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地数量变化与人口及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省1996年~2006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由1996年的4 556.29×10^3hm^2减少到了2006年的4 054.0×10^3hm^2;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数量的减少都有明显影响,但人口增长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更大;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仍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但经济发展的态势趋向资金密集型和节地型,耕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于耕地利用的粮食安全为视角,对近年来重庆市粮食安全度及其与耕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应用"基于耕地利用的区域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中的粮食安全度公式,对重庆市1997—2005年的粮食安全进行粮食安全度的计算与修正,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耕地利用变化(数量、质量及其利用情况)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耕地利用的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变化具有趋同性,即当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单产下降时,粮食安全度的等级也随之改变.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状况是影响重庆市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入手,为重庆市的耕地保护提出了促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节约集约用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科学规划生态退耕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宝鸡市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宝鸡市2000~2012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333 840公顷,缩减到2012年的299 600公顷,减少了34 240公顷,减少幅度为10. 26%,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受到该市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该认清耕地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基于1997-2005年的耕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对区域未来的耕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增长、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区的耕地数量将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耕地资源不足、人口增长速度快、粮食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利用贵州省近5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对耕地和粮食数量变化的相关关系作了初步研究.贵州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减少-平稳减少=缓慢增加5个过程,驱动因子可归结为经济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及人口压力4个方面;用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率进行的耕地和粮食的相关分析显示:1969年以前两的变化呈同向波动,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增加;1969年以后基本呈反向变化,在大部分年份,耕地减少的同时粮食实现增产,单产的提高是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区域耕地面积数量是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武隆县退耕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变化,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设计退耕与未退耕2种情景,对比分析武隆县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县域耕地压力指数主要受人均粮食需求量影响,耕地面积减少对耕地压力影响不大,调控县域耕地压力状态应基于人口、耕地和粮食系统耦合关系.对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设计规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利用信阳市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了引起信阳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因素和农业收入因素.通过与发达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比较,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引起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既有相同的因素,又有不同的因素.结合信阳市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实现信阳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黄石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粗放开采,致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从系统论思想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建立起黄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重,利用1996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对该市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黄石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2004年较1996年稍有改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据重庆统计年鉴^[1]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3540059hm^2升至2.9084383hm^2,增长率为23.55%。与同期不断减少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重庆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1.85755hm^2上升至2.44216hm^2,增长了32.92%,并分析了重庆各类土地生态足迹、生物供给力和生态盈亏变化的原因,针对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重庆生态赤字加剧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成安区1949—2005年的统计数据和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咸安区56年间耕地资源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6年间成安区耕地面积在不同的年份虽然有增有减,但是以减为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耕地面积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咸安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强度不同。4.国家政策在增加和保护成安区耕地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成安区1949—2005年的统计数据和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咸安区56年间耕地资源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6年间成安区耕地面积在不同的年份虽然有增有减,但是以减为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耕地面积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咸安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强度不同。4.国家政策在增加和保护成安区耕地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结合2005年、2009年、2015年遥感影像图与变更调查成果,利用主成分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快速减少后趋于平稳的总体趋势;耕地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变化强度来看,西南部区域为高度变化区,北部区域为中度变化区,中部及东部区域为低度变化区;从耕地相对变化量来看,虎溪街道耕地变化速率最快,最慢的为覃家岗街道;2005—2015年,沙坪坝区耕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明显,偏移距离达1 302.48m;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主要因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社会经济是影响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能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规划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陕西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耕地质量不高、土地肥力低下,耕地面积减少等是制约本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本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人均耕地警戒线与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省粮食供需态势和耕地资源动态的理性分析表明,近些年陕西省人均粮食增长滞缓与人均耕地剧减的逆向变化趋势突出,其主要原因为近50年来耕地资源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且近10年此种趋势有所加剧;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且人口增加之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将延续下去;分析估算出陕西省2010年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87hm^2,21世纪中叶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7hm^2;并提出实施耕地安全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1986-2007年中国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1986-2007年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1999年以后减速加快.以1996年为界线,中国耕地面积从1980-1990年东部部分省份锐减、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增加的格局转变为1996-2007年的西部锐减、中部次之,东部减速缓慢的格局.1986-1996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1996-2007年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产值、全国总户数,1986-2007年主要是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及耕地总量平衡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数据,对库区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库尾区最为丰富,库中区次之,库首区最为贫乏;2)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1995-2003年减少最为剧烈;3)1998年以前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8年之后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通过调控耕地资源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徐玉霞 《河南科学》2012,30(4):514-516
在分析陕西省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虽然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降低,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呈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潘丽  高宏兵  迟殿鹏 《科技信息》2011,(31):I0024-I0025,I0013
本文以辽宁省某市1996年到2005年的耕地面积数据为时间序列,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预测模型,宏观的探讨耕地面积的变化。研究表明:GM(1,1)模型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预测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耕地面积预测数据。  相似文献   

20.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技术,分析了济南市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这十年内耕地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面积减少4.26%,前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后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他类型用地转化为耕地的量很少;②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耕地转入转出明显减少;③耕地变化区域之间差异大,天桥区减少幅度最大,济阳和商河县面积略有增加;④本区的耕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