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支井录井的技术难点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分支井录井的综合应用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物质,其开发技术不断的更新,在当代油田开发中分支井技术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了保证钻井工艺以及技术能够满足生产所需,就需要对录井技术予以相应提高。文章则主要针对分支井技术的优势以及录井技术的要求、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录井是对钻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储存的一种手段,是在油气开发过程中最基础的技术,用以为油气藏的评估和发现提供最可靠的数据,并及时有效的解释分析地下信息。文章对在油气田开发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录井技术进行概述,并就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作了总结,以期录井技术能够为油气田的开发利用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而多分支井开采技术是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的一种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技术方法。基于南海神狐海域SHSC-4试采井测井曲线数据,建立了理想水合物藏分层地质模型。分析了羽状多分支井布设在水合物Ⅱ层中部时,分支参数对降压开采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分支参数优化时,应首先考虑分支长度;尤其是当分支长度较短时,分支长度增加的增产效果最强;随着分支长度增加到一定长度,继续增加分支长度的产能增幅逐渐减弱。(2)其次应考虑分支数目和分支角度;相较于增加分支长度,增加分支数目和分支角度对产能影响较弱且增产效果相近;基于钻井成本考虑,分支数目不宜过多;分支角度大于45°时,产能增幅呈下降趋势,因此分支角度应小于45°。(3)在充分考虑上述分支参数的基础上,可适当考虑分支间距。相较于其他分支参数,增加分支间距对产能影响最弱,在保证较大控制面积和充分考虑钻井成本的前提下,分支井间距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5.
仿油基钻井液具有减少下钻摩擦阻力、降低环空压耗、增强钻井液抑制性等优点,在分支井、水平井以及斜度井中等难度较大的油气井钻进作业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通过对两种类型的仿油基钻井液相关性能进行研究,力求选择性能最佳的油基钻井液,以期为油气田的顺利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井开采的第三阶段是煤层气井开采期限的主要部分,前人研究表明可用真实气体拟压力法来精确描述这一阶段的渗流规律.因此,根据镜像反映和压力叠加原理,建立了上下封闭煤层气藏中煤层气多分支井压力分布方程.考虑多分支井沿程流动压降对产能的影响,建立煤层气多分支井稳定渗流时的产能计算耦合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分析了多分支...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拥有丰富的浅层稠油资源,稠油油藏埋深较浅、地层松软,大部分区块埋深在800-1200m左右,稠油油藏一般具有地层敏感性强、供液差、产能低和下降陕等特点,多年来在钻井等方面采取了多种工艺措施,均未取得很好的开采效果。水平分支井技术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钻井新技术,对水平分支井技术在稠油热采井中应用的主要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及现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开发应用效果,试验井的成功应用为水平分支井技术今后在稠油热采区块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为胜利油田稠油热采水平分支井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油气田钻井过程中,采用的工艺不同,产生的污染物量也不相同,本文例举了喷射钻井、水平井、分支井、细孔井、丛式井、定向井等钻井技术、井控防喷技术、无毒泥浆技术等钻井新方法,分析其工艺过程中少产生的污染物量,证明上述工艺为清洁生产工艺,提出上述工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石油勘探深度、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导致超深井、水平井、大位移井及复杂区块越来越多,井下钻井使用混油及泥浆污染的情况会增多,给录井油气层的识别带来困难。现描述了差分色谱技术解决现场录井中的识别问题,对录井工作起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分支录井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细碎岩屑分析技术、气测录井技术和钻井液脱气点燃试验技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层分支水平井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年来,随着油气井钻井技术的不断进步,定向井、水平井技术已经逐步显示出它们的技术优势,并成熟应用于油气井的开发.分支井作为20世纪初提出的又一复杂形状井型,是水平井、侧钻井技术的集成和发展,是继水平井之后又一项钻井新技术,它适用于各种油气藏,不同分支井可以分别开采相同或不同的油层,能够有效地提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同时可以大大降低采油成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深层分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在吉林油田长深D平-井中的现场应用情况.长深D平一井的成功实施为长深井区下部深层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指导松辽盆地深层分支水平井钻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复杂结构井是开采稠油油藏的重要手段,其产能计算一直是评价工作的重点。针对辽河油区复杂结构井实施情况,从油层厚度、油层渗透率、分支井长度、分支数目、分支间距、分支与水平段夹角、注汽量、注汽速度、注汽干度、焖井时间等10个方面对复杂结构井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井产能的代理模型,提出了预测复杂结构井产能新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辽河油田某区块的复杂结构井,计算的产能与实际产能误差较小,平均为8.5%。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4或5级完井的多分支复杂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两种适用于多分支井的工艺管柱,并分析了两种管柱的工艺管柱组成、原理及管柱的优缺点,该管柱的实施能有效延长油井开采寿命,提高多分支复杂结构井的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智能采油井的测控系统原理和设计方法。这种测控系统由 4部分组成 :检测系统 ,控制系统 ,执行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它可以对油、气井生产情况进行自动测量、控制、判断分析、调整和管理 ,并能对多层段、多分支油气井进行分层地面遥控及遥测开采 ,适用于水平井、大位移井、多底分支井及远距离井控和海上开采平台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国内外关键取热技术研究现状,包括对井循环取热技术、单井闭式循环取热技术、重力热管循环取热技术、单井开式循环取热技术、U型井闭式循环取热技术和多分支径向井循环取热技术,分析了关键取热技术的特点、适用条件和未来攻关方向,阐述了不同取热技术的发展阶段和应用场景,提出了面向中深层地热能高效开采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石油钻井中,岩屑录井是用于鉴别地层的岩性以及含油性、物性的直接鉴别方式,只录井技术中较为重要的方式。岩屑录井技术是石油钻井过程中直接鉴别地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重要钻井录井方法。在实际的生产中,岩屑录井技术检测的数据能够作为定位目的层、完井作业以及工程故障处理和测试、测井解释等依据。所以岩屑录井技术的研究对于现代石油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非均质双孔介质煤层气储层多分支水平井开采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裂缝中气体的扩散和主支、分支井筒内压降的影响,分析了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分支间距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多分支水平井开采煤层气储藏时,给定井身结构条件下,存在最优分支间距,当分支间距小于最优分支间距时,实际控制面积小,峰值产气量和累计产气量小;当分支间距大于最优分支间距时,累计产气量降低,相同控制面积下采出程度降低;现场开采煤层气储层时,当最优分支间距较小时,相对而言实际控制区域内煤层气采出程度更高;本文计算条件下,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最优分支间距为200-300m。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智能采油井的测控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智能采油井的测控系统原理和设计方法。这种测控系统由4部分组成;检测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信号传输系统,它可以对油,气井生产情况进行自动测量,控制、判断分析,调整和管理,并能对多层段、多分支油气井进行分层地面遥控及遥测开采,适用于水平井,大位移井,多底分支井及远距离井控和海上开采平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实际油藏开发中,井筒流动阻力对等压线分布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相应实验研究,研究中采用
改进的电模拟实验方法:测量了多分支井近井地带三维势分布;在井模型上焊接碳膜电阻模拟井筒流动阻力对等压线
分布的影响;测量了不同电解质溶液浓度下等压线分布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分支井在近井空间内的等势面与井的形
状相似并呈弧面向外凸起;考虑井筒阻力时水平井等压线呈鸡蛋形而非椭圆形,井控面积减少,近井地带存在压降使
得等压线穿过井筒所在位置;低渗状态下分支井井控面积更大,各分支贡献更明显,有利于开采。对于研究实际条件
下,多分井的控制体积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的油气田开发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是在国人对石油与天然气的需求量愈来愈高的今天,我国油气田开发产业的发展空间就更为广阔了。然而,油气田开采效率的低下给油气田开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如何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已经成为了当今油气田开发产业链里一个板具关键意义的课题了。对于定向井的地质录井服务技术的应用,是有效提高油气采收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将就如何落实定向井的地质录井服务技术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