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最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结束以来,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去年11月12日,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刚一结束,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就赞扬阿盟成员国与埃及恢复关系,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在两伊战争问题上,以色列开始改变支持伊朗的立场,有意接近伊拉克。这些变化已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2.
两伊战争从9月22日大规模升级以来,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目前还看不到尽头。双方都声称准备长期打下去。这次战争的直接交战者虽然只有两国,其中一方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但是它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牵动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少见的。围绕着两伊战争,阿拉伯国家之间纵横交错的矛盾,分合离聚的变化,呈现出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景。新的组合阿拉伯国家地广人众,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千差万别,二次大战后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东的历次  相似文献   

3.
法国外长谢松2月11—15日访问了中东约旦、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与三国领导人商谈“使这一地区感到不安的问题”,包括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与两伊战争问题。从日程的安排与商谈的内容来看,谢松此行的重点是伊拉克。由于约旦与叙利亚在两伊战争中采取了不同的立场,约旦支持伊拉克;叙利亚支  相似文献   

4.
在海湾:伊朗是条长腿两伊打仗的时候,我正在德黑兰工作,常常和朋友议论中东的形势。那时我们就认为,伊朗和伊拉克打仗,科威特和沙特等国站在伊拉克一边,一旦两伊停战,伊拉克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就会突出出来。我们并不是没根据地瞎猜。那时科威特就多次提出同伊拉克进行边界谈判,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伊拉克总以两伊正在打仗为由加以拒绝。那之前科伊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世间诸多烽火都是由领土之争点燃。中东地区几乎毗邻接壤的国家都有边界纠纷。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伊朗与阿拉伯国家、沙特与邻国是中东边界纠纷的三个核心。具体而言,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埃及的被占领土之争,两伊就阿拉伯河主权与一段陆地之争,伊拉克与科威特领土之争,伊朗与阿联酋就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之争,沙特与阿联酋就布赖米绿洲之争,沙特与也门就马里卜、焦夫、哈达拉毛等领土之争,沙特与卡塔尔就  相似文献   

6.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22,(14):72-73
<正>当以色列对伊朗的“影子战争”频频得手时,伊朗“代理人战争”对以色列的骚扰也持续蔓延,以色列的日子也不好过。近十年来,伊朗国内深受经济、社会问题困扰,但在国际上却遇上“阿拉伯之春”、美国中东战略收缩、海湾国家内讧等“有利”形势,“代理人战争”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有人说伊朗“命”好。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解除侧翼威胁,集中力量对付南线,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伊朗合作,打破封锁; 伊朗:趁机收回失地,结束战争状态,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兴建国家。8月15日,伊拉克突然向伊朗提出了一项一揽子解决两伊争端的和平建议,宣布从17日起伊拉克单方面从伊朗  相似文献   

8.
苏联最近在中东有一系列外交活动:建议召开有美苏参加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插手巴解几派的和解;与阿拉伯温和国家改善关系,对阿拉伯激进国家的支持则较前克制;在两伊战争和黎巴嫩内战上采取积极调解的行动;恢复与以色列的接触。  相似文献   

9.
两伊战争是笼罩在中东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久拖不决的战争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惨痛的历史教训。两伊战争中石油因素对伊朗和伊拉克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决策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支撑性影响,然而战争并未实现双方的战略目标,对两国的石油工业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了持续性的冲击,也使得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影响深远。因此,两伊战争也成为海湾国家之间对石油资源和国际石油市场利益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董漫远 《世界知识》2012,(17):25-27
不管是奥巴马蝉联总统还是共和党入主白宫,如果伊朗继续强力挑战美国的中东战略,且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已经被推翻,那么,对伊动武一事或许会提上日程。当前,伊朗外交安全环境险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策动轮番对伊制裁,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动武的调门升高,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加强对伊战略防范,美、欧、沙特、土耳其等国企图更迭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肢解伊叙战略同盟。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今年内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似可排除,但绝不意味美伊博弈的降温。中东-海湾地区仍将持续紧张。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东地区,日本一向以“中立”自居,左右逢源,从中渔利。但它也常常顾此失彼,陷入困境。 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奉行所谓“中立外交”。一方面,它为了确保石油供给采取了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为迎便合美国而发展同以色列的关系。在两伊战争爆发后,舆论纷纷评论日本打着“中立”的旗号,以“调停人”的身份对两伊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两面讨好。但是,自美国军事介入海湾、美国和伊朗关系急剧恶化以来,人们看到日本在美、伊之间左右为难,正如日本一位外务省人士所说,日本的中东外交陷入“顾此失彼”的局面。为摆脱困境,日本外相曾多次出访中东一些主要国家,同时邀请中东国家的首脑和外长访日,甚至同巴解组织保持对话。日本声音“要在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21,(3):12-13
进入21世纪,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和2015年的伊朗核协议,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不断重塑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大国、中东的地区大国以及非国家武装行为体,形成不同层次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3.
<正>此次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宣布恢复外交关系,中国的积极斡旋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这与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拉帮结派、激化冲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中美两国的中东外交政策截然不同,折射出两国外交理念的深层次差别。美国,中东和平搅局者沙伊矛盾由来已久,却并非完全无解,可以说,正是美国造成了沙伊关系恶化乃至中东局势混乱。中东地区宗教势力错综复杂,伊朗、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矛盾交错,美国正是利用这一点,实行“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以确保自身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自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以来,萨达姆成了“震惊世界的人”。我长期从事中东地区工作,对这位震惊世界的人物自然格外关注,尤其自1990年以来,这份关注更深了一层。此话要从会见萨达姆说起。1990年5月上旬,我随万里委员长访问伊拉克和伊朗。这是两伊战争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对两伊的一次重要访问。5月10日上午,伊拉克方面安排万里委员长会见萨达姆·侯赛因总统,作为译员我参加了这场活动。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见中,萨达姆谈了他对国际形势和对中东、海湾形势的看法,尤其谈到石油问题的重要性及阿以冲突的严峻性。万里委…  相似文献   

15.
两伊战争已打了一年零九个月。从今年3月以来,战场上的攻守进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5月24日伊朗攻克霍拉姆沙赫尔后,基本上收复了全部失地,只剩下席林堡附近一条狭长地带还在伊拉克手中。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是:两伊战争能不能停下来?伊朗会不会把战争推到伊拉克境内去,从而使冲突扩大化,甚至国际化?交战以来,伊拉克经历了进攻、相持、退却,伊朗则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几个阶段的变化。目前,  相似文献   

16.
在中东颇有实力的伊拉克对西方和以色列来说若芒在背,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由此而起。最近两个月,西方和以色列掀起了一股攻击伊拉克"研制核武器"的恶浪,及至以色列扬言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事态在西方的渲染和推动下持续发展,给中东地区和阿以关系增添了新的紧张气氛。阿拉伯世界对  相似文献   

17.
中东:WMD喧嚣的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年伊始,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西方外交官爆出猛料:已经发现埃及曾经秘密进行小规模核试验,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生产制造原子弹的原料。虽然这一消息没有得到权威认可,但是经西方媒体大肆炒作后仍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埃及核武器事件是近几年来中东持续升温的伊朗和以色列核问题后又一焦点。人们担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会在中东进一步扩散。由于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宗教、民族和地缘政治矛盾,WMD在中东的扩散极为严重,诸如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朗、伊拉克以及利比亚等国历史上都曾经寻求或拥有过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导弹),国际社会和部分中东国家倡导了几十年的中东无核区和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计划迟迟得不到响应和落实。2002年3月在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所列的七个潜在核打击目标名单里,有四个(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位于该区域。造成中东严重的WMD扩散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冷战时期美苏等强国为了在中东争霸和角力而主动扩散或纵容扩散WMD;中东地区没有一个良好的安全框架,国际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各国竞相发展WMD,是想依靠其强大的威慑力慑止敌对国家的进攻,确保国家的安全;有些国家发展WMD旨在提升在本地区的地位和威望并实现称霸地区野心;生化武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和2015年的伊朗核协议,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不断重塑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大国、中东的地区大国以及非国家武装行为体,形成不同层次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网络。在持续变化的世界中,中东的治理、发展和安全问题,也在时刻考验着世界大国的能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样板性战争”伊拉克危机与中东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美国方面考虑,伊拉克战争首先是一种“样板性战争”,无论对它在阿拉伯地区暂时的盟友(如沙特、科威特、埃及、约旦等)———作为一种示范,还是对它在穆斯林世界的对手(如利比亚、叙利亚、伊朗、苏丹等)———作为一种警告;这场战争同时是对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中犹太人强大势力的回报,是对以色列国家安全的背书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出发,此次危机可能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它们不寒而栗,这些国家对此既无奈、又愤懑。美国在毁灭一个阿拉伯政权的同时,却默许以色列的坦克和…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30年的中东变局中,伊朗抓住了一系列重大事变带来的机遇期,得以强势地跨在核门槛上同全世界讨价还价。如果今后伊朗谨慎守成,认真执行伊核协议,充分利用解除制裁带来的宽松经济环境集中精力搞建设,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非对抗性积极作用,伊朗就会越来越强大而富足。由此,"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其实已经露出端倪:强势的伊朗面对着内外交困、山河破碎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对逊尼派极端分子的吸引力使之由中东难题变成了世界难题,这个恶魔会永无休止地折磨阿拉伯国家,但不会侵蚀什叶派的伊朗。在伊核协议得以执行、美伊关系得以改善甚至正常化的前提下,以色列的外交空间也会拓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