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倩倩  单子然 《科技信息》2010,(34):I0290-I0290,I0293
本文通过对老年人骨量变化与健骨运动的研究回顾,从健骨运动的角度对老年人群的骨量变化及运动对老年人骨量和骨代谢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综述,运用运动处方原理对老年人的健骨运动处方目的、项目、时间、强度以及制定程序等方面进行论述。为中老年人制定合理有效的健骨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对指导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综述了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干预机理,针对治疗脂肪肝的运动处方和适用对象、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等方面作了讨论,旨在为运动治疗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疾病,已被人们看作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骨质疏松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骨质疏松的防治方法中,运动疗法已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手段。但关于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作用的献报道差异性很大,为此本从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和骨代谢的影响两方面归纳总结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自由基代谢在运动对癌症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认为运动通过增强清除自由基能力和适应、耐受氧化损伤能力,调节DNA和重要生命物质的修复过程而干预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并因运动要素和组织类型而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白羊 《今日科技》2001,(10):47-47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是一种全身骨骼成分减少的现象,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后者是由于其它病因如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疾病、性腺功能不足、长期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所引起。因此骨质疏松可以发生在老年,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也可发生在中年、青年。其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和下腰部疼痛、易发生骨折、椎体变形如“龟背”、周身骨骼疼痛等症状。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它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与运动处方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六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的成因,以及运动处方干预后网球肘损伤的转归机制及其效果。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动作错误、身体素质跟不上技术要求、运动量过大和局部负担过重、准备活动不适当等因素,可导致网球肘的发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发病率为67.8%,而网球肘的发病率为25.6%...  相似文献   

7.
运动处方实质上是指导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为期8周规律性运动处方干预实验组大学生体育锻炼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其体质健康等级评定、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各项测试结果与实验前比较有了较大改观.实验研究证明,运用运动处方指导和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短期内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器官水平机制(脑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总结了体育运动促进大脑健康的可能神经机制;结合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运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大脑发育及延缓老年人认知衰退的行为和脑科学证据;建议应注重多学科交叉探讨运动促进大脑健康潜在机制的因果关系、构建多模态预测模型,基于关键性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最佳运动干预方案。未来可增加大样本纵向研究,为运动干预成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辅助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运动处方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运动处方的实践应用不断普及,但是在高校的推广应用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很有必要了解和分析高校运动处方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推进运动处方在高校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文章介绍了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的基本内涵,并从高校教师、大学生与高校教育这两个方面分别对高校运动处方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从运动处方的基本概念、实践形式、任务内容及指导系统等方面分析了高校运动处方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运动处方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运动处方的基本内涵被高校群体逐渐认识;运动处方的实践形式从实验研究到应用推广;运动处方的任务由单一健身发展到追求身心全面的健康;运动处方指导系统逐渐被普及。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学生上交叉综合症的成因及运动处方干预治疗效果.对35名患有上交叉综合症的在校大学生予以运动干预,观察运动处方干预疗效.实验结果表明:肩颈部肌群的肌力失衡和肌肉的交互抑制作用是形成"圆肩、驼背、颈前倾"体态的主要原因,采用小强度低负荷抗阻训练和拉伸训练干预治疗上交叉综合症,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