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 ,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 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 ,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 ;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4.
断弯褶皱和断层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弯褶皱和断层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有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隐;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相似文献   

5.
阜新盆地构造特征与圈闭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新盆地是辽西地区的一个晚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经研究表明,盆地剖面形态为典型的地堑式,平面上为北北东走向,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成盆期内发生了剪切走滑、挤压逆冲和拉张裂陷等复杂的构造变形;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与边界断裂斜交的雁行状背斜和洼陷以及多组断裂构造。主要的控油构造样式有入字型、雁行状、铲形正断层滑脱断阶、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等。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分布于生油洼陷周围,非常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安达曼海陆续发现一系列油气田和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因此安达曼海成为东南亚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丹老盆地属于安达曼海的一个次级盆地,其构造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整体研究程度较低。为指导丹老盆地油气勘探,本文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出发,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并与北苏门答腊盆地进行比较,建立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认为:(1)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前裂谷期、断陷期、裂陷期和弧后走滑拉分期4个时期;(2)丹老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也拉组海相页岩,拉廊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盆地可能的成藏模式为(1)下生-上储-背斜式;(2)下生-上储-断块式;(3)下生-上储-生物礁滩体;(3)盆地南部的中深层层系以及碳酸盐岩建隆是丹老盆地未来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7.
阜新盆地构造特征与圈闭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阜新盆地是辽西地区的一个晚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经研究表明,盆地剖面形态为典型的地堑式,平面上为北北东走向,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成盆期内发生了剪切走滑、挤压逆冲和拉张裂陷等复杂的构造变形;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与边界断裂斜交的雁行状背斜和洼陷以及多组断裂构造。主要的控油构造样式有入字型、雁行状、铲形正断层-滑脱断阶、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等。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  相似文献   

8.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体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陷;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相似文献   

9.
濮城构造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自身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仍缺乏精细研究,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和钻孔数据解析了濮城构造的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该构造的油气前景。研究表明,濮城构造存在北北东向、北东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向三组断层,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和盐构造三类构造样式,具有南北分段的总体特征。濮城构造的形成演化可划为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两大阶段,前者又可细分为初陷、深陷、萎缩和消亡4个时期。北北东向断层形成于初陷期-深陷期,北东东-近东西向断层、近南北向断层和濮城背斜形成于萎缩期,其中濮城背斜是伸展背景下因盐层的存在导致其上下层系变形不协调而形成的强制褶皱。区内与成藏期油源断裂相沟通的断块型圈闭、背斜型圈闭和裂缝型圈闭都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其中濮城背斜转折端及附近原本较致密岩层可能形成裂缝发育区,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0.
库车拗陷的勘探实践表明,盐层与油气密切相关。通过对2条地震测线的分析发现,盐层、盐上地层、盐下地层变形看似孤立,实际相互影响。盐层构造变形一般发育在古隆起上部,盐上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盐枕构造的翼部,无盐地区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膏盐层可以延缓盐下地层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可以改善盐下储层的储集性能;膏盐层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油气储集层;膏盐层具有形成超压封闭和物性封闭的双重封闭机制,对盐下油气藏的保存极为有利;膏盐层的塑性流动特性,使得盐下构造圈闭在强烈的构造挤压中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可知, 雅克拉断凸中的晚第三纪张扭性断裂系统具有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基本特征, 主要发育4种断裂构造样式: 阶梯状断裂构造、掀斜断块构造、堑垒式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断裂系统有关的圈闭构造样式主要有4种: 断鼻与断背斜、掀斜断块、逆牵引背斜和地垒。张扭断裂系统主要活动期为晚第三纪吉迪克期和康村期, 其形成的圈闭与生烃期有较好的匹配关系。雅克拉断凸张扭性断裂系统在白垩系和第三系油气聚集过程中, 断裂的垂向运移通道作用表现得极为明显, 但是断层的侧向封堵对油气的聚集成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塘盆地目前已经发现有190多处油气显示,这些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侏罗系和三叠系中,且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式的生储盖组合,在盆地东部侏罗系中又新发现多处石膏盐丘沥青为主的油气显示。研究区内侏罗系生油岩生油条件研究表明,多套生油层能提供较充足的油气源;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的成藏保存条件,分析认为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和三叠系复向斜带中受断裂影响小的低背斜带有望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3.
宾都尼盆地是印尼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15%,平均渗透率18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5.
探讨川西梓潼凹陷中下侏罗统气藏的成藏条件,为区域气藏预测提供依据。对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下侏罗统暗色泥质岩生烃能力较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五段泥页岩层是该区侏罗系气藏的气源;侏罗系储层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须五地层在绵阳-江油-剑阁地区存在一条NE-SW向的尖灭线,易形成上超尖灭岩性气藏、不整合面相关气藏。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气藏成藏主要控制因素为:储渗条件较好的储层和规模较大、形成较早的古隆起背景上的圈闭。勘探证实该区中下侏罗统具有潜在的前景,其中低幅凹中隆起区为中下侏罗统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济阳断陷湖盆输导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济阳坳陷为例,在陆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要素及其输导空间型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网毯式"、"T型"、"阶梯型"和"裂隙型"四种输导体系典型样式.其中网毯式输导体系又可分为侧向斜坡模式和垂向断裂带模式,阶梯型输导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断裂-砂体模式和断裂-不整合模式.陆相断陷盆地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系样式,它们共同组成了断陷盆地复式输导体系网络,控制了油气分层、油藏分类及分布特征.在高度概括陆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样式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网毯式和T型两种模式的成功勘探实践为例,说明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样式不仅是不同地质要素的空间组合,还深刻表现了对成藏的控制作用,更深入反映了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的运聚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必将在勘探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 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断层传播褶皱是前陆盆地中发育的一种重要构造样武,往往出现在冲断构造带的前缘隐伏前锋带.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与滑脱褶皱共同构成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是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通过对莲花山地区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结合野外剖面调查、钻井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川西盆地南段莲花山构造为-发育在古隆起背景上的、具反转性质的断层传播褶皱.此褶皱走向为北东向,剖面上表现为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不对称箱状背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