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说《抵达之谜》在意蕴上深沉丰富,但其连类生发的象征隐喻空间更呈现出无穷发散的格局。这源于它以基里科的一幅同名画作为"抵达"意义的支撑点,小说各卷以及整体写作模式上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循环象征隐喻,为作品开拓出巨大的象征隐喻空间,使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拓展,奠定了其内涵可无穷阐发的哲理性底蕴,因而该作品也成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搭石》通过纯朴、秀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画面中融进了感人至深的“乡情”。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吧: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在其作品《弗兰德公路》中成功地将绘画、摄影的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化的限制,为读者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空间画面。此外,作者通过高超的、娴熟的技巧运用实现了画面之间的转接,从而实现了文本叙事上的同一。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解读小说《弗兰德公路》,并对图像叙事在小说中的表层和深层表现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5.
八大山人一生致力于花鸟、山水及书法创作,其花鸟画成就颇高。八大山人纪念馆所藏八大山人真迹约40余幅,文章尝试以八大山人纪念馆的花鸟画为研究对象,对《秋荷立轴》《孤松图轴》《枯木立鹰图轴》《孤鸟图》展开分析,进而揭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特点: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以其“少”著称,不但描绘极少数的事物,而且单个的主体用笔也极少;从整体来看,其画作注重置陈布势,在简洁的布局中表达内在感受,巧妙地安排画面中的主体形象,笔触简洁而又恰到好处;其绘画语言简练,却具有丰富的画面内涵,通过干练的笔锋,深刻地表达了他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情种画廓”是古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人们的爱情观念也在发生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进步的变化。《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连成》,作为古代描写爱情的学伤口链条中间的三个小小的环节,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爱情观念,道德发展的轨迹,织成一道“情种”未必都懂情的“情种画廓”。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篇小说《黄鸡白酒》是迟子建2011年的新作。文章将运用拉康的语言心理学理论,分析《黄鸡白酒》中关于“爱”的隐喻与换喻,发现和揭示出春婆婆凝聚在这些隐喻与换喻中的无意识愿望,并通过捕捉无意识愿望的表现形式——梦境、幻想和无意识的言语,进一步指出,春婆婆无意识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作家本人无意识愿望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名家翰墨》月刊创刊号重点介绍我父亲的仕女画,并嘱我写一点儿随笔。也许因为我是女儿的缘故,所以就父亲的仕女画随便写上几笔,不伤大雅,也就欣然应允。说实在的,我非常喜欢父亲的仕女画,并抱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引起我这种感情上的联系的,是因为我父亲在生我的那一年,画了一幅很大的仕女画《山鬼》。画面上风狂雨骤,一位神秘动人的女子,在虎豹的环绕下,游于巫山之顶。谁人见了这幅画,无不被这画中的云氛所笼罩。父亲自己在画完之后也不禁惊叹日:“似真有鬼也。”每当我面对这幅《山鬼》,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遍被全书。这些民俗事象犹如一缕缕七色丝线,将现实生活、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贯穿起来,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物图、风情画,最终使它合成一幅万象纷呈、浑然一体的“风俗画卷”,再现出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真实风貌,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天南地北     
用钟表作的画莫斯科一位名叫马洛费耶夫的居民家里挂满了用钟表的各种零件拼成的图画,其中有一幅是一艘张满帆的古老巡洋舰,还有的是轮船和火车。马洛费耶夫用了30多年时间制作了150多幅独特的“钟表画”。这些画不仅形似,而且还可以起动!只要上紧发条,画面就会变活——汽车轮于会转动,轮船会“破浪”前进。·李·“恐怖赔偿金”前不久,日航一架大型旅游直升机在东京上空突然失控下降,机上乘客惊恐万分。幸好一分钟后直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遍被全书.这些民俗事象犹如一缕缕七色丝线,将现实生活、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贯穿起来,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物图、风情画,最终使它合成一幅万象纷呈、浑然一体的“风俗画卷”,再现出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真实风貌,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诗与画的规定,探讨了诗与画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广告设计中广告词与广告画面的关联,一方面,广告词在广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及广告画面对广告的影响;另一方面.就词与画的关联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由此说明只有诗与画的融合,才能达到广告美的至境。无视这些,将无助于增进对广告词与广告画面及其关联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的小说《绿房子》选择皮乌拉的第一家妓院作为“文明社会”和土著聚居区的交错点,让代表“融合”的各个阶层、各种血统的人物在此粉墨登场,后殖民批评层面的内容充斥于字里行间。一方面,作者利用几个事件穿插叙述,体现了拉丁美洲所承受的殖民影响,塑造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间于“中心”与“边缘”的尴尬身份使得后殖民话语在其创作中如影随形。不同于以往的是,本文将剖析焦点由小说的文本结构转向其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5.
宗良煜的《蓝色的行走》是一部人类的生存寓言。小岛,大船,隐喻着“原始”与“现代”的关系。它们既有变汇相融。又有着碰撞和不和谐。“蓝色”赋予了文本以飘逸空灵的诗意,把小说叙述最终本体化,并借助想象和虚构,扩大了文本的精神容量,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纯度。给人们带来了超验和吊诡的阅读历险。  相似文献   

16.
“深美闳约”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冯延巳词的评语,但王先生本人及以后的引用者并没有详细分析这种艺术风格的构成。本文试图立足于冯词文本自身,结合词史之发展,从性别视角与意蕴空间,时间状态与生命体验,意象选择与意境拓展三个方面阐释冯延巳词“深美闳约”艺术风格的构成,并指出其在词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解读三个文本《施瓦茨小姐》、《玫瑰门》和《雨中的猫》来分析女性与猫的对话,讨论猫这一符号的所指意义.透过猫的隐喻及其象征意义,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生存选择的动因,并探讨女性在“罗各斯中心主义”语境中作为"他者"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学界近十年在唯物史观这一领域内对原著文本的探究中存在的两个“盲区”:一是对恩格斯独著文本的“忽视”;二是对马克思中后期文本的“忽视”。指出唯物史观的倪现、嬗变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尤其是对英、法、德三国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刻分析而渐渐成熟的革命性理论体系。认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本的探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一些意象对主题的多重意义指向有着重要的暗示。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贞贞、教堂、霞村意象的深层寓意,对作品作出了更为贴近作家意图的解读。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贞贞隐喻了作者在新的命名中对女性的重新定义;教堂隐喻了女性艰难的救赎及出路;霞村则是“五四”启蒙任务未完成的中国社会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天安门诗抄》的出现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图从“民间”这一理论视域对此加以考察。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探讨文本的民间立场;着重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两种民间文学模式;兼论与文本紧密相关的人物即周恩来的民间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