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民族地区在公共服务领域和其他地区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其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促进城乡一体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创新社会管理,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是实现这个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农民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就业歧视。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角度,阐明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形式,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制约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如何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针对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主要讨论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阐述了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差异更是明显。文章旨在探讨武汉市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武汉市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过程给予政策性建议。文章分析了武汉市当前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居民重复参保、供给侧改革的冲击、城乡差异较大、社保基金统筹管理不科学等问题。针对居民重复参保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增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建议;针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差异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各个参与者的职责、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制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在城区和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等建议;针对社会保障基金统筹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保障缴费方面提出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主要限于城镇,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很小,保障程度很低,城乡社会保障严重失衡,需要政府进行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建设。我国需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职能和主导作用:制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模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方式;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凌艳 《科技资讯》2013,(2):216-216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乡村,淮北市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是我国加快农村发展、推进工业化、实现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以及建立城乡有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该市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政府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该文探讨了该市目前社会保障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该市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和思路。希望可以有助于该市城乡居民早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贫有所扶"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社会保障差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特征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与组织领导;多渠道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合理进行区域卫生划分,加大对落后地区卫生资源投入力度等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权益均等化等,因此积极探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此进行简要论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劳勒-卢卡斯关于公平的基本思想,以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模型,分析我国现阶段城乡社会保障的公平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过程的不公平,致使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资源方面确存在经济不公平现象。为消除发展进程中的城乡社会保障不公平现象,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2.
刘寒  王方方 《咸宁学院学报》2013,33(2):148-149,152
当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势在必行。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保障建设,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面临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针对河南省养老保险问题提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路径,由制度统一最终走向内容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保障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出发,从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入手,通过重庆市城乡居民的调查,运用社会经济学分析范式,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社会保障支出弹性、城乡社会保障财政弹性、城乡社会保障财政负担水平、城乡社会保障财政贡献率等5个维度,对重庆城乡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进行评估,得出了重庆现阶段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存在较大的不公平的结论。为此,必须从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城乡人力资本的提高、社会保障投入的城乡公平配置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二元制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使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现状和原因,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与推进中所面临的困难,指出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转移性收入分配不均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漏洞,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对策,即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推进医疗保险公平和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浙江的农村社会保障面临挑战,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应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进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教育融合”是党和国家“城乡融合”战略中的应有之义,是“城乡教育统筹”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化与发展,是解决新时期城乡教育关系的根本指针和核心原则。“城乡教育融合”的体系构建与系统推进应站在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教育关系发展的时空格局中,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为指导,克服“城市偏向”与“乡村偏向”的二元对立,确立城乡教育地位平等、互帮互助、协同发展的融合原则,建构以城乡教育系统互融为主体的内核系统、以城乡社会交融为辅助的外缘系统,以及促进内外系统沟通联结、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中介系统,并完善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支援帮扶和城乡教育主体“主体性自觉”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初期,农村和城市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融通;有计划地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建设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统购统销、二元户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公社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体制,致使城乡长期分隔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分治,社会保障城乡分裂的格局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瓶颈,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应加快试点,尽快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强制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险中的主导作用,从城乡统筹的大前提下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立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示出明显的缺陷。构建既能适应农村需求,又能够与城镇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势在必行。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户籍制度改革后,迁徒到城市定居的农民将失去耕地所能提供的生命波折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城乡迥异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新迁入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容易忽视,因为这将影响城市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的福利和生存状态,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入手,分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提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的“三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