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道气双注采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油区断块开发效果对开发方式进行了优化 ,确定烟道气驱为最佳开采方式 .即将烟气与高压含油污水混合 ,同时从油管注入油层 ,并建成一套注入系统装置 .试验表明 :处理注入烟气这套装置用于不干扰锅炉正常燃烧条件下烟气采集 ;将温度降低 1 40~ 1 6 0℃以满足压缩机入口条件 ;利用旋流子进行离心和纤维过滤 ,将 95 %~ 98%的烟尘滤除 ;脱水之后使其露点降到 - 2 0℃以达到深度除水 ;两级压缩以达到油层要求的注气压力 1 5 MPa;加入泡沫剂或缓蚀剂等 ,以满足油层所需药量及药压 .现场生产初步验证 ,注烟气的效果介于注 CO2 气和注 N2 气之间 .在单纯蒸汽吞吐已不能产油时 ,经烟道气双注后 ,原油日产量达到 2 6 t,取得明显效果 .  相似文献   

2.
针对注烟道气驱油技术应用中烟道气对油井管柱的腐蚀问题,利用烟道气腐蚀测试装置模拟高温高压条件进行N80钢腐蚀实验,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烟道气腐蚀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高温高压烟道气腐蚀环境下,温度低于60℃时,随着温度升高腐蚀速率变大,60℃时达到最大值;压力增大,腐蚀速率增大;流速和O2体积分数增加,腐蚀速率增加;随着SO2含量的增加,腐蚀速率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各因素对腐蚀速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温度、O2体积分数、压力、SO2体积分数、Na Cl质量分数、流速和Na HCO3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3.
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江苏油田欧北区块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现状,建立了顶部注氮气重力驱数值模型。从生产井和注入井的控制条件及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影响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开发效果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计算对比,并对该区块提高采收率的潜力进行评价,提出了适合同类气顶油藏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达到降水增油的效果;提高采液速度并不能改善顶部注氮气重力驱的开发效果;注气速度对开发效果以及气顶边缘推进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存在最佳和临界注气速度。研究区块的最佳注气速度为12500~17500m^3/d,临界注气速度为30000m^3/d。  相似文献   

4.
在自行设计的小型乙苯脱氢装置上,对过程的适宜操作条件及苯乙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80-600℃;液空速0.8h^-1及H2O/乙苯为1.5(质量比)的条件下,乙苯单程转化率为47%-61%,选择性达到92%-93%,这一结果与工业装置的实际生产数据相当吻合,因此,可利用该小型装置对工业生产的操作条件进行模拟,苯乙烯含量的色谱分析与折光指数分析对比显示,两者相当接近,故可采用  相似文献   

5.
吉林新立油田CO_2非混相驱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专门建成的高压线性物理模拟装置,以吉林新立油田为原型进行了一系列CO2非混相驱模拟实验。实验内容包括CO2注入率、CO2段塞大小、交替注方式、气水比、水气同注及注CO2时机等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CO2非混相驱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是CO2段塞大小和油层压力。注入率对驱替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交替注入和气水比的影响是次要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对新立油田而言,在较低的含油饱和度下,CO2非混相驱仍能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分层配注CO_2是解决注气提高采收率过程中不同地层间的层间矛盾,实现不同渗透性的地层都能够有效地注入CO_2,维持地层压力,提高气驱动用储量和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基于分层配注CO_2的思想,考虑井筒温度和CO_2相态的变化建立了井筒温度压力耦合数学模型,根据注气时段,建立了地层吸气模型,并耦合气嘴嘴损建立了考虑多个注气层的注入井数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数值求解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要提高较差注气能力油层的配注量,井口注气压力需要达到一个临界值,合理地选择井口注气压力和气嘴直径是实现分层配注的关键。该研究成果为分层配注CO_2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注聚井的注入压力,提高聚驱开发效果,喇嘛甸油田曾采用过注入解堵剂、热化学等多种解堵方法,但解堵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注入压力降低幅度小、解堵有效期短。为此,对21口注聚井实施了压裂改造,但21口压裂井的平均有效期只有15天,最长一口井的有效期也仅有31d,压裂所能改造的油层面积和力度是其它物理、化学解堵措施无法相比的,压裂没有使注聚井降低注入压力,其它油层处理措施也很难达到“解堵降压’的目的一所以,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降低注聚井的注入压力,必须针对注聚井特点,改进注聚井的压裂解堵工艺。  相似文献   

8.
针对油田油层本身的地质因素,如孔隙喉道小、地层温度高、黏土含量少以及注入水水质条件的限制,逐渐形成了注水井注水压力高,注水量小等弊病,分析了注入水的水质及在油层部位形成CaCO3与堵塞物的情况。在50-3井中采取高能气体压裂与PCT复合处理措施,总结了各种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高能气体在注水层部位形成多条径向裂孔等能更好地沟通水井与地层的联系,如:PCT处理液把油层的黏土缩膨、扩大空隙度和渗透率,在生产中均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油气藏流体—CO2体系粘度的实验测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RUSKA落球式高压粘度测试装置,测定了某油藏原油在油藏温度下粘度随压力的变化,着重研究了CO2注入量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注CO2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明显,当注入的CO2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0.33时,粘度为原始油样的60.9%,但CO2注入量继续增加油样粘度下降的幅度变缓,当CO2注入量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2.00时,油样粘度为原始油样的40.9%,用PR粘度模型对含CO2明确组合分体系和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的粘度进行了预测计算,对CO2-n-C10H22二元体系,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7.2%,对注CO2油气藏体系,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12.59%,结果表明,PR粘度模型可用于预测注CO2油藏体系的粘度,计算精度显优于石油工程中常用的其他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稠油油藏注聚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渤海典型稠油油藏的非均质特征,建立内置微电极二维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通过含油饱和度测量技术进行了稠油油藏注聚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考察了油藏纵向非均质性、注入速度、注入黏度对聚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纵向非均质稠油油藏,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加,注聚效果变差,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中、低渗透层。提高注入速度等同提高了注采压差。当压力梯度大于中、低渗透层启动压力梯度以后,才能动用中、低渗透层油。为了增加中、低渗透油层的动用程度,可以考虑适当缩小井距或者通过封堵高渗层,提高中、低渗层注采压差。对于非均质严重的稠油油藏,考虑到油层的实际条件,单纯靠增加体系黏度不能满足流度控制需要,必须通过调、堵等措施才能达到流度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暴气生物滴滤器净化油烟废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生物法净化油烟废气的可行性,自行设计了暴气生物滴滤器实验装置,用油烟气冷凝液为碳源驯化而得的微生物菌种挂膜,进行了净化油烟废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氧化化沟污泥接种并行经油烟气冷凝驯化培养的假单胞菌群对油脂有良好的降解性,用该菌液挂膜的曝气生物滴滤器试验装置对油烟废气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当入口气体温度在50-70℃之间,入口气体含油质量浓度小于33mg/L时,净化效率可持续在80%以上,液泛操作气体流量为0.4m^3/h左右,循环液体量应根据烟气温度来控制。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合成油层水;在歧口18-1油田油层岩心上,进行了岩心速敏性流动试验.用人工合成油田海域内的海水和钻井过程中钻遇的馆陶组水层水为注入水水源,并在国内首次参照英国岩心水敏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岩心水敏性流动试验评价,同时分析研究了流出物颗粒含量和尺寸大小.观察分析了海水、水层水分别以不同比例与油层水混合时的结垢程度.本文研究为正确选择注入水速度和注入水水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中试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烟气脱硫机理研究。本文机理适用于脱硫剂浆液雾化、大量脱硫灰循环情况下的烟气脱硫。中试试验中,以Ca(OH)2、Cao、Caco3为脱硫剂,在Ca/S=1.0-2.5,AAST=2-20℃的条件下测试了其脱硫性能及干燥性能。试验表明,Ca(oH)2、Cao、Caco3的脱硫性能依次降低,其脱硫效率分别相差约5%、35%。三种脱硫剂的脱硫效率随Ca/S的增加以及AAST的减小而增加。浆液滴的干燥时间为1.0-2.0秒。二氧化硫的脱除主要是在液滴干燥之前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新疆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筛选(英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新疆低渗透油藏,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筛选不同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案,包括CO2、空气、N2和烟道气,评价其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采用改进的Corey模型计算各种气体在不同混相条件下的开发效果,重点分析温室气体CO2的埋存及提高采收率机制。在无廉价气源条件下,可以选取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直接注入电厂排放的烟道气也是一种不错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并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烟道气运输成本过高。通过可行性分析认为,不同注气开发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经济上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煤造气制备碳化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煤造气为还原剂制备碳化铁过程中温度对还原度、金属化率、碳化铁率的影响,实验条件为压力0.3MPa、反应时间180min、还原气体中CO/CO2分别为3和1.5,反应温度在550-700℃之间变化。通过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产物的还原度、金属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碳化铁率在600℃时最小;在气体成分达到一定还原势(CO/CO2=3)的条件下,700℃时碳化铁率最高;而在CO/CO2=1.5时,高温下不利于碳化铁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江苏油田欧北区块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现状,建立了顶部注氮气重力驱数值模型.从生产井和注入井的控制条件及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影响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开发效果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计算对比,并对该区块提高采收率的潜力进行评价,提出了适合同类气顶油藏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达到降水增油的效果;提高采液速度并不能改善顶部注氮气重力驱的开发效果;注气速度对开发效果以及气顶边缘推进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存在最佳和临界注气速度.研究区块的最佳注气速度为12500~17500 m3/d,临界注气速度为30000 m3/d.  相似文献   

17.
中原油田部分区块属于高压低渗透油藏,油层温度高、矿化度高、注入压力过高、注水开发困难。为改善CO_2气驱开发效果,达到混相驱替,选取混相压力调节剂降低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不同浓度调节剂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效果,优选出混相压力调节剂浓度为0.3%(质量浓度),最佳调节剂注入段塞为0.1孔隙体积,最佳注入方式为(当总注入量)大段塞注入。结果表明,混相压力调节剂能明显改善气驱开发效果,为提高类似油藏气驱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述以气相三氧化硫作为磺化剂与液相甲苯进行气液反应制备对甲苯磺酸的实验研究过程。通过降膜式反应器与鼓泡式反应器的实验对比,得出降膜式反应器优于鼓泡式反应器,产品色泽好,反应速度快。用正交法进行优化工艺条件实验得出,温度为17-20℃,选取有机酸为定位剂,用量为1%,SO3气体浓度6%-9%,反应得到对甲苯磺酸纯度高。重复实验,对甲苯磺酸纯度平均达到93.44%,置信区间为92.46%-94.42%,置信度为95%。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脉冲流光电晕放电烟气脱硝效率,实验研究了丙烯和氨气注入对烟气脱硝效率和NO/NOx转化的影响.在能耗为7.5 kJ/m3,丙烯和氨气分别按照与一氧化氮物质的量比为1注入的条件下:单独注入丙烯时,NO和NOx脱除率分别达到82%和22%,NO主要氧化生成NO2脱除;单独注入氨气, NO和NOx脱除率分别达到45%和37%,NO2的生成量较低;氨气和丙烯同时注入时,NO和NOx脱除率分别达到60%~76%和50%~60%,一氧化氮和氮氧化物的脱除率都得到提高,二氧化氮的生成得到抑制.因此为有效脱除NOx,烟气中同时注入丙烯以及易与NO2反应的添加剂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快,衰竭开发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衰竭开发后期回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基于新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多级压裂双水平井机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上述方法在致密油藏中的生产特征及敏感性。结果表明,溶解气回注可以有效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缓解水平井产量递减的速度。采出程度随注入量、注入速度及吞吐轮次逐渐增加;气体分子的扩散作用可增加基质的受效范围,扩大气体的作用半径;弱非均质性储层(变异系数0.2)采用溶解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吞吐轮次对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注入时间、注入速度、扩散系数、焖井时间。另外,建立的代理模型可准确预测和优化致密油藏注溶解气提高采收率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