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8,(7):52-53
一、改性金纳米晶的合成及批量制备 传统胶体金的合成通常采用在柠檬酸钠水相中还原四氯金酸制备,此反应过程不易控制,其形成的胶体金颗粒通常不够均一和稳定,针对此问题,在课题组原有的制备金纳米晶工作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金纳米晶形成机理,对其反应pH值及柠檬酸钠与四氯金酸的最佳摩尔比等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合适的合成条件。通过合成工艺的控制和对金纳米晶的表面修饰,获得适用于免疫层析技术的改性金纳米晶。  相似文献   

2.
单分散微球是一类尺寸分布非常集中的球形颗粒,由特殊的化学方法合成。本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董鹏教授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作访问学者期间,在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制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回国后正逢高科技领域对单分散微球提出重大需求,为此他发起了旨在促进使单分散体系走向多功能实用化材料的基础研究。在课题组与合作伙伴的努力下,  相似文献   

3.
改性加工提高奶牛对柠条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平茬时收获的柠条枝条经粉碎制成柠条粉可作为奶牛粗饲料,但因其适口性差、动物采食量少、消化率低,导致其利用率低下。本试验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改性加工方法处理柠条,利用该方法加工出的改性柠条粉饲喂泌乳奶牛,结果表明:与普通柠条相比,奶牛对改性柠条粉的采食利用率、日粮中的NDF消化率、日粮中的DM消化率、产奶量分别提高了11%、2.01%、2.09%、8%,两者对乳中蛋白、脂肪、总固形物的影响未达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廉价的豆粕为原料,通过纳豆菌发酵制备了含有纳豆菌和多种活性成分的饲料添加剂。本文分析了该活性饲料添加剂的主要营养功能成份,并进行了断奶仔猪饲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纳豆菌发酵豆粕得到的生物饲料添加剂具有特有的香味,纳豆菌活菌数量在1×10^8cfu/g以上,VB2含量此发酵前增加9倍、抑菌物质2,6-吡啶二羧酸比发酵前增加10倍,并且易于消化吸收的活性肽也显著增加;该生物饲料添加剂以2公斤/吨添加于断奶仔猪饲料中,能够显著提高仔猪增重,降低料重比。  相似文献   

5.
现代商用飞机在保证飞行安全性的前提下,必须努力提高乘坐舒适性以迎合乘客对高品质商务旅行的需求,而舱内噪声水平是衡量飞机舒适性的最重要指标。为此,我国大飞机明确提出了“巡航阶段舱内噪声低于竞争机型5分贝以上”的设计指标,从而提高国产大飞机在国际民航市场的竞争力。研究表明:大型商用飞机的舱内噪声主要由发动机和机体表面气流等舱外噪声源引起,在舱内形成的宽频噪声的能量集中在400~1000赫兹的中低频段。提高机舱结构在中低频段的隔声量是实现舱内噪声控制指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3,且仍在减少。我国的耕地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要用日益减少的耕地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有赖于提高土地单产,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近年来,我国大棚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温室大棚的面积以每四年10倍的速度发展,同时,通过调节CO2浓度等环境因素来达到优质高产目的也日益得到重视。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笔者基于数字无线电技术,开发了基于卫星视向速度提取的开环测量技术和原理样机。利用中国VLBI网,针对欧洲航天局(ESA)的“火星快车”(Mars Express)探测器进行了三程多普勒观测实验。目前结果显示,在1秒积分情况下,“火星快车”的三程多普勒测量精度RMS达到1mm/s,这一精度与通常的双程多普勒水平相当。三程多普勒数据已经开始尝试用于嫦娥一号卫星的定轨,在提高卫星横向速度分辨上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增加了有效观测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分离和冷冻保存的方法,初步探讨建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系统方法。方法:运用抗凝、密闭式血袋无菌采集符合要求的足月顺产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项目检测及HLA分型检测,采用二次回浆再提取的方法分离制备脐带血有核细胞(NC),并通过对不同的降温速率优化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冷冻保存及复温方法,对复温后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计数及活性检测。结果:共收集脐带血49份,筛选并冷冻保存了26份,所收集的脐全血体积124.6±26.27ml,NG总数(1.64±0.94)×10^9;分离后脐血体积25.77±1.45ml,NC总数(1.52±0.89)×10^9,回收率为(92.12±5.78)%。分离前后细胞活性台盼蓝拒染率分别为(96.8±1.14)%和(95.7±1.63)%冻融前后NC总数分别为(2.16±0.79)×10^9和(1.97±0.95)×10^9,NC回收率(92.97±7.53)%,台盼蓝拒染率分别为95.7%和96%,CD34+细胞数分别为(8.02±4.61)×10^9和(6.89±4.15)×10^9,CD34+细胞回收率(85.56±5.27)%,粒单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回收率(91.45±5.44)%。脐血遗血干细胞在冷冻保护剂和复苏方法相同而降温速率不同的情况下,4℃-40℃时采用1℃/min的降温速率优于5℃/min的降温速率,-40℃-90℃时采用1℃/min或5℃/min的降温速率以及在置-196℃液氮保存前自-40℃降至-90℃或降至-150℃之间,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优化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分离和冷冻保存的方法,造血干细胞回收率高,可以满足普通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来水加砷标准液制成模拟水样,在实验室进行电处理系统、过滤系统各项技术参数的试验,依据室内试验结果,设计净水设备工艺流程。针对电处理后的水絮凝物较多的特点,确定过滤系统由五级过滤组成。一级滤芯为自制锰砂滤芯,二级滤芯为自制丝网滤芯,三级滤芯为5umPP棉,四级为中空纤维滤芯,五级为后置活性炭滤芯。试验得出,一级滤芯截留率71%,清洗周期为处理1.0~1.5吨水清洗一次,处理300吨水更换一次;二级滤芯截留率80%,清洗周期为处理1.0~1.5吨水清洗一次,处理60吨水更换一次;三级滤芯滤除细小絮凝物颗粒,处理5~7吨水更换一次,不做反冲洗;四级滤芯、五级滤芯为保安过滤,改善处理后水的口感和色度,处理300吨水更换一次,不做反冲洗。 净水设备在病区中试结果表明,在水砷含量0.1~0.6mg/L情况下,砷降除率达85.8%,同时,原水中铁、悬浮物等有明显降低。经五级处理后的水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0.
超声雾化排水采气工艺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牛地气田开发期间,气井普遍产水,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气田开展了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气举、超声雾化、井下节流等工艺的应用研究。与其它工艺相比,超声雾化排水工艺具有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小,操作简单,排水和水合物防治双重作用等优点,该工艺将井下工具固定在井内,无井口设备,利用气井自身能量,利用机械、气动、超声波雾化的多重作用,将液滴击碎成雾状,减少了滑脱损失,提高了气井携液能力,能够防止气井积液、延长气井稳产期。  相似文献   

11.
小米糠是谷子加工副物,是一种产量较大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小米糠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重要的膳食纤维来源。我国的小米糠主要作为动物饲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小米糠中的纤维较粗,人们在口感上难以接受并且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若能将小米糠纤维部分进一步改性处理,提高其适口性,同时保留其营养成分,进一步可将小米糠制成消费者喜爱的保健食品,满足人们营养需求。因此,如何科学的利用小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小米糠,研究其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是目前谷子加工领域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讨影响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的因素。回顾分析了1999~2011年收治的124例小儿嵌顿性斜疝的临床资料。手法复位组72例,手术治疗纽52例(肠管坏死11例,同时肠管坏死及睾丸坏死者一例)无死亡病例。手法复位组嵌顿时间(5.6±2.0)小时,与肠管血运好手术治疗组嵌顿时间(11.64±3.8)小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管坏死组嵌顿时间(59.6±11.5)小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Argo——成功的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日等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Argo计划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由3000多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也已于2007年10月末正式建成,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迄今在全球海洋0—2000m深度范围内获取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剖面资料总数已达56万余条,并正以每年10万条剖面以上的速度增加。随着Argo资料数量的快速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们在海洋和大气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和业务活动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有效地改变着人们对许多重大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人们对重大海洋和天气事件的预测预报能力。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计划,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国的Argo大洋观测网,并在Argo资料的接收、处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在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急需整合资源和力量,强化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及其资料的应用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很多,而目前空气质量日报中以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五种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来衡量空气质量的好坏。根据2000年我国环境公报公布的监测结果,在338个城市中,有63.5%的城市年均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而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达到61.6%,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在悬浮颗粒物中,直径较小、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长、影响人类健康最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概念与定义由于空气的浮力和气流上升时的夹带作用,固态和液态的颗粒物能够较长时间地漂浮在空中,这些颗粒物就是悬浮颗粒物(气象上也叫大气气溶胶,直径在0.1~100微米之间)。在悬浮颗粒物中,其直径在10微米以下,小到可以通过鼻嘴吸入,叫可吸入颗粒物。更为严格的定义是: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叫悬浮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叫可吸入颗粒物。由于颗粒物的形状和密度各异,相同直径或重量的粒子在空气中的动力学运动特征是不同的,因此用到了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这一概念,指在低雷诺数气流中与单位密度球具有相同末沉降速度的颗粒直径。二、来源与组成可吸入颗粒物有自然产生和人类活动所产生两大来源。由自然产生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自然风蚀、流星飞尘、风刮尘埃、花粉孢子、植物和昆虫碎片以及其他地质活动等。还有大气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如日常生活中取暖燃烧、垃圾焚烧、火化等;工业活动中建筑、采石、采矿、水泥制造、机械研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烟气排放等;还有交通运输的汽车排放物、航空排放物等。一般来说,自然生成的颗粒物排入大气的速率和移出的速率可达到平衡,是能够保持空气的相对清洁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颗粒物则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的人为颗粒物排放到空中,经过光化学反应过程还可能生成新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颗粒物,参与地-气-生物物质循环,长期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如:含硫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在阳光的作用下,会生成硫酸、硝酸和光化学烟雾,最后又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酸雨很容易溶淋含铅矿渣和其他含铅金属,形成铅的化合物,污染土壤和水体。这些铅的化合物不能自然降解,水中的铅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被水生生物蓄积,土壤中的铅被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可吸入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其化学和物理组成根据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这从其来源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颗粒物主要化学成分有硅的氧化物及其盐类、碳的氧化物及其盐类、硫的氧化物及其盐类、氟化物、有机物碎屑、汽车排放颗粒,以及烟气等经光化学反应后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气溶胶盐,如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等,及吸附在气溶胶盐上的一些重金属,如铅、汞等。还含有多环芳烃、二英等致癌物质。此外,还有城市餐饮业的烧烤、油脂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以及流行性的病毒、细菌等。三、危害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还会腐蚀和损害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影响绿化植物的生长。更为严重的是,可吸入颗粒物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除了众所周知的病毒、细菌会直接使人致病外,其他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人的呼吸道中,诱发呼吸道炎症、哮喘等疾病。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甚至可以通过人体屏障,进入肺部和其他组织,引起炎症和血栓。有的颗粒物可能还会引起电极反应,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如由于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可能产生的多环芳烃,能诱发癌变。由于含氯、碳、氢化合物的物质燃烧会产生二英,它除了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质外,还会引起人类严重的生育生长问题。含铅的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食,铅在人体内聚集过多,会引起痴呆、贫血等症状。所以,对于有哮喘、心肺病史的儿童、老人,在空气质量超过三级(轻度污染)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四、活动范围和清除空气中颗粒物的活动范围视天气条件、颗粒直径和物理化学性质而定。据监测,北京的沙尘暴中大的颗粒有来自数百千米以外的,小的尘埃有来自数千千米以外的。一般气象条件下,可吸入颗粒物在平流层也可以观测得到,其高度超过10千米,可在空中漂浮数天到数百天。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颗粒物,但人们无法把它从大气中清除。大气中颗粒物的清除主要靠自然清除。在自然清除过程中,降水冲刷和重力沉降起到主要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降水过程可以把大气中的颗粒物移走80%左右。其主要过程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粒子,在扩散漂移过程中会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较大的颗粒一部分成为云的凝结核,另一部分在云滴增大过程中又被云滴收集,云滴大到足以下降时,有的会通过碰并(碰撞合并)的方式俘获空中颗粒物。在北京,冬季经常见到的灰黑色的残雪,就是因为雪花中含有大量的固态颗粒物。因此,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降水是不清洁的水源之一。在无降水过程时,直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其下降速度已达到重力沉降的条件,成为这些粒子移出大气的主要过程。例如直径分别为1和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的尺度)的颗粒,下降速度分别约达到每秒钟0.03毫米和3毫米,也就是每日分别下降2.5米和250米。估计大气中因重力沉降作用可使20%左右的颗粒物清除出大气。事实上,自然清除过程的速度跟不上人类活动不断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速度,才形成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还人类一个清洁空气环境在于人类本身——减少污染物向大气的排放。 ① 王存忠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碳”与“炭”是多学科使用的常用字,由它们组成的一些名词长期以来使用较为混乱,不利于科技交流。本刊曾组织了“碳”与“炭”用法的讨论,刊登在2002年第4期上,之后又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现将部分来稿和反馈意见摘要刊出,以供参阅。一、“碳”与“炭”的区分碳是元素C的中文名称,是109种元素中的重要一员。元素碳可以与其他元素结合成碳化合物,碳化合物用化学分子式表示其化学组成并可计算其恒定的含碳量。凡涉及元素碳单质及碳化合物的名词均用碳字描述。碳用以描述元素碳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及化学性能。根据我国古时沿用的习俗,炭是含碳为主、掺入杂质的混合物的总称。一切自然界存在和人工制备的含碳混合物质均称为炭。它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所含的碳和杂质均无恒定的含量。炭的杂质主要是多种氧化物组成的灰分,氧化物的种类也不恒定。炭用以区分各种含元素碳及杂质的炭的类别。自然界存在的和由矿石提炼的黄金含银。含银量越少,黄金的颜色越趋向红赤,无银的金称赤金。碳相当于赤金,而炭则相当于黄金。总之,碳是单质的纯元素,而炭则是元素碳混入其他杂质但无固定化学组成的混合物。二、常见的“碳”词1.无定形碳:元素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第一种。第二种是六方形的石墨;第三种是立方形金刚石;近有人称第四种是碳60(又名富勒烯)。2.碳键:描述元素碳原子间的化合价。3.碳链、碳环:描述元素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4.碳官能团(又称碳功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5.碳化:有机化合物加热分解,析出的元素碳称析碳(又称沉积碳)。析出反应则称碳化。6.碳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无机及有机碳化合物。7.碳钢:钢以元素命名,如硅钢、锰钢、碳钢等。8.脱碳:向钢液吹入氧气,碳以一氧化碳气体逸出,降低了钢液的含碳量。9.增碳:将木炭粉投入钢液,木炭的碳溶入钢液,增高了钢液的含碳量。木炭的灰分熔化,上浮进入熔渣与钢液分离。10.渗碳:齿轮的轮齿应耐磨,含碳应较高。而齿轮中心应有韧性,含碳应较低。用渗碳工艺解决此问题。将木炭粉撒满轮齿部分,在密闭器皿中加热一定时间,木炭的碳扩散到轮齿中,提高该部分的含碳量。木炭的灰分变成灰白色粉末遗留在轮齿表面上,然后将处理后的齿轮进行淬火处理,即得到外部高碳耐磨、内部低碳韧软的齿轮。11.化学纯碳、分析用碳:纯度达99.9999%,用作科研及制备光谱仪石墨电极的“元素纯碳”。所用原料有几种:(1)最纯的天然石墨或无烟煤;(2)有机化合物在特殊条件下热解碳化的析碳;(3)电弧高温挥发的碳蒸气冷凝的碳胡须等。这些原料再经多次的物理及化学方法提纯处理。三、常见的“炭”词1.天然燃料及地质名词:煤炭(古称石炭)。泥炭——含少量煤炭的泥土,有时可用作燃料。炭质页岩——含少量煤炭的层状岩石,不能燃烧。石炭纪——中古期盛产煤炭的地质年代。2.燃料、原料:焦炭、木炭。3.工业材料:炭黑——由有机化合物或果壳(核桃壳、栗子皮等)经热解碳化而制得。后者的炭黑灰分较多。活性炭、医药用炭——由炭黑经蒸气或药剂处理而得。4.工业用器具和产品:炭电阻器、炭砖、炭电极、炭块、炭刷、炭毯、炭布、炭手套等。5.日用品:炭(复写)纸、炭(复印)粉、炭笔、炭黑墨水等。四、“碳纤维”与“炭纤维”由于所用原料不同,制备条件不同,含碳纤维可分碳纤维及炭纤维两种。在真空或高度净化大气和采用催化剂的条件下,热解碳化碳氢化合物得出碳的胡须或较长的纤维结晶,因含杂质微量,可称为碳纤维,经石墨化后,可以制作宇航或国防工业的高要求器件。在大气中热解碳化人造纤维,得到黑色的炭纤维,可用以织制炭布或炭毯。五、carbon的中文译名英文carbon的中文译名有两种。即按上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分译为“碳”或“炭”。适当的译词列举如下:carbon bond 碳键carbon chain 碳链carbon monoxide 一氧化碳carbon CP(chemical pure carbon) 化学纯碳carbon AR(analytical reagent carbon) 分析用碳carbon black 炭黑active carbon 活性炭carbon brick 炭砖carbon electrode 炭电极carbon blanket 炭毯文末,还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1.炭疽、骨炭、白炭等名词与上述“碳”“炭”的区分无关。2.石炭酸学名为苯酚,系由煤炼焦的附产物,与本文关系不大,故未列入本文。  相似文献   

16.
关于“碳”与“炭”在科技术语中用法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与“炭”在科技界由于用法界定不清,涉及的学科及行业领域较多,长期以来使用比较混乱,给科技人员,特别是新闻、出版及规范、标准、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带来困难。《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在广泛听取了各相关学科科技人员的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协调,现提出以下意见,以期确定其规范用法。一、本方案考虑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给出简洁、明确、易行的,按科学概念区分的判据。2.约定俗成:个别已为大家习用的词,一般不宜改变。3.对同一概念有两种以上不同用法的词,一般应统一用比较科学的用法。争议较大、影响较大的词尽量协调解决,个别不易解决的问题可暂时并用。4.已确定的用法,适用于其衍生词、派生词。二、“碳”与“炭”的用法碳:①元素C对应的汉文名称为碳。②涉及碳元素、碳原子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如:碳-14 碳化* 碳环 碳键 碳链 碳纤维*碳源 碳族 碳元素 碳原子 碳八芳烃 碳纳米管*碳同位素 碳正离子 碳质页岩 渗碳脱 碳无 定形碳增碳③碳的化合物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如:碳酸 碳化物 碳酸钠碳 酸水碳 酸盐 碳化硅砖碳素钢 碳水化合物 碳酸盐岩 芳碳率 芳香碳 高碳钢环烷碳 铁碳合金 一氧化碳炭:以碳为主并含有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常用于各种工业制品。如:AR炭 CP炭 炭棒 炭包 炭笔 炭布炭尘 炭粉 炭黑 炭化* 炭火 炭精炭疽* 炭块 炭蜡 炭粒 炭气凝胶 炭前驱体炭刷 炭素 炭-炭复合材料 炭毯炭渣炭砖 炭电极 炭弧灯 炭浆法 炭精灯 炭精条炭素墨水 炭膜 炭纤维* 钯炭 白炭黑* 玻离炭铂炭 残炭 草炭 沉积炭 导电炭 多孔炭钢炭 骨炭 活性炭 积炭 焦炭 结炭类金刚石炭 煤炭 木炭 泥炭 热解炭 软炭丝炭 土窑炭 析炭 硬炭三、几点说明和特例1.碳纤维与炭纤维是目前不同行业间使用较混乱的词。我们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建议按以下不同的概念分别使用:碳纤维与炭纤维都是含碳的纤维,但它们所指的物质的特性、范围和制备方法不同。炭纤维常指性能不等的,由高温处理合成纤维(如黏胶纤维)而得的炭化纤维。其中碳的含量变化很大。是一种以碳为主,并含有其他物质的耐高温黑色人造纤维,它有一系列工业产品,如炭布、炭毯、炭绳等。碳纤维是碳原子含量非常高的高纯纤维。例如含碳量99.9%以上的石墨化了的石墨纤维属于碳纤维。2.碳化与炭化的概念分别是:碳化(carbonation) 碳酸化的简称。例如,制碳酸盐(碳酸钠、碳酸氢铵等)时,在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碳酸盐的过程。炭化(carbonization,char(r)ing) 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干馏、氧化等过程后留下炭或残渣的过程。3.carbon nanotubes一词,在我国有“碳纳米管”和“纳米碳管”两个名称(两个叫法都较普遍)。经讨论、协调,建议规范名为碳纳米管。4.“炭疽”(anthrax)是一种毒菌,使皮肤溃疡生成黑痂。此词的“炭”是指“黑色的”,与本规定所指碳、炭物质无关。仍按习用称炭疽。同类词还有炭疽杆菌、炭疽病、炭疽热、炭腐病等。5.已习用并统一的某些专用词保持不变。例如:石炭纪、石炭酸、炭青质、无碳复写纸。6.英文carbon不是判定用炭或碳的依据,应按本原则,根据科学涵义分别使用。例如:carbon dioxide二氧化碳,carbon black炭黑。有些名词也涉及carbon,如white carbon black白炭黑,但它与碳无关,是从四氯化硅制得的白色二氧化硅,可代替炭黑作橡胶补强剂。* 说明见第三条。  相似文献   

17.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由电子器件及相关设备和系统软件组成的自动计算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软件。无软件的计算机常称为裸机。现代电子计算机可完成算术运算、逻辑操作、数据处理、符号处理、图象处理、图形处理、文字处理、逻辑推理等功能。根据数的表示方式和计算原理的不同,电子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数字计算机和电子模拟计算机两大类。从规模上讲,电子计算机又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以电子器件作为划代标志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已经历了四代:采用电子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为第一代;采用晶体管的为第二代;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为第三代;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为第四代。数字计算机(digital computer)即电子数字计算机,简称计算机(或电脑)。在数字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及相应的布尔代数运算规则。数字计算机可分为机械式、机电式、电子式以及光电式等几种。它的主要特点:(1)受内部存储程序控制具有自动进行操作的能力;(2)有高速计算或处理能力。现代计算机每秒可完成数百亿次运算;(3)有很强的记忆能力。计算机联机存储系统的容量很大,可存储数百亿字符;(4)有灵活的逻辑操作能力,能完成比较、判断、推理功能;(5)有很高的计算精度。计算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外围设备及系统软件几大部分组成。中央处理器由控制器和算术逻辑部件组成,它对数据进行运算,并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主存储器用来存储计算机运行时随时需要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外围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能长期保存数据的大容量外存储器以及海量外存储器。模拟计算机(analog computer)通常是指电子模拟计算机。是对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进行运算的解算装置。模拟计算机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并行性等特点。可分成机械式、机电式和电子式。模拟计算机由相应的运算部件(如模拟加法器、模拟乘法器、积分器、控制器)构成。当把模拟计算机的不同功能的部件按照一个物理系统的数学描述连接时,用这台模拟计算机就可对该物理系统进行仿真。混合计算机(hybrid computer)既能处理数字信息又能处理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计算机系统。或者说,通过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将模拟计算机的部件和数字计算机的部件互连起来,构成的计算机系统。由混合接口(或中间界面)、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继承了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两者的特点: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逻辑功能强、解题速度快、操作灵活、仿真能力强等。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计算机已发展成具有自动编排仿真程序的多处理机系统。它主要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实时仿真,例如导弹系统、航天飞行器系统等的仿真。单片计算机(single-chip computer)通常简称为单片机。将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一个芯片上包含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单片计算机因主要应用于控制系统中,人们又常称其为微控制器。它的中央处理器一般是根据控制系统的应用要求而设计的。单片机的输入输出功能较丰富,除了通常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串行输入输出接口、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直接存储器存取以外,还可以有各种专用输入输出接口,如液晶显示器驱动电器,声音合成电路等。单片机主要作为中心控制部件用于各种机电设备或工业控制系统中。在家用电器、轻工产品、玩具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多。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简称微型机或微电脑。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及其配套电路和部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通常由微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及其他辅助电路芯片安装在一块或几块印制电路板上,再配置必要的外围设备组装而成。微型计算机的种类和型号很多。按字长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型机;按结构可分为单片机、多片机、单板机、多板机;按规模可分为台式微型机和移动式微型机(又称为便携式微型机)。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微处理器。它的存储部件包括: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改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以及相应的读写电路和控制电路。外围设备有输入输出接口、软磁盘驱动器、硬磁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键盘、鼠标器、显示器、打印机等。新型微型机还可配备多种通信设备、语音输入输出设备、图形图象设备、文字输入输出设备等。微型计算机除处理数据和文字外,还可构成能处理图形、图象、声音和语音的多媒体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与通信结合,可作为网络的终端机。超级小型计算机(super minicomputer)字长不小于32位的一类高性能小型计算机。它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操作性能等方面都超过普通小型计算机。超级小型计算机提高了计算精度,扩大了寻址空间,增强了处理能力。它通常与普通小型计算机软件相兼容。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既可用作科学计算、企业管理、信息处理,又可在大型计算机系统中作为前端处理机,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作为服务器,还可以作为基本处理单元用于构成并行计算机系统。小型计算机(minicomputer)一种比大型计算机价格低廉、结构简单、规模小,而比微型计算机功能强、规模大的计算机。小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和图象处理、工业过程控制、工程设计与科学计算、模拟与训练系统、企业管理等,以及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用作服务器等。近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许多原来应用小型计算机的地方,已被微型计算机所取代。大型计算机(large-scale computer,mainframe)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操作功能强等特点,且硬件、软件资源极为丰富的通用计算机。它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代表着当时的计算机科技的综合水平。它能解决中、小型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高难度科学计算及大型数据处理等问题。常用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战略防御体系、航天测控系统、大型商用事务处理系统、大型预警系统、全球和大区域中、长期天气预报系统、大面积物探信息、资料处理系统、科技计算系统等。巨型计算机(supercomputer)通常称为巨型机或超级计算机。在计算机型谱中运算速度最快、技术最先进、系统最复杂、性能最高、价格昂贵的一类最高档计算机。巨型计算机主要用于解决大型计算机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它是解决科技领域中某些巨大的难解问题的关键工具。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至今已经历了四代:第一代巨型机是单指令流多数据流的阵列处理机系统。第二代巨型机是具有流水线结构的向量机系统。第三代巨型机是采用多指令流多数据流的共享主存向量多处理机系统。第四代巨型机是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它是由千百个、甚至上万个处理机并联而成。巨型计算机系统十分复杂,它通常是由主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及前端机系统组成。它的发展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建设、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每秒数千亿次运算的巨型计算机已经实现,并正在向每秒万亿次的运算速度目标发展。小巨型计算机(mini-supercomputer)简称小巨型机。运算速度及功能高于大型计算机,接近于巨型计算机,但价格及系统规模均低于巨型计算机的一种高性能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发展很快,它与低档巨型计算机及高档多处理机的界限已不十分明显。由于其性能价格比的优势,已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气象部门的信息和图象处理,航空航天部门的模拟试验,地质勘探和资料分析等方面。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简称PC机。一种主要为个人单独使用(一次只能一个人操作)的微型计算机。其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与微型计算机相同。台式计算机(desktop computer)也称桌上计算机。泛指体积比较小、重量比较轻、适合于摆放在办公桌(或微型计算机桌)上操作的计算机。所有的微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低档服务器以及工作站均可划为台式计算机的范畴。随着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体积越做越小,一些小型计算机以及小巨型计算机的体积已大大缩小,甚至也可以安放在办公桌上操作。台式计算机只是从计算机的体积大小而粗略划分的,是一个泛指性名词,而不是专业性术语。它适合用于办公室和家庭环境。移动式计算机(mobile computer)重量轻体积小的可携带式微型计算机。常见的有笔记本式计算机、手持式计算机以及笔输入式计算机。移动式计算机的特点是:能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网络连接,具有电话和传真的功能;存储容量易扩充;电路板卡的互换性高,选择性广泛,如存储卡、调制解调卡、以太网卡、传真卡等;功率消耗很小;采用节能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芯片;采用快擦写存储器和液晶显示屏。它的操作系统一般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Pen Point、 Pen DOS等。笔记本式计算机(notebook computer)一种结构十分紧凑的便携式微型计算机。其外形及尺寸与大16开精装笔记本相仿,重量一般不超过3kg,厚度约3cm,因它的体积小,功耗低,便于随身携带,随时使用。打开计算机,其顶盖内装有平板式显示器,底部是操作键盘。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屏、键盘、电源等。笔记本式计算机可采用电池或普通交流电源。为了增强它的功能,扩大应用范围,可以插入标准的PCMCIA设备(简称PC卡,包括:传真及调制解调器卡、网络适配器、多功能卡等)。它的功能已和台式微型计算机相同。工作站(workstation)以个人计算环境和分布式网络计算环境为基础,其性能高于微型计算机的一类多功能计算机。它的特点是能向用户提供一个比微型计算机水平更高的、功能更多的个人工作环境和分布式网络计算环境。工作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机、显示器、输入输出设备。它大体可分为3类:信息处理工作站,图形工作站和工程工作站。工作站可广泛用于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图形与图象处理、办公事务处理、金融、商业事务处理、过程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教学、医疗指导等。智能计算机(intelligent computer)具有计算、感知、记忆、推理、学习等功能的计算机。人能以文字、图形、图象、声音与它交互作用,有和谐的人机环境;有高水平的软件设计和生产能力,及研制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对于我国而言,智能计算机应具备认识汉字、听懂汉语语音、理解和处理中文信息的能力。智能计算机研究的最高目标是研制一种具有人类知识和高级思维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能积累、更新和增长知识。通常认为智能计算机应具备3个主要部分:(1)高性能计算机、知识库机、推理机;(2)智能软件系统,包括知识库管理软件、问题求解和推理软件、智能接口管理软件、智能软件开发工具等;(3)智能接口系统,它使计算机具有视觉、感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当前智能计算机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有待于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突破。数据流计算机(data-flow computer)以数据驱动方式进行操作的一种计算机。它的操作方式与传统计算机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数据流计算机中,只有当一条或一组指令所需要的操作数全部准备好,才驱动相应指令执行操作,操作结果的输出数据将传送给下一条或下一组指令。而在传统计算机中则是先从主存储器取出指令,再按指令的地址从主存储器或寄存器取出操作数,按指令的操作码对数据进行相应操作。数据流计算机的研究推动了指令级并行优化编译与多线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神经计算机(neural computer)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构成的计算机。神经计算机以模拟神经刺激反应自适应调整方式实现信息处理功能。目前神经计算机主要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编程在通用计算机上实现某种学习算法等技术。已研制成并商品化的神经网络仿真工具可在高档微机或工作站上运行;已开发了多种专用于仿真人工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器;针对特定功用,研制成一些集成度适当的线性集成电路产品。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的高度简化模型,而且在数量上和品质上均远远比不上生物神经网络,无法与人脑神经系统相比。生物计算机(biocomputer)利用生物系统固有的信息处理机理而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计算机。其结构和计算原理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它具有某些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功能,如信息存储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有自学能力等。因此,它比传统的计算机更易于处理如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问题。人工神经网络可看作是生物计算的一种简单模型。目前,生物计算机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DNA计算机(DNA computer)一类重要的生物计算机。它利用DNA(脱氧核糖核酸)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酶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采用量子器件构成的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的突出优点一是能够解决一些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问题;二是一大类用传统计算机处理为指数复杂性的问题,利用量子计算机可以将其降为多项式复杂性。由于技术上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建造量子计算机非常困难,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光计算机(optical computer)采用光学原理和光学技术,由光器件构成的计算机。光计算机如同电子计算机一样,也分为数字光计算机和模拟光计算机两大类。光技术有传输速度快、信号衰减小、互连密度高、无干扰、高时空带宽等明显特点,比电子技术有很大优势,因此认为,第五代计算机将是光计算机。但是,由于全光计算机工艺上的难度,以及速度、功耗、体积、互连数等方面尚不如电子计算机,因而转向研制光电混合型计算机。在这种计算机中,仍采用硅或砷化镓技术制造传统的数字电路,而芯片、部件等之间的互连则由光器件来实现。超导计算机(superconducting computer)又称约瑟夫森计算机(Josephson computer)。由超导元器件和电路组成的电子计算机。超导计算机有可能做成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亿次的超快速计算机,是下一代计算机的候选对象之一。绿色计算机(green computer)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计算机。这就要求在设计生产计算机时应尽最大努力减少电磁辐射、噪声、化学等污染,保护使用者的健康,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且能回收再利用等。现代计算机存在许多不利于保护环境的问题,因此,人们提出了绿色概念和一些初步的尚不十分确切的指标和有效措施,例如采取各种屏蔽措施,以减少高频电磁辐射;采用节电技术,在计算机或某些部件处在非真正工作状态时,自动关闭某些部件的电源,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电源电压从5V降到3.3V;改进键盘设计,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等;减少打印纸等消耗材料;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以及选用无害的化学材料等。多媒体计算机(multimedia computer)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象、声音、视象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力的计算机。一般指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ultimedia PC,简称MPC)。但是各类现代计算机几乎都具备处理多媒体信息的功能。MPC系统应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硬件方面应有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软盘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驱动器、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音乐合成器、VGA彩色图形接口、键盘、鼠标器、MIDI(乐器数字接口)、串行接口、并行端口、操纵杆等。软件方面应有Windows 3.1操作系统、MS-DOS 3.1版以上的操作系统,以及与Windows 3.1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兼容的软件系统。与普通个人计算机(PC)相比MPC只是增加了用于存储数字信息和音频信号的CD-ROM驱动器和数字音频子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在办公室自动化,电子出版和广告,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游戏环境,通信、旅游等领域都有多方面的应用。过程控制计算机(process control computer)又称工业控制计算机。对过程进行监测、调节及控制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的计算机。过程控制计算机连续不断地接收过程的模拟量和数字量,按一定的控制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并及时地向过程发送信息,调节过程,使过程总是保持正常状态。现代过程控制计算机不仅能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如电力、冶金、化工、纺织等各类工业生产过程),而且能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进行故障诊断和处理,以保证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度安全运行。容错计算机(fault-tolerant computer)在硬件发生故障或软件产生错误时,能自行采取补救措施,继续正常运行并给出正确结果的计算机系统。容错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冗余技术是容错计算机中容错技术的基础。它是指在基本的计算机系统中加上一定数量的备份,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信息冗余和时间冗余。容错计算机系统具备如下功能:故障检测、故障屏蔽、故障限制、重复执行、故障诊断、系统重构、系统重启动、系统修复等。它主要应用在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环境中,如航空、航天、工业生产、军事、交通、医疗、金融、公安等方面。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NC)适于在网络中使用的廉价简易型计算机。NC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计算机配置简单,价格低,具有联网功能,不带硬盘;(2)操作系统紧凑,且有丰富的应用程序接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从网络上动态下载分布的对象。网络计算机的操作更多地依靠网络和服务器。(3)NC的应用程序由分解成动态下载的小应用程序或小部件组成(长度一般为几万字节)。NC的所有应用都基于Java,有很大的灵活性。使用网络计算机可大大减少管理费用,使系统免受误操作的影响,网络计算机最有吸引力的应用领域是因特网(Internet)的应用,以及取代旧的终端机等。* 本栏目内容不属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本刊编辑注。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物流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并存在不同的模式、体系和存在形态,和其他形式的物流有一定区别;针对中国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从物流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我国城市物流业今后的研究方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物流是指最大限度地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运输流动信息的分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商品库存、降低运输费用、加快交货时间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系统。[1]而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城市物流系统在综合考虑多种运输方式、调整城市用地规划、调整城市路网规划的基础上,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集成和优化配置,并通过考虑城市物流通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的影响,使城市物流活动达到整体最优的过程。[2,3]一、城市物流模式的类型城市作为物流活动的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模式。(一)交通主导型模式主要有航港带动型模式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航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依托城市的港口(或空港)等资源,通过港内物流要素的集成化、规模化、高效化,建立围绕港口(或空港)集输运系统、港口保税区及国际性分拨中心等物流枢纽中心,促进城市及其区域现代物流的发展。[4]铁路具有载运量大、运价低、受气候季节变化影响小等优点,对大宗、散装、低值、中长距离的物流运输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铁路枢纽城市一般处于两条或两条以上干线交汇地点,通过客货列车到发、中转、换装换乘等物流作业,保障物流畅通。[5](二)工业主导型模式工业作为城市兴起的原动力,通过汽车、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体系的形成,带动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物资流动的发展。汪鸣、冯浩等指出: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通过规模化组织工业支柱产业、挖掘工业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物流发展潜力,提高物流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带动城市现代物流发展。[6](三)商业主导型模式城市商业具有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它通过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不同商业业态,促进城市内外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方佳林认为: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物流服务需求大幅度提高,城市可以通过商业物流的合理组织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7]二、城市物流体系的组成城市作为现代物流的汇聚地,城市物流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商品流通体系。作为城市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一)城市物流园区——多家物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是多个大型物流中心或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它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其规模是由市场需求、城市发展水平所决定。[8]物流园区被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因:(1)有利于货运交通更有序;(2)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3)促进城市用地结构调整;(4)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5)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9]物流园区建设在日本的历史稍长,而在西方国家也属于新事物,在我国深圳、北京等地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所以,物流园区建设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二)城市物流中心——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城市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中心是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同时也是第三方物流理论得到应用的产物。城市物流中心的有效衔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公路、铁路等多种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10]综合物流中心对提高物流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物流时间,提高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多次搬运、装卸、储存环节,提高了准时服务水平,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费用。(三)城市配送中心——商品集中出货、保管、包装、加工、分类、标付价格标签、装货、配送的场所或经营主体配送中心有自用型和社会化的两种主要类型。自用型配送中心由制造商、零售商经营,主要服务于自己的产品销售或自有商店的供货。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也称“第三方物流”,是由独立于生产者和零售商之外的其他经营者经营的。配送中心是物流流通网络中的结点,处于物流网络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空间范围,就会产生不同的用地规模要求。按照空间服务范围的不同,配送中心一般有地方性配送中心和区域性配送中心两种,前者主要服务于一个城市,甚至城市局部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物流;后者的服务范围较大,是跨城市的,或者覆盖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乃至一个国家。[11]综上所述,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来解决城市现代物流,组成多层次物流构成服务体系是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建设的合理途径。三、城市物流存在的形态城市物流管理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多种存在形态,并存在着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物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些管理形态的产生、属性和特点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一)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12]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3PL公司是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显然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卖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买方物流)而言的,是由独立于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合同的要求向需求方提供的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13](二)第四方物流(fo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4PL)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同时也是在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发挥政府职能所能做的唯一切入点。[14]而且,我国在加入WTO后,要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对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在短期内则难以通过改造落后的物流企业来实现,只有通过第四方物流才可能实现。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展起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三)第五方物流(fifth party logistics,简称5PL)在第四方物流正被国内物流界广泛理解、接受的时候,第五方物流的概念又悄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第五方物流概念的提出,对于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五方物流是指在物流实际运作中提供电子商贸技术去支持整个供应链,并且能够组合各接口的执行成员为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服务,是物流界对业内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价,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和第四方提供物流信息平台、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集成、供应链资本运作等增值性服务的活动。[15]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专门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它是一个系统的提供者、优化者、组合者。(四)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简称RL)美国学者对逆向物流的表述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的相关信息,高效和经济地实施从消费点到起点的流动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广义的逆向物流,具体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方面,它包含回收逆向物流和退货逆向物流,[16]逆向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向物流的分散性;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处理费用高;政府的强制性等。因此,我们还可以说逆向物流是对从消费点到起源点的物料、再制品库存、成品和相关信息的流动进行设计、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以达到重新获取利润或恰当处理的目的。四、中国城市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瞻中国的城市物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整体还不发达,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主要特征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物流设施的现代化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开始出现,传统物流仍占主体;城市物流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体制障碍仍然制约物流业的发展。针对我国城市物流发展现状,可以从物流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物流信息化进程。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在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和投资力度,并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引导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其次,要逐渐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改变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形成城市物流服务平台。(2)整合物流资源,完善城市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包括探讨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即通过重组、兼并与联合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研究如何按照国际通用的供应链整合概念推行供应链整合战略;探讨如何健全和完善城市物流运营模式。(3)积极推进城市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改善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环境。为适应城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加大对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的研究工作。(4)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城市物流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物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以及物流业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指导的实际,我国有必要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城市物流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总体的物流规划,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等。(5)重视物流管理的教育和研究,加快城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读本刊石磬“也谈碳与炭”[1]一文,有所启迪。现就符合习惯用法及考虑科学涵义两方面,再论“碳”“炭”二词的用法,以作笔者1999年在本刊发表《关于“碳”“炭”二词的用法》[2]一文的补充。一、问题的提出碳、炭二词用法的分歧在国内冶金工作者中是这样引起的:为了提高炼铁高炉炉缸的寿命,人们采用了含碳耐火砖;电炉炼钢及熔盐电解炼铝需用含碳电极,以导电;为了抗酸、抗碱、抗高温,许多炉内构件需用含碳纤维的制品。因此部分冶金学者认为既然是含碳物质,上列制品则应分别称为“碳砖”、“碳电极”及“碳纤维”。另有一部分冶金学者的意见是我国沿用“炭”字已有长久历史,上列用品应称为“炭砖”、“炭电极”及“炭纤维”。由此,“碳”、“炭”二词应用上引起争议,致使国内文献对“碳”、“炭”二词的应用比较混乱。例如1994年出版的《材料大辞典》[3]中,carbon fiber为碳纤维,而activated carbon fiber则为活性炭纤维。carbon brick为碳砖,而activated carbon为活性炭。这里carbon译为“碳”还是“炭”,这个矛盾如何解决?究竟“碳”、“炭”二词有无不同?其差异何在?可否将碳、炭二词取消其中之一?这些都是待商榷决定的问题。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碳=100%C化学元素C的中文命名为碳,即碳是100%C。碳有三个同素异形体,即无定形碳、石墨(六方晶系)及金刚石(立方晶系)。每个异形体有各自恒定的性质。无定形碳在空气中易燃,充作发热剂及还原剂,在密闭条件下通电加热到1500~2000℃,可得到石墨。石墨化程度随加热温度及时间而异。石墨能耐高温,在空气中难燃,但在2000℃以上则升华挥发,在氧气中也可燃烧。石墨能导电,导热性也高,又能抗酸性或碱性溶液的浸蚀。透明金刚石有五色灿烂的光彩,是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砂可制成切割金属的刀具。碳有3个同位素,其中14C考古学家用以测估文物的历史年代。三、从化学组成看“炭”的科学涵义燧人氏钻木取火,未完全燃烧的黑色遗留物,古人称之为木炭。考古学家证明,春秋时代国人已知冶铸青铜器皿、刀、剑的技术。用木炭供热熔化天然铜,或还原风化的含杂质的铜矿,得出青铜铸品。战国时代铁器出世。由于需更高的温度铁矿才能还原成铁,国人又发明用煤炭筑土窑烧制焦炭,充作供热及还原剂。这样,木炭、煤炭及焦炭三种燃料的“炭”字已沿用两千多年之久。那么,“炭”字从化学组成看,有哪些涵义呢?烧制木炭的原料是木材。木材含有大量的高分子聚合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纤维素及木质素,又含无机化合物灰分及水分。有机化合物通过光化作用在大气中成长,而灰分则自土壤中吸取。炭窑中的还原气氛使木材不能全部燃烧。有机化合物遇热分解成碳,即所谓的“碳化过程”(carbonization)。木材中的灰分全部留存于木炭中。同时木炭在储存期间又吸入大气中的水分。木炭中含有H、O、N等元素说明木炭尚含有少量的能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由以上木炭的化学组成足以说明,木炭是以碳为主、含有多种不恒定成分的杂质的混合物。同时,随着木材种类(软木或硬木)不同,同一树种,树枝和树干部位不同,以及炭窑中由于火焰分布不均,温度不同等因素,所烧成的木炭含碳量也不尽相同。木炭中的灰分包含各种金属氧化物,形成硅酸盐化合物或互溶成为固溶体。煤炭古称石炭,是古代植物遗体深埋地下,经长期的高温高压的煤化作用生成的。煤炭灰分来源于植物本身全部的无机物质,又含有沉积过程中由风力或流水搬运的矿物杂质,因而煤炭的灰分可高达40%。煤炭有多种多样。根据产地、煤层及采煤工作面的不同,煤炭的化学组成在很大范围内波动。即使在同一采煤工作面,不同时间采得的煤块,其含碳量也有差异。煤炭灰分尚含有MnO,V2O5,及微量的稀有金属氧化物。焦炭是由炼焦煤料经干馏焦结(900~1050℃)炼制的可燃固体产物。炼焦煤料由4种烟煤,即气煤、肥煤、焦煤及瘦煤配合而成。焦炭是高炉炼铁必需的原料。通过煤料配比可以提供高炉需要的低硫、低灰分,高发热值及高抗压强度的高质量焦炭。以上对木炭、煤炭及焦炭的化学涵义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炭、碳不能等同,它们的区别可用下列式(1)表达:炭=碳(无定形碳或石墨)+有机挥发分+无机灰分+水分 (1)也即:炭=碳(C)+C,H,O,N,S等有机物+SiO2,Al2O3,Fe2O3,CaO,MgO,MnO,TiO2,V2O3,SO3,P2O5等无机物+水分 (2)由上看出,炭是以碳为主并包含多杂质的混合物。多杂质的意思有二:一是杂质种类多,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有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组成的灰分,又有水分;二是杂质的量相当多,而且在大范围内波动。特别是灰分的杂质很难与独立存在的碳分离。因此,如果说炭是黑色易燃的物体则不大准确。因为焦炭是银灰色,而有的煤炭呈金属光泽。木炭、煤炭及焦炭是易燃物,是由于它们含有无定形碳。后者一经高温处理石墨化后,则变成耐高温而在空气中难燃。所以易燃难燃不是碳的特性。四、工业上含碳的制品应称炭制品根据碳、炭关系式,木炭、煤炭及焦炭可称为炭材料。由炭材料制备的工业上含碳的制品应称为炭制品。烧制含碳耐火砖的原料有无烟煤、焦炭或天然石墨(含有灰分)。配以沥青或无机黏合剂,经粉碎、混合、压型及烧制,烧成耐火砖,原料中的灰分全部留在砖内,因窑内还原火焰温度不超过1000℃,可能遗下一小部分挥发性的有机物,砖内的碳也停留为无定形碳,因此必须使砖冷到室温,方能从窑内搬出,否则红热的砖取出后将自燃。在高炉炉缸使用过程中,砖中的碳将逐渐石墨化。此类含碳耐火砖由炭材料制成,当然应称为炭砖。制备含碳电极的原料与炭砖相同,它们也应称为炭电极。电炉炼钢所用的电极的石墨化程度应较高,而自焙炭电极则在向电炉内下降过程中逐步石墨化。电极所含的灰分在电炉冶炼过程中熔化进入炉渣。含碳纤维主要由再生纤维、合成纤维、沥青纤维等多种人造纤维经热解碳化制成。造丝和碳化通常在大气或隋性气体中进行。气体中含有尘埃,所以纤维内留有少量灰分无法去除。随着原料、造丝工艺及碳化条件(包括温度、碳化速度及环境)的不同,纤维所含的碳量在90~99%范围内波动。含碳纤维为符合习惯应称“炭纤维”。所织成的成品应称炭制品,如炭布、炭毯等。炭纤维中炭和碳的关系可由式(3)表达:炭=碳+有机化合物(未碳化)及分解物+无机物(灰分,来自环境)+水分(吸自大气) (3)石墨化的炭纤维不吸水。由于高温,石墨化的炭纤维含未碳化的有机化合物及分解物也较少。由有机化合物经热解碳化的炭黑,其中炭、碳的关系也由式(3)表达。五、哪些名词用“碳”化学元素C(碳)和其他元素结合成碳化合物,如碳化钙、碳酸钠等。凡涉及元素C的化合物名词都用“碳”。以碳命名的钢称碳钢,又称碳素钢。后者实际上是plain carbon steel合金的译名。“素”意为“单纯”,说明只含碳而不含其他合金元素。研究碳原子结构关系的名词用“碳”,例如碳键、碳链、碳环等。为提高机械零件表面的耐磨性,采用渗碳法(cementation,carburizing)提高表面层的含碳量,再经淬火热处理提高硬度,从而增加其耐磨性。该方法采用粉状木炭(焦炭或无烟煤)覆盖需加硬的部分,在高温下加热一定时间,木炭中的碳原子扩散固溶于铁原子中成为奥氏体,但木炭中的无机物灰分则遗留在外(当然,木炭中的有机物及水分挥发逸散)。此物理过程称为渗碳而不能称为渗炭。转炉炼钢吹炼末期,钢液含碳较低。如欲炼高碳钢,则向钢包中钢液投入粉状木炭(焦炭或无烟煤),木炭中的碳溶入钢液,而其中的灰分则溶入熔渣。此物理过程称为增碳(recarburization)而不能称为增炭。又如炼钢过程是降低铁液中含碳的氧化过程。此化学反应称为脱碳(decarburization),因为是碳和氧的化学反应。至于有机化合物加热分解沉积成碳的碳化反应(过程)(carbonization)绝不能称为“炭”化,因为分解沉积的是碳。后者和未分解的原有机物,部分分解的新有机物,环境带入的无机灰分以及自空气吸入的水分,合并组成含碳物质,根据用字的习惯,此有杂质的含碳物质称为“炭物质”,例如炭黑,活性炭等等。六、高纯碳及原子级碳“金无足赤”,古有名言。自然界存在的天然金含银、铜,天然铜含锌、锡,最纯的天然石墨仍含3~4%灰分。但化学家经常在研究发明元素提纯的各种方法。例如光谱纯石墨电极是由光谱纯或高纯碳制得。所谓“高纯”系指高于“化学纯”的纯度,也即大于99.9999%C、小于1ppm杂质的C,因而称为碳。原料通常采用石油焦。近代发明碳60(C60,富勒烯,fullerene),系由60~70碳原子组成的内空外呈球形的结构体。曾有学者建议称为碳的第4个同素异形体。但尚无定论。纳米碳管是由小于50纳米的,由1至几个碳原子自弯成管的碳结构体。它是由特殊方法,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在特殊条件(高温、无尘埃的真空或氩气)下制成。七、碳、炭二字应予分别选用在已发现的109种元素中,其中气态元素11种,如氢、氦、氮、氧、氯、氩等,均冠以“气”首。液态元素两种,即溴、汞,两字带有“氵”及“水”。固态元素分两类,即非金属固态元素10种,如硼、碳、硅、磷、硫、砷等,诸字均带有“石”旁;金属固态元素86种,即金、银、铜、铅、锌、铁等,诸字除金外,均带有“金”旁。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主要的区别之一是: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化合成酸,其氧化物呈酸性;而金属氧化物与水化合成氢氧化物,其氧化物呈碱性。元素命名有这样的规律性、系统性是我国前辈化学家的创举,有利于学习化学。如果弃“碳”不用而只用“炭”,则破坏了化学命名的规律性。为一元素而伤大局,似无必要而且不妥。如果废“炭”而全部用“碳”,则忽略我国已沿用两千多年的“炭”字,又不符合汉字简化的意义,因而废弃“炭”字也属不宜。建议保持“碳”、“炭”根据前述含义具体情况,分别选用。八、结论根据化学组成,考虑我国国情,建议对“碳”、“炭”二词按下列原则分别选用。1.碳是一种元素,碳=100%C。凡涉及化学元素C的名词均用“碳”,例举如下:(1)碳的化合物,如碳化钙、碳酸钠等。(2)以碳命名的钢称碳钢(又名碳素钢)。(3)结构化学的名词,如碳键、碳链、碳环等。(4)参加物理过程的C,如渗碳、增碳等。(5)参加化学反应的C,如脱碳、碳化等。(6)99.9999%C,如光谱纯碳。(7)原子级C,如碳60、纳米碳管等。2.工业用含碳物质称炭物质。炭是多杂质含碳且以碳为主的混合物,其特点为:(1)含碳量不恒定。(2)杂质多种多样。(3)杂质含量不恒定,而且相当多,并在大范围内波动。(4)物理及化学性质不恒定。炭材料如:木炭、煤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炭纤维等。炭制品如:炭砖、炭电极、炭块、炭刷、炭纤维、炭布、炭毯等。3.“炭”、“碳”的区别可由下式表达:炭=碳(无定形碳或石墨)+有机物+无机物+水分4.英文carbon一词根据上述原则,分别译为“碳”或“炭”,例如carbon dioxide二氧化碳,carbon black炭黑等。 ① 魏寿昆院士是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0.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