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姜雅风 《大自然》2009,(4):62-64
花背蟾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雄性成蟾皮肤粗糙,前肢粗壮,内侧三趾基部有黑色的婚垫(蛙类到生殖期,雄性前肢第一指或二三指之间的基部,有显著隆起的肉垫,称之为“婚垫”。有了这种“婚垫”,雄性才能在求偶中紧紧抱住皮肤滑腻的雌性);有单个的咽下内声囊,体背面橄榄黄色,有不明显的花斑。雌性成蟾一般较雄蟾大,皮肤也较光滑,背面浅绿色,有色彩较明显的酱色花斑。辽宁西部医巫间山东麓的北镇市东门外河滩地及两岸的树林中、草地上曾生活着大量的花背蟾蜍,笔者曾对它们进行过长达十多年的观察,发现它们的求偶行为竞显示出某种特殊的智慧和灵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长春市1994年和1995两年春季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活动规律、繁殖前后的形态变化、摄食行为等繁殖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成体出蛰先于亚成体.繁殖期活动受温度影响明显,最适繁殖气温为23℃,最适繁殖水温为22℃,繁殖高峰期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雄体间争雌现象显著.雄体抱对欲异常强烈.怀卵量与体重及卵巢重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085.18+75.36x和y=71.23+639.10x.繁殖前后形态变化显著.繁殖期间摄食活动较弱,食物主要是蛛形纲、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水域或水边活动的动物.  相似文献   

3.
它们是蟾蜍家族中的实力派兼偶像派。身披炫酷的迷彩服,行踪遍及半荒漠、盐碱沼泽、林间草地和高寒湿地;冬眠时,皮肤能开启低氧低温模式;遇险时会用气功御敌,实在不行就装死逃生;为了追求伴侣,它们还会一展歌喉,浪漫相拥……中国人对蟾蜍并不陌生,自古民间就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刘海戏蟾蜍"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诸",认为月亮由圆转缺,皆因吴刚所伐、蟾蜍所食而致。但现代人对于蟾蜍的  相似文献   

4.
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 1876)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兰州地区的3—5月产卵繁殖,10月以后成群穴居沙土中冬眠。夏秋多昼伏夜出,黄昏寻食。为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两栖动物素为重要之研究实验材料。组织培养对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体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等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自从1907年Ross Harrison培养蛙胚髓管组织,创立组织培养法以来,先后有Holms(1914),Uhlenhuth(1914),Baitsell(1915),Preston(1949),Dannes(1949),Boss (195),Nijima(1956),Wolf(1960),  相似文献   

5.
花背蟾蜍的实验室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栖类胚胎发育在胚胎学、发育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温度对两栖类胚胎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是兰州地区一种常见的、数量较多的无尾两栖类.本文就20℃条件下,从人工授精开始到蝌蚪的鳃盖封闭直至变态为幼蟾的整个实验室养殖技术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6.
花背蟾蜍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两栖类动物,在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医学、药学等实用价值,其饲养前景广阔。近年来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人为对野生蟾蜍的大肆捕捉,不仅促使野生蟾蜍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呈毁灭性破坏,进而引起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7.
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蝌蚪为材料,摘除其左眼晶状体,在不同时期断头固定,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以探究晶状体再生的组织来源及其再生机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蝌蚪具有再生晶状体的能力,是由虹膜背缘的上皮细胞去分化再生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用血管铸型法对15只花背蟾蜍(Bufo raddei)胃肠的动脉和静脉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花背蟾蜍胃肠的动脉均来自腹腔肠系膜动脉,胃的营养由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供应;肠由肠系膜前动脉和肠系膜后动脉共同营养,胃的静脉包插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分别收集胃左侧面和胃右侧面胃壁的静脉血,经肝门静脉回流;肠的静脉有肠系膜前静脉和肠系膜后静脉,前者收集十二指肠和回肠前段肠壁的静脉血,后者收集回肠后段和直肠壁的静脉血,最后经肝门静回流,与此同时,将花背蟾蜍胃肠的血供与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10.
花背蟾蜍角膜的发育和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背蟾蜍的胚胎和变态期蝌蚪为材料,采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放射自显曩、电镜细胞化学、皮肤片移植及类坏死处理等技术,研究:(1)在胚胎发育及变态期间角膜的发育过程;(2)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变化及其对角膜发育和诱导的作用;(3)角膜诱导期间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类坏死对角膜诱导的影响;(4)在角膜下沉发育和诱导过程中的组织化学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异视蛋白的出现及二者间的可能关系。还提出角膜诱导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花背蟾蜍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扫描电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灌注的花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情况,花背蟾蜍肺壁内有许多网状隔膜及次级隔膜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肺泡毛细血管网眼多由五边和六边的毛细血管环组成,毛细血管直径11-16μm,网眼孔径9-21μm  相似文献   

12.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的方法,对河南产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20m+2sm,可分为五组,除第4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以区分,雌雄个体之间没有可察觉的差异.与北京产花背蟾蜍作比较,发现二者在核型上有微小而又重要的差别,主要涉及随体的位置,前者随体在第4染色体长臂末端,后者的随体在第4染色体短臂末端.本文还探讨了提高蟾蜍分裂指数的几种方法,结果表明注射葡萄糖酵母汁能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人和动物的神经元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和报道。在以上工作的启发下,对花背蟾蜍坐骨神经中的神经元作了全面的观察,发现了坐骨神经中有大量的神经元分布,与人脊神经前根中神经元的分布是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9月,对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的种群生态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花背蟾蜍的四种典型生境是池塘、湿地、退化湿地和沙丘;花背蟾蜍的种群数量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繁殖期主要生活在池塘及岸边,繁殖后主要在湿地及退化湿地,冬眠集中在沙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stranch)的胃与十二指肠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胃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纵褶,胃腺发达为单管状.肌肉层发达,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花背蟾蜍十二指肠壁由粘膜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粘膜上皮和固有膜突入肠腔形成许多肠绒毛,绒毛内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肌肉层主要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相似文献   

16.
花背赡蜍(Bufo raddei Strauch)属古北界种类,从苏联的西伯利亚东部伸展到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和安徽的北部。江苏盐城是花背蟾蜍在我国东部分布区所已知的最南界,晏安厚(1985)的杨州记录有误。关于这种蟾蜍的生态学,过去仅叶增芳(1965)就食性、姚树义(1984)就繁殖作过报道。作者于1985年9月至1986年4月在徐州近郊对它们的秋冬季生态作了观察和研究,现摘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花背蟾蜍角膜和皮肤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和比较了花背蟾蜍蝌蚪和成体皮肤及成体角膜中蛋白质组分的异同,结果表明成体角膜约有33种蛋白质组分;成体皮肤约有27种;蝌蚪皮肤约24种.蝌蚪皮肤与成体皮肤蛋白质组分数量和分布趋势相似,但成体皮肤的组分比蝌蚪的多,一些蛋白质组分的相对含量与蝌蚪的有差别.角膜与前两者相比差别明显,一是蛋白质组分数较多,其次分布趋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结果显示在性成熟的雌雄个体之间出现了稳定差异,提示河南花背蟾蜍可能为同形异配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体外跌卵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激素诱导下花背蟾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卵母细胞与激素接触15h可达到生理上的成熟,即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此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核、质及卵膜均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学变化,其中与激素接触10~12h期间是卵母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花背蟾蜍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苯后,能诱发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微核率和出现微核的细胞率显著增加(p<0.001)、并随着注射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微核率变化敏感性进行比较,其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