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大学》的教育理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该教育理想暗合周易学说。“明明德”与周易大有卦相通,“亲民”与比卦对应,“止于至善”与泰卦和既济卦之卦象与义理相汇通,而大有、比、泰和既济卦互相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大学》教育理想与易学暗合的现象,说明先秦儒家教育理想的构筑,是以易学为哲学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4.
说《乾》《坤》──读《易》随笔王振《周易》是纪录、反映周人的军国大事,其最大者莫过于兴周灭纣。对这一巨大历史事件作了最为全面最为集中反映的,我认为就是居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坤》二卦。对这一问题,前人及当今有的《易》学专家也已有触及,有对其中有的卦爻...  相似文献   

5.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6.
《心灵史》是一部描述伊斯兰哲合忍耶教派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小说,它的穷人宗教性质,使其从根本上强化了《古兰经》所阐释的伊斯兰文明的“生存意识”。这种“生存意识”在《心灵史》中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追随导师,崇拜拱北;二是为主抗争,血祭乐园;三是苦行拜功,勇担前定。无论是哪种表现,作者都试图在以崇高的精神信仰来对抗现实生存的物质欲望,进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纯洁神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79-79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著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  相似文献   

8.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9.
今人认为朱熹《诗集传》废《毛诗序》不用,直接从文学角度求之于《诗经》。而《诗集传》对诸诗的题解。有近三分之二沿袭《毛诗序》,故“废《毛诗序》不用”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反《毛诗序》的言论主要集中在“淫诗”和《诗经》尤其是“小雅”诸篇的写作时代两点上。“淫诗”说为朱熹承袭《论语》及《礼记·乐记》之说而来。但朱熹的推论犯了逻辑方面的错误,其“淫诗”说缺乏可靠的依据。《诗序》作者离开《诗经》写作时代下限不远、其所说时世较为可信。朱熹反《毛诗序》的主要目的,一是认为《毛诗序》为汉儒或村野妄人所作;二是认为《毛诗序》有害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其反《毛诗序》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解《诗》来为其理学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10.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12.
据《易经》原始经文新的文史哲三维诠释模式假设,各卦的经文均含有文史哲三类文字。在该模式下,通过征引多重证据,包括传世古代文献、现当代文献、考古成果及口传故事等,剖析了《姤》卦经文的原生态意义,侧重于其历史、文学和哲理文字的识别和辨读。《姤》卦之“姤”为“女”和“后”二字合文,“女后”寓指“女子强盛”。其六爻文字中,古史部分主要涉及周初“迁九鼎”和“杞国坠陨石”之史事;文学部分主要通过隐喻指涉女子生育事和强盛女子的婚姻事;哲理部分对古史和文学部分进行价值判定。  相似文献   

13.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第一声春雷,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12,(2):55-55
探赜索隐,钧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耍叠者,莫大乎蓍龟。 此句意在说明l、卦的作用和意义,联系上句来看,法象、日月都能存易经的法珲中找到对应,而对于人们更为关切的易经的人文川途,易卦更显现了强大的威力。探、索,探求、求索、探到;赜,前文谈到过,意思是深奥;隐,隐秘、隐微,这四个字的意思在《周易正义》中是这样讲的: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  相似文献   

15.
吴宗海 《吉安师专学报》2001,22(1):44-45,,84,
《全宋诗》虽为巨帙,然尚有不少疏失。究其原因,如有如下几条:一、未充分利用近人研究宋诗成果;二、迷信《诗渊》;三、未注意底本缺陷;四、方志资料查找够;五、注意引书体例不够;六、理解原书错误;七、沿袭前人错误,未加考订;八、错记名篇名句,对前人错误未加订正;九、未认真复核。  相似文献   

16.
阮元的《三家诗补遗》是清代较早的三家《诗》学著作,其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在王应麟《诗考》的基础上多有补充,二是提供了关于三家《诗》派别划分的诸多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多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但给后来的三家《诗》研究提供了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8.
《大宋宣和遗事》主要用中国传统的阴阳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北宋亡国的原因,它认为国家之兴亡实系于皇帝一心之邪正,而奸臣、小人、盗贼、女色、夷狄等阴类都是北宋亡国的具体原因。《大宋宣和遗事》还从风水、谶纬、气数等方面诠释国家的兴亡,虽然其中不乏封建迷信,但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回归中国文化原点以把握中国古人的理解,才能比较地道地解释中国古代的社会现象。《大宋宣和遗事》的叙事结构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用《周易》“乾”卦的“元、亨、利、贞”来结撰的,匠心独运,寓意深刻。根据《周易革卦》卦辞“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可知,《大宋宣和遗事》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通过《周易》的“乾”卦融为一体,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谈论教育问题、蕴涵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理念、揭示教育规律的《易经》第四卦-蒙卦在《易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广大高校教师对《易经》及其蒙卦应有一个初步的科学认识与正确了解.蒙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饱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的高校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静静的领河》的心理描写技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通过人物的眼睛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运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心理;三、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四、借助人物的歌声来表达人物的心理;五、通过人物对自然景观的感受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六、通过人物内心的激烈斗争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