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牡丹亭》的音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由于忽视对该剧音律的探讨,导致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随意的破坏成例。“汤沈之争”暴露了明清戏曲家对戏曲音律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威县梨花大鼓的唱腔音乐,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梨花大鼓是以唱腔、曲牌、伴奏三部分组成,以唱腔为主体。唱腔属板腔结构的大约有二十余种,归纳为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四种版式,其音乐结构,一般规律先由慢板的“起腔”唱起,下接“双扒口”,然后再接慢板中的“溜腔”“卸板”,再转入二性板中的“平腔”及其他唱腔,最后部分是快板“布郎鼓”及其它唱腔,以锁板而结束。纯音乐(器乐部分)分为大鼓套和小鼓套,起着前奏和间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20,(3):79-81
作为新古典民歌代表作之一,《牡丹亭》带有显著的新古典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融合了传统戏曲唱腔、民族唱法和流行说唱等元素,广受大众欢迎。基于此,本文在把握新古典声乐作品内涵及风格特点基础上,结合《牡丹亭》创作背景对作品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新古典声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她们明知阅读有伤身体,却仍然如痴如醉地沉迷于阅读,可见《牡丹亭》的阅读对于明清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丹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00-103
《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根据《牡丹亭》改编的作品为数不少。本文以汤显祖原本《牡丹亭》和冯梦龙的改本《风流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人不同的创作思想、作品风格,从更定题目、角色、宾白、曲词等方面具体分析。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受到了“汤沈之争”的影响,也受到他自己的编剧理论的支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牡丹亭》原本不利于搬演。《风流梦》让《牡丹亭》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案头之书”变成了“当场之谱”,更适合舞台演出。  相似文献   

6.
辰河高腔主要的伴奏乐器为唢呐、笛子、备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课子、尺板等,其首要任务是为唱腔伴奏,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们是形成这一剧种和声腔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特制的辰河高腔唢呐发音柔和,音色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伴奏中起着特殊作用。近年来,辰河高腔伴奏乐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扬琴等乐器,尤其是乐队的出现,在配器手法上对西洋管弦乐队配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国有300多个剧种,有不少剧种是单一声腔剧种,云南壮剧唱腔音乐十分丰富,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其腔调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化"字,即外来声腔的民族化和本土腔调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8.
豫剧男声声腔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大致形成了大本腔、二本腔、夹板音和后来武秀之教授提出的三结合等几种演唱方法,通过对这几种唱法的演唱规律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和梳理,以期对豫剧男声声腔艺术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桐柏皮影戏是流行于豫南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对其表演程式与特点、音乐唱腔与伴奏、服务百姓以及依“俗”求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桐柏皮影戏的音乐特征主要为唱腔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唱腔音乐体制以板腔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告诉我们,民主自由这些社会思潮常常是伴随着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开始的,因此,爱情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反封建的政治问题。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可以看到中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常德花鼓戏音乐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德花鼓戏是湖南地方小戏剧种,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声腔风格,其音乐旋律、曲调、唱腔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杜丽娘是《牡丹亭》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一择偶自由一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伤心岂独是小青。”这是婚姻不幸的冯小青引杜丽娘为情痴同道,在弥留之际写下的生命绝唱。①伤心岂独是小青。十七岁的娄江女子俞二娘,因《牡丹亭》而伤感身世,愤惋而终②;杭州女伶商小玲因演唱《牡丹亭·寻梦》,...  相似文献   

14.
南戏声腔主要流派“海盐腔”的伴奏,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戏曲史研究者中,如叶德均先生认为“海盐”的伴奏仅备“鼓”、“板”等打击乐器。叶氏在他撰著《戏曲小说丛考》(下略称“丛考”)中甚至说,初期南戏——温州杂剧的声腔是“干唱”的。另外一些学者也曾提出过“没有”、“有”或“可能有”管弦乐伴奏论说。各抒所见,未臻一是。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南宋“诸宫调”、“唱赚”的活动情况,来阐明这一问题,并申述初步看法,以供研究和爱好南戏的同志们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一 赣剧是多声腔综合剧种,分高腔、昆腔和弹腔三大声腔系统,青阳腔属于高腔系统,受弋腔、余姚腔的影响而产生,因而承袭了弋阳腔系的某些特有形式,并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手法——“滚调”。这是青阳腔对戏曲声腔史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汪文娟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1):142-145,150
吹腔是徽调的主要声腔之一。文章从历史渊源、地缘关系、形态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它形成的三个阶段,并以吹腔传统戏《贩马记》为例,分析其音乐特点以及与其他声腔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早期南戏的“温州腔”,由于材料的缺乏,研究者往往避而不谈,从而在客观上造成研究南戏声腔源流问题上的一些迷误和困难。所以,南戏“温州腔”是否存在?特点如何?以及与后来的“四大声腔”的关系等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分析山东花鼓的艺术特征须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唱腔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山东花鼓的伴奏不托管弦,演唱时由演员根据自己的演唱状态定调。山东花鼓的唱词特点为:文人化的书面语和方言俗语相结合,并大量使用衬词;唱词为齐言体,以七字句及十字句为主。唱腔音乐特征为:基本是清乐音阶;以徵调式最多;唱腔节奏丰富;存在特性腔韵及典型性腔句;总体而言,唱腔字多腔少,常用装饰音。伴奏只用鼓、梆子、锣、镲、手板等打击乐器,具有烘托气氛和掌握节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衬词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它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音乐中的衬词更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经过对云南壮剧音乐中的衬词进行梳理和类比,可将他们分为起腔性衬词、特殊性衬词、称谓性衬词、填充性衬词、呼应性衬词、感叹性衬词、渲染性衬词和收腔性衬词等八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被称之为"唯情派",《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情"是该剧的主题和灵魂,作者又赋予它丰富的"至情"意蕴,"至情"不仅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之情,还是歌颂自然人性的欲望之情,同时还是反对封建礼法束缚的抗理之情。正是由于丰富的"至情"之美,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