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篇的分析,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梦幻般自由理想的最大体现,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是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子的自由理想和传统道德中的诸如知德、修身以及平等的思想有着行为上的交叠,并不包括放纵主义的自由,庄子的自由理想境界和传统道德价值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被推为老庄散文的代表作。《逍遥游》思想上反复阐述人生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艺术上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浪漫主义的笔法,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清人林云铭如此评论《逍遥游》":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未续,以为复而未复,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1,(4):57-57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与贡这句话可以分作两部分来解读,前两个半句谈到了"蓍"和"卦",这是"取卦"的两个关键要素,若要卜卦,离不开蓍草,也自然形成卦象;后一个半句谈到了六爻之义,这属于"解卦"的范畴。先来看"蓍之德",其中的关键点是"德"字。何为德?  相似文献   

5.
孟云卿研究     
孟云卿少学成名,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可谓生之不辰。所谓"不平则鸣",孟云卿之身世遭遇化之于诗歌便都是哀苦之音,有离别伤怀之作,有自叹身世的伤时伤情之作,也有表现其理想抱负之作。通过孟云卿的生平探析与孟云卿的诗歌探析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认为,宋、明理学家所讲的"性理之学"即来自先秦儒家的"成德之教",而他言"象山学是孟子学",全在于象山从生命智慧上"无分解"地继承了孟子的学说,并且牟宗三认为,象山之所以"无分解"是因为孟子"已分解"。孟子所分解者为"成德之教",是通过"道德自律"来分解的。陆九渊继承了孟子的"成德之教"思想。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生的尊严,即关注生命价值,追求有限生命的"全生、尽年",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循"缘督以为经"养生,以"无用"之道处人间;同时他更注重精神生命能够达致无拘无束、任性逍遥、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8.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运用传统阐释观念对杜诗进行阐释。前者力图考辨史实,批驳旧注,后者力图阐发杜甫的"蔼然忠厚之本心";前者侧重"知人论世",后者侧重"以意逆志"。两者各有特色而又互补,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杜诗学。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代表作。《中庸》所谓"天命、率性、修道"表达了对德育原理的理解,即藉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是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德育理念以"知、仁、勇"为内容,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途径,通过"慎独、固执"内外工夫合一的方法,达到"至诚、中庸"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一生的诗学有鲜明的道学与致用的色彩,但又有许多变通之处,从重视文辞,到赞赏平易不迫,再到推崇清新妩丽,不断追求诗歌美的范式。“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他的评诗之辞,但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诗学主张,王安石在创作中重视对偶、用典及对字句的锤炼,但主张以自然浑成的面目出之。在诗学典范的选择上,杜甫与陶渊明,一人世,一出世,一个诗律细密,一个大巧若拙,共同构成了王安石诗学体系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13.
史载陶渊明"性不解音",其实陶渊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是不拘泥于具体的曲调、音符,而只寻音乐的真谛的.他去掉琴的弦、徵,手抚素琴,独与宇宙精神相往来,追求的正是"乐之至"的"无乐之乐".  相似文献   

14.
庄子在《逍遥游》中,不仅表现出了自身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而且体现了他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异化的思想。人们一旦汲汲于追求功名利禄,就会"丧己于物",被这些世俗价值所束缚。有着自身发展的目的的人,被抽象为单一的手段,这是人的本质的进一步丧失。  相似文献   

15.
名扬中州大地的老画家朱剑峰先生在诗情的土地上执著地跋涉着。风霜岁月,虽迭遭变故,但其对生活、自然、艺术仍抱有极大的热情。其循循善诱、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的道德风范,淡泊自持、清高飘逸的人格魅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行为准则,重意蕴、尚意趣、精笔墨的画作风格,给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16.
裴景福,作为晚清民国时期来自安徽霍邱的一位名人,三十二岁(1886)即登进士第。历任广东陆丰、番禺、潮阳、南海县令,因事得罪岑春煊而被其以"贪赃罪"参劾,以致谪戍新疆,后经查无果而得恩赦。进入民国后,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后擢升政务厅长。景福嗜收藏,精通鉴赏。其主要作品有:《河海昆仑录》、《睫闇诗钞》、《壮陶阁书画录》等。主要介绍了这位皖籍名人的特殊经历,辨析了他因得罪春煊而遭参劾被谪戍新疆的原因,及其《壮陶阁书画录》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韬的武侠小说以乱世为背景,侧重描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行侠仗义;二为王前驱:三犯上作乱。王韬创作武侠小说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思想有关。因为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世,安全没有保障,便萌生了对解民倒悬、救民水火的侠客的幻想。王韬希冀用创作补现实人生之憾,于是带剑长行的侠士不但要行侠仗义,还要完成作者“下马草檄、上马杀贼”的救国英雄梦。望梅未必能止渴,画饼何尝能充饥?承载着作者“救助梦”和“英雄梦”的侠客总是遭遇尴尬:武功盖世的剑客因为填不饱肚子而上山落草,想要为王前驱的侠客大多步了梁山英雄的后尘。王韬的侠客梦最终未能摆脱时代梦魇和人生失意的影响而显得沉重。  相似文献   

18.
唐庚在宋代有"小东坡"之称.他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这在北宋绍圣以后的诗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其在贬谪时期的诗作,不作"迁谪悲酸之态",深刻细致地抒发了蛮烟瘴雨之下的独特的人生感受,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诗歌艺术上,他追求自立,与当时的江西诗派迥然有别.学杜而能"得杜之正",意新语工,为陈与义、陆游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19.
鱼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反复描写的一种动物。沈从文在其创作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种类的鱼,形式多样的捕鱼方法和不同的食鱼方式。沈从文小说中的众多鱼意象或是男女性爱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爱"与"美"的追求;或是快乐童年的守护,释放了作者在城市中的压抑情绪;或是自然人性的寄托,赋予了作者欲以湘西的自然人性来拯救民族颓废的愿望。沈从文如此喜欢写鱼与其受到湘西自然山水和早期经验的影响,被湘黔地区苗族鱼图腾孑遗所感染和自觉吸收中华鱼文化应用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主体维度,施蛰存历史小说叙事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就人格倾向来看,施蛰存具有孤独、退守等特质,在心理类型上属于内倾型人格,在叙事上倾向于叙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就心理需要来看,施蛰存生长在基本需要相对满足的环境,自我实现在当时成为意识中心。在创作上,意图开辟一条新路径;就个人经验来看,施蛰存通过作品翻译,掌握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创作的方法,并将它运用于实践,创作出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