层深基坑为工程实例,对围合区基坑双排桩的桩顶水平位移、桩身水平位移、坑外地表沉降及地下水位进行监测,进而对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对止水帷幕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基坑开挖及圆砾土性质影响,桩顶水平位移在前期增长较快,受泥岩流变特性影响,停工期的变形呈现一定时间效应;桩身水平位移曲线呈"鼓胀"形,因双排桩刚度大且能够协调自身内力和变形,最大值仅为23.22 mm,桩底处几乎没有产生位移,嵌固稳定性较好;坑外地表沉降曲线受桩侧阻力影响呈"凹槽"形分布,最大值仅为0.12%H(H为基坑深度),基坑开挖对周边地表的影响主要在0.7H范围内的主要影响区;相较于监测起始水位,坑外地下水位最低点为950 mm,表明高压旋喷桩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综合分析在圆砾层中采用双排桩支护结构是可行的,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能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坑支护形式多样,但在软土中由于其土体的特殊性,本文介绍高压旋喷桩+锚管组合式支护结构在厦门内岛外沿海地区软弱土层中的应用,对设计、施工与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旨在为同行们在软弱土层中高压旋喷桩及锚管支护结构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1.
考虑基础梁的刚度贡献、地基土对基础梁的支承作用,以及桩间土对桩的影响,建立桩-基础梁-地基土共同作用刚度方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整体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共同作用分析.将桩基受力情况分解为3种荷载工况的叠加,给出计算桩自身沉降量的计算公式(考虑了桩间土对相邻桩沉降的相互影响).建立共同作用方程时,采用先通过计算柔度系数(沉降系数)形成柔度矩阵,由柔度矩阵求逆获得刚度矩阵的方法,使计算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2.
粉喷桩群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结果表明 ,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变形 ,可分为弹性、弹塑性、塑性三阶段 ,利用其 logs- logp曲线可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值。在试验荷载条件下 ,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 ,桩间土的应力增长幅度变小 ,而桩体应力增长幅度变大 ,桩体逐渐承担大部分上部荷载 ,桩土应力比与荷载之间基本上呈线性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富水地层中的基坑止水与降水是基坑工程的重难点,大量降水易造成地表不均匀沉降.依托甘肃省某基坑工程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了富水圆砾地层下排桩-旋喷桩局部止水帷幕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在验证模型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局部有无旋喷桩、旋喷桩嵌入深度对基坑渗流与变形的影响、传统与局部止水帷幕对限制基坑变形的差异.结...  相似文献   

14.
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随机性的承台梁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考虑桩土共同工作的承台梁内力分析方法及确定其桩承地菌的可靠性数理统计方法,结合承机分析理论,提出了考虑基桩承载力随机性的承台梁内力包络图的确定方法,并开发出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压旋喷搅拌加劲桩与普通锚杆之间的异同及其工程应用情况。总结了江苏省靖江市某基坑工程旋喷搅拌加劲桩抗拔试验过程和抗拔试验加载-卸载曲线。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对单根加劲桩进行了荷载-位移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荷载传递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根加劲桩周边土体的变形计算公式、土体剪应力的衰减模式;继而分析了单桩的影响范围,给出加劲桩最小间距确定方法来避免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太原市房地大厦动力站基坑开挖采用粉喷桩作支护结构工程的实例 ,重点阐述了水泥土挡墙的设计计算要点。粉喷桩作为支护止水结构 ,既满足了工程需要 ,缩短了工期 ,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结构力学原理,对墙下条形承台梁与其下单排桩的协同工作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指出单排桩承栽力计算应考虑其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坑开挖中软土侧移形成的曲桩的竖向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侧移土中桩的Poulos理论编制电算程序,用以求得澳门南方大厦基坑开挖中软土流动形成的曲桩侧向位移与弯矩分布。将最大计算弯矩与分析现场曲桩载荷试验以及实验室测定的桩段破坏弯矩所得的极限弯矩相比较,从而作出曲桩折断判据。  相似文献   

19.
 尹中高速公路的地基土稳定性不能满足公路工程的要求,为了掌握该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变形特征,采用有限元软件NCAP-2D对尹中高速公路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桩间距、断桩两种情况下的破坏、位移特征。结果表明,旋喷桩桩顶处于塑性状态,旋喷桩桩顶侧向位移大于桩底,增加了基础的稳定性;当桩间距变化时,桩顶土和桩间土的塑形区范围、位移量呈正相关变化,桩顶附近发生塑性破坏的敏感区域;有断桩时,塑形区在断桩处分布范围明显较大,影响地基加固效果。所得结果对于此类公路的建设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基坑明挖卸荷时复合地基中桩侧摩阻力对下卧地铁隧道竖向变形的影响,基于Mindlin应力解,推导得到复合地基中桩的侧摩阻力作用下地铁隧道的总竖向附加应力,利用双面弹性地基梁模型和两阶段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地铁隧道总竖向位移,并与前人理论计算结果、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最后,分析桩形状、桩截面面积、以及不同区域桩长度、间距的改变对桩侧摩阻力引起地铁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桩参数如何改变,复合地基中桩侧摩阻力对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范围始终不变,约为1. 1倍基坑纵向长度;材料用量相同的方桩与圆桩相比,方桩可更有效地控制下卧地铁隧道竖向变形;适当地增大隧道斜上方的桩长度,可使其更有效地控制地铁隧道竖向变形;隧道正上方的桩间距存在一个合理的取值范围;适当减少桩纵向间距比减少桩横向间距可更有效地控制下卧地铁隧道竖向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