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古典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里所谈的,主要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词。因现在与入声调有矛盾的为这几种。《诗经》、《楚辞》不论平仄,《元曲》中入声已消失。虽然“五·四”以来产生了另一种体式——新诗,但古典诗的魅力并没有下降,人们对它仍然非常喜爱,特别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词。近年来,人们的这种爱  相似文献   

2.
所谓重字,是指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语词,也叫“复辞”。这在古体诗中是很常见的,如韩愈《短灯檠歌》:“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宜光。……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诗中的“长檠”、“短檠”均重复出现。但是在近体诗中情况则不然,这是因为近体诗字数、句数都有着严格  相似文献   

3.
句子按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类型,在近体诗中由于受到格律的限制,疑问句的运用不象在散文或古体诗中那样随意自如,但却自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表达功能。历代近体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都与疑问句的巧妙运用有关。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等。如果离开了疑问句的运用,那么近  相似文献   

4.
杜甫律诗代表了我国近体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考察他的律诗创作的实践,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十分注重“起”的技巧。其开篇不仅形式变化多样,而且有独特的表达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杜甫律诗代表了我国近体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考察他的律诗创作的实践,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十分注重“起”的技巧,其开篇不仅形式变化多样,而且有独特的表达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切韵》的产生是隋代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对应,隋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也有意识地追求声韵的和谐圆美。对隋代现存诗歌押韵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其押韵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隋诗在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语诗律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人们只重在近体诗也即格律诗的领域而忽视包括古体诗在内的汉语诗律整体研究。本文对十九世纪清末董文焕的诗律研究集大成之作《声调四谱图说》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其四大特点和贡献,从理论上对其价值进行阐述.并指出在诗律、文学史、汉语等研究领域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传统审美中性别审美存在一定倾向,男性阳刚,而女性温婉阴柔。但当今社会青少年审美呈现出明显的“中性偏化”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物质消费领域之服饰流行和精神消费领域之偶像崇拜中,中性偏化审美是青少年性别角色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带来的新视野和新激情应该肯定,但是切不可极端化。  相似文献   

10.
唐人作诗基本上都是五言和七言.唐诗体裁的划分,首先是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格律诗就是律诗和绝句(指律绝),因为创始于唐,故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本文试图从下列.(一)古绝和律绝,(二)七言绝句,(三)五言绝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人绝句的特色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因源于社会生活,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革,新的社会思潮出现,总要引起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导致艺术形式的革新。但是,仅就审美心理而言,其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求新寻异”的自然倾向。它尽管不是促成新的艺术流派、新的艺术形式诞生的根源,却赋予艺术以生生不息、流动不居的活力和恒久的生机。与“求新”倾向同时并存的是“守旧”的审美惰性,这一特征则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历史连贯性。为了使讨论较为单纯,本文将着重探讨“求新”、“守旧”两者的存在依据和实质,相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农民工居住人数较多的村转居社区新居民调查分析,将研究重点放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城市融合问题上,着重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指出存在在农民工身上的诸如“短暂审美空白”、“不即不离”的审美心理距离、“陌生化的审美倾向”、审美欣赏结构单一化、审美定势的恶性循环、以“实用”为尺度的审美判断、审美滞后和容易满足等一系列审美心理问题。同时提出相应措施和方法:倡导审美观念上的人人平等,消除对农民工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歧视现象;探究旨在提高农民工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观的典型引导法、审美共鸣法、审美辅导法和氛围营造法等。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教育理想具有明显的审美倾向,集中体现在其对“空气教育法”、“自为读书法”、“文化的享受”的倡导。这对当今教育界存在的弊端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反拨。  相似文献   

14.
地域、审美、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从对“智慧”的不同审美倾向,揭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动因和文化的遗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对杜牧的《清明》和《江南春》这两首诗的评注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辨析。文章运用文学理论原理,就诗中涉及“简”与“繁”、“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观点和看法,并联系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去体验和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意境之美,力图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还原其本来面目,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原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侧重于从“七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由此观照“七十年代生”作家的创作得失。章从城市化、消费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面切入,论述当下审美化同“七十年代生”作家群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京都长安是杜牧诗歌生涯所涉及的一个重要地域,京都长安的生活贯穿着杜牧的一生,影响着杜牧的诗歌创作;杜牧的诗歌也反映着京都长安的诸多方面。以“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为诗歌追求的杜牧,充分发挥了诗歌批判、疗救社会的功能,在诗中反映了京都的时局及政治问题、讽刺了京都的腐朽政权、鞭挞了贵族统治阶级、观照了封建统治下的普通民众,呈现了晚唐时期京都长安的种种社会现象,指摘着社会的弊病。  相似文献   

18.
孟郊和贾岛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苦吟诗人,两人分别在五古和五律方面有着独特的建树,但贾岛的古体诗明显受到了孟郊诗歌的影响。具体来说,贾岛的古体诗只用五言的形式,呈现出奇而硬的风格,有着乐府化的倾向,这三方面都可以看出与孟郊诗歌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律诗、格律诗。它包括律诗与绝句两大类,如下表:近体诗滥觞于六朝永明体,成熟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何谓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称永明体。其特征是写诗(指五言诗)注重声律。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平上去人)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的要求,写诗要“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  相似文献   

20.
刘艳萍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47-49,54
晚唐诗人杜牧曾在文中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艳诗大加指责。但杜牧本人也和元、白一样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对于此种现象,前人评价不一。实际上,元、白这些艳诗有将诗歌这种"雅"的文学样式俗化的倾向,而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杜牧身上却具有贵公子的豪逸俊爽气质,其诗歌主张亦具有趋"雅"的特质。同时其艳诗在情感基调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具有"雅"的色彩,与元白的艳诗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