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史记>所载刘邦遗言"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提出怀疑的根据是:第一,周勃任太尉是惠帝六年,而不是刘邦死后即任命;第二,从后来相关丞相的任免中,均未提及刘邦的遗言;第三,刘邦的宠妃戚姬、爱子如意均遭毒害,亦可反证刘邦无决定死后政局的才力;第四,退一步讲,若刘邦真有"安刘必勃"的遗言,以吕后的政治毒辣,会从她家族的前途考虑,将周勃予以诛灭,因为当时只有吕家具备危及刘氏天下的实力,"安刘"势必要"危吕",但吕后竟然对周勃委予重任,可见刘邦根本没有"安刘必勃"的交代.同时也探究了"安刘必勃"说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陵墓。在长陵陵园内并置吕后的陵冢,这在西汉帝陵布局中是唯一的。从中可以窥见吕后在西汉初年为稳定和巩固西汉政权所做的重大贡献。吕后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助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刘邦死后,吕后继续执行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保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干扰破坏伟大袖领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布署,借批儒评法的时机,大肆吹捧帝王将相,吹捧那个阴谋篡权的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法家”,“伟大的封建政治家”,叫嚷要“突出宣传”。在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逝世以后,江青还指使他们的死党炮制“吕后在刘邦死后是如何按既定方针办的”大毒草。妄图借历史上的亡灵来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因此,还吕雉野心家的本来面目,对于批判“四人帮”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秘书工作的很多环节——起草文件、计划、总结,向上级汇报,为领导人提供决策依据等等——都需要资料,平日不注意收集整理,必然会“用时方恨少”。我国古代杰出的秘书人才,早已懂得资料的重要性。汉代开国之君刘邦的重要谋臣和得力助手肖何,在群雄逐鹿的政治斗争中,特别善于收集和运用资料。据《史记·肖相国世家》记载,当刘邦率领起义军进入咸阳的时候,大小将领都忙于夺取府库财物。肖何却首先收取了秦王朝的文献档案资料,使刘邦因此掌  相似文献   

5.
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把吕后捧上天。这点已经受到许多同志的严正批判,此处暂且不提。在我们史学界内部,对于吕后的评价,至今也依然是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认为,吕后帮助刘邦完成统一事业和实现“与民休息”,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一个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此说我是不同意的。下面说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 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的思想方略 《史记· 太史公自序》曰:“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这说的是汉初几位大臣的思想方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曹参(?──公元前190年),他从刘邦起兵,因屡建大功 而为重臣,曾任齐相九年,在齐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后继肖何为汉丞相,举事无所变更,“肖规曹随”,躬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政治方略。  相似文献   

7.
吕后病逝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王势力联手,迅速剪灭了吕氏外戚集团。吕氏集团覆灭后,大权在握的功臣集团声称少帝刘弘“非刘氏子”,将其废黜,继而杀之,改立汉文帝刘恒。此段公案疑点甚多,但由于功臣集团剪除吕氏势力的举动为后人所肯定,文帝刘恒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明君,故后世文家未见有人对功臣黜、杀少帝的理由提出怀疑。笔者在研读有关史籍记载后,对少帝弘“非刘氏子”的说法提出以下辨析意见,特使教于高明。一、太史公从未说过惠帝无嗣太史公述及少帝弘身世的史料有三,见诸《史记·外戚世家》及同书《吕太后本纪》。《外戚…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到西汉中叶时,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为文化体育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汉时期的社会生产水平比西汉又有所提高。文化体育方面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项目之多,水平之高均超过了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9.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政治女性。汉代以降,对吕后的口诛笔伐几乎历代都有,吕后似乎以“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形象定格于人们的心日中。评价吕后时,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给其安上“残忍恶毒、心狠手辣”的骂名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刘秀之得天下较刘邦“尤难”。他说:刘邦之劲敌唯一项羽,而刘秀却面临着“丛生之敌”。对付一个劲敌,容易“精专志定,无旁挠”;而对付“丛生之敌”,则“分势而四应者杂起,左伏右起,无宁日焉”。因此认为刘秀之得天下较刘邦“尤难”。这种看法,我认为是颇有见地的。其实,何只刘邦之得天下较刘秀为易,即李渊、李世民父子和赵匡胤、朱元璋之得天下,亦莫不较刘秀为易。李渊、李世民父子所遇之劲敌,唯王世充、窦建德耳。而赵匡胤仅统一了南方,未平定北方,北汉到赵光义时才统一,燕云十三州则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11.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实行了休养生息与奖励农耕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体育的振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史记·律书》记载:“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遨嬉戏如小儿状。”汉代是我国古代体育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蹴鞠和养生导引,更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两颗瑰丽的明珠。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从她死后一千多年来,仇恨武则天的儒家分子极尽诬蔑之能事,五代的刘(日旬)攻击她执政是“牝鸡司晨”,明朝的方孝儒咒骂她是“暴君”。然而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却对她很高的评价,李贽称赞她是“政由已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是“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的帝王。千百年来对武则天两种根本对立的评价,说明了她一生的政治斗争同儒法斗争紧密  相似文献   

13.
西汉初年,对新兴地主阶级来说,既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又迫切需要经国治世的理论探索和建树。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生当其时,没有辜负他的历史性机遇,对当时社会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巩固西汉皇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这一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形成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治世方案。这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文景之治”的实践,对西汉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桑弘羊是我国西汉中期著名的法家和理财家,是汉武帝制定和执行法家路线的主要助手,在历史上对进一步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和发展地主经济起过重大的作用。但桑弘羊的这些历史功绩和进步作用,一直被儒家和反动派所严重歪曲和有意抹杀了。为了弄清西汉中期儒法斗争的真象和实质,有必要对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其创行的经济政策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晋书》“载记”的记载,阐述4世纪初期,匈奴刘渊建立了汉赵政权,由此开启了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历史。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刘氏一族积极学习汉文化,并且接受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指出汉文化的习得与实践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对刘氏学习汉文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着他们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6.
培养良好的意志自觉性品质应该从孩子抓起,强化动机斗争训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动机斗争一般有三类: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家长和教师要明确认识,组织孩子可接受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训练。使他们面对各种“动机”,能区别轻重缓急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个性,防止任性等不良品质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良谋刺秦始皇"为韩报仇"的政治预期是恢复韩国。秦汉之际张良为恢复韩国,付出了巨大努力。韩王成庸碌无能,被项羽杀害,使刚刚重建起来的韩国一度中绝。韩王信才堪大任,张良在其身上寄托着延续故韩国祚的希望。天下一统,汉高祖刘邦疑忌韩王信,将之迁离故国,贬至北荒。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发西汉初年最严重的边疆危机,死于非命。张良心灰意冷,遂作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8.
《汉中科技》2006,(3):7-7
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汉室开国皇帝刘邦奠定基业的“根据地”,是汉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开发和整合‘汉、绿、水’优势资源,加快汉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2005年8月,市委又专门召开了汉文化研究座谈会,进一步要求挖掘整理史料,深刻认识汉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把汉中建成名符其实弘扬汉文化的、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在我市“十一五”规划中对汉文化建设已经提出了“改造扩建‘西汉三遗址’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的内容。我们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重要文化标识的社会认知和体现汉文化基本特征、深刻内涵的要求出发,提出以下几条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以后,紧接着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这就是“楚汉相争”。楚汉相争从路线上看,是一场尖锐的儒法斗争。斗争的实质,是继承还是推翻由秦始皇开创的封建大一统的国家。这是从秦王朝开始的分裂与反分裂、复辟和反复辟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楚汉相争,研究这一时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批林批孔,加强我国  相似文献   

20.
张良谋刺秦始皇"为韩报仇"的政治预期是恢复韩国.秦汉之际张良为恢复韩国,付出了巨大努力.韩王成庸碌无能,被项羽杀害,使刚刚重建起来的韩国一度中绝.韩王信才堪大任,张良在其身上寄托着延续故韩国祚的希望.天下一统,汉高祖刘邦疑忌韩王信,将之迁离故国,贬至北荒.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发西汉初年最严重的边疆危机,死于非命.张良心灰意冷,遂作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