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生态美学重要的哲学——美学原则的“生态中心主义”,潜藏着颠覆“人本位主义”的危险;而作为对自然进行所谓“生态学的重新审视”而提出的“自然的复魅”,也存在着容易导致另一个极端的不良趋势,并且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拟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影视学和文化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研究电影艺术的审美及其所对应的现实生活当中的行为,使其审美价值社会功能化是当今课题研究的趋势。影视美学不同于主观设定的独断论的古典美学,它立足于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和深层规律的揭示。生态文化学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广泛交流的产物,是生态文明建构阶段自然系统与文化系统矛盾充分暴露阶段的产物,也是高科技时代人类绝对优势和人类文明高调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的出现与人们当前的生存状况以及生态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现实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生态美学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学术界就生态美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就生态美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观点进行梳理,以期有助于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工业文明所伴生的水危机、气候变化、土地污染等各种环境气候问题并没有唤起公众参与共同应对人类灾难的意识,但各种灾害的频发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中国该如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观点由此产生并得到重视,这也是当代美学适应现实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有别于传统生态观点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坚持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以哲学为基础对实践美学进行继承和超越。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诉求,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对温州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流观”论、“游观”论和“物观”论等构成的中国古代审美“观”论体系包含深刻的生态美学智慧,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时空观、生命观特征,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古代中国人在“天—人—地”生存网络中的谛视方式,以及在这一谛视方式主宰下古代中国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安顿自我生命等重要理论问题。这些生态美学智慧中的合理成份,可以为当今艺术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危机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反映了人类面对环境生存危机时在精神和人文层面的诉求和焦虑。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美学观,国内生态美学的话语体系还在进一步丰富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思想中蕴含的浓郁生态内涵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都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哲学指导,同时也使当代生态美学建设既能辩证地借鉴西方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又能紧密地结合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现实,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智慧,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0.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体现出一种尚情的思想倾向,具体表现在生命玄思情、自然山水情和家国人伦情三个方面,它们分别呈现为一种境界美、自然美和伦理美。《世说新语》对情感问题的重视,在理论上,上承陆机《文赋》下启刘勰《文心雕龙》,是情感论美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同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3.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反思现代性美学体系的问题意识下,更多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古典美学。围绕着反思现代性、面对全球化以及构建本土化的美学等问题意识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共识。2009年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史写作范式、儒家美学价值重估以及中国生态美学智慧等论题都体现了这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以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古老的中国文化,从生态的角度感悟到国学中"医易不分"的文化再续和蕴含力量,感悟到《黄帝内经》[1]中的"顺时而为",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存在观,引导我们将关注点从对"外"的掠夺转向对"内"的审视和修正;只有将审视"做人"作为修正当下人类盲目发展经济而出现的精神缺失问题的突破口,把人类关注的视线从外部转向内部,才能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种种偏失之处,才能充分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前提必定是首先实现人与自身的健康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了巴马长寿文化地域性和可变性。从人天之和、人伦之和、人性之和三个维度对巴马长寿文化进行生态美学解读。  相似文献   

19.
从“神奇的内宇宙”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情感体验;从“妙造自然”和“是中有深趣”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自然意趣;从“象外之象”和“现量情景”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意境之美,从而综合论述了南朝民歌深层次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