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对前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世界”概念进行述评。海德格尔在对以往哲学关于存在、关于世界的理解的解构中,区分了自然的世界概念和生存的世界概念,从存在论而非存在者的角度揭示出此在世界中存在之世界本身。这种看待世界及自我的新视角有益于人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省,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自我以及世界。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下哲学对话的进行,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逐渐成为领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命运性契机。"此在"的绽出之生存堪为打开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钥匙。在此开启中,"实践本体论"获得了敞开自身的历史机缘。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原初基础,实践之"活动……出来"的品格,即它对现存感性世界和"现实的个人"的开启和塑造,成为理解"实践本体论"的突破口。自此切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才是可以理解的。当下,"实践本体论"需要的不是被超越,而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因为只要实践的生成性品格尚未完成,"实践本体论"就没有被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流俗时间源头的时间内状态的领悟,着重论及:1.人只能在世界中存在、在此存在,这就是人生存在世的本质,海德格尔因此把人称作“此在”;2.通达此在本真存在,离不开对本真的时间的把握;3.以人们对“死亡”的闭目塞听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经历时间”与“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的区别;4.从整体上把握本真时间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Ontology”的翻译及含义的新阐释,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论点,但这种论点有把西方哲学史上某种特殊形态的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本体论等同的倾向。本体论是关于终极存在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本体论,并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吏越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完成了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至此,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在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中,理解的“历史性”是一项基本的内容。它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把理解的文本推向了和人相关的整个世界和历史。理解的任务是要在“现有”“既往”和“将来”的视域融合的基础上,解释和创造出生活的世界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论是将现象学与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存在论解释学。第一,作品存在决定了器具因素、物因素,而不是从物到作品的传统思维路径,这奠定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第二,作品存在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发生方式是:建立“世界”,制造“大地”。“世界”是意义呈现,“大地”是物质栽体,形上形下的抗争是真理的开显。第三,作品的存在决定了创作和接受是一体两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作品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本体论是价值型的,近代思想家们通过学习、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使其逐步向存在型本体论转交。康有为、谭嗣同使宇宙观由生成论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严复将本体论由变易形态推进到进化形态;早年的章太炎又提出了“阿屯”说;直到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基本上完成了其近代转向。  相似文献   

9.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特别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文论使文学语言失去了生活和诗意的根基。本文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理论,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三个层面,为文学言语的现实性、生命感、交往性、诗意性、超越性等特点寻得本体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论及哲学危机、终结的背景下,列维纳斯认为上述危机-终结论都是在奠基于"存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可能性的穷尽。但哲学首先并非是本体论的,他者先于自我,负责人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先于本体论。所以,已有的哲学危机论事实上反过来为哲学向他者的升越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粟向  王芳 《科技信息》2006,(7):277-278
者,翻译之研究虽门派不一,观点迥异,然究其本质,皆徒耽愉于翻译之表象,或曰“存在者”本体论之探索,而于翻译“存在”之本体论却不甚明了,更毋言有所阐发。本文欲彰显此种翻译研究方法舍本逐末之本质,并拟从翻译“存在”本体论角度揭示翻译之本质:翻译乃亲在*之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4.
诗与在     
曹金梅 《科技资讯》2006,(8):126-126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人的存在角度来思考,诗-思-语言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是他美学语言论的思路。在当时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的历史条件下,海德格尔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关心存在问题,为新的美学理论的构成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诗”与“在”的关系和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根基性问题,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存在”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运用了区分的思想,将作为存在的存在理解为实体。并将实体理解为是其所是。亚里士多德虽然力图追问作为存在的存在,但他最终在追问作为“这个”的存在的存在。这被海德格尔指责为对存在的遗忘。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存在问题时,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家和逻辑学家,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科学家。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无"的思想对于其基础存在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并非直接是对某存在者的否定,而是对存在者整体的否定;但同时作为这一否定的无,其自身却不是一个存在者,它并不作为否定者而自为地出现,也不出现在存在者之旁.这一所有现存语言都无法言其是的无是任何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都无法通达的,因为将一切都作为存在者固定下来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贯原则.因此,无的否定意义便在这样的向度上被提示出来:否定在者自身的同一性,在者既是其所是,同时也不是其所是.无也由此彰显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本体论。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本体论更替演进的历史。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到现代的生存论哲学的发展历程。由于不同时代哲学的主题、研究对象不同,思维方式有别,因此,它们对本体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体论追究也就经历了从“终极本原”的追寻,到“终极真理”的探究,再到“终极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两者组合而成,其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最终走向的是"存在"的形而上学和"此在"的绝对主体性,它对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建立其上的"艺术生产"论,通过"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而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