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方永侠  申双和 《科技咨询导报》2010,(16):140-141,198
本文选用了北京2006年6个台站的自动站和人工站气温平行资料,对两个观测系统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进行对比差值和原因分析,并建立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气温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台站系统性偏差较明显,朝阳、观象台和海淀人工观测气温系统性偏低,丰台、石景山和延庆则系统性偏高;但两系统间气温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偏差稳定。研究认为,自动站型号及温度传感器的不同和天气变化对气温偏差影响较大。人工与自动观测气温之间的回归分析表明,可用自动站气温值对人工站气温值进行订正和推算。  相似文献   

2.
 利用龙口市国家基准气候站2008年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气温平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气温差异特征,探讨了差异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自动站观测气温基本高于人工观测气温;夏半年的差异较大,冬季差异最小;白天的差异较大,夜间的差异较小.②测温元器件的器差(系统偏差)与观测时间的不一致性是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③气温较低时对比差异较小,气温较高时差异较大;当日平均气温在0~10℃时对比差异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大气温对比差值呈显著的减小趋势;云量及降水量与气温对比差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自动气象站已成为今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主流,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观测差异,这种差异对历史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对比分析两个观测系统之间的差异及两个序列间订正方程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结果表明,合作气象站两种观测数据序列中,自动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系统性偏低于人工观测值,平均气温则反之。在分析两个数据序列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季的气温订正方程。订正后两个序列的差值明显减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运用自动与人工观测差异评估方法,对安宁站2006年至2007年自动与人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并进一步探索其差值存在的原因.人工观测转为自动观测后,数据保持了完整性和连续性,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值主要是由于仪器观测原理差异、观测时空差异、采样方式差异与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差值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分析,发现自动观测数据优于人工观测数据,更能反映大气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5.
自动观测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的比较是对自动观测记录准确性判断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当自动观测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相差较大时如何判断自动观测记录是否准确?我们从自动观测记录与人工定时观测记录的比较找出粗差数据,分析产生的原因,为地面测报人员判断自动观测记录是否准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地面气象观测中,自动与人工两种观测技术体制所获取的气象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最高温度观测值与人工站地面最高温度表的观测值之间的差异相对更大,正确的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观测数据的使用及仪器性能的判定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了两者产生差异的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20年赤峰市巴林左旗站、赤峰站、林西站共3个站点的气象资料,使用气候倾向率、累计距平法和信噪比法等方法对赤峰市近60a年季平均地温(0cm高度)、平均气温(200cm高度)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气候因子的突变年份进行了判定,并对地温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20年赤峰市地温和气温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三站点地温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39℃/10a,气温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29℃/10a,冬季地温对气温升高响应最为强烈。1961-2020年来赤峰市地表温度和气温均经历由“冷”—“暖”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在1986-1996年间,地温突变相对滞后于气温突变。1961-2020年赤峰市3个气象站采集的年累计降水量均存在二次突变的现象,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降水突变与地温突变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当降水量发生突变呈减小趋势后,0cm地温则有升高趋势,这种现象在夏季(雨季)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以宝坻区气象局观测站及区域自动站和周边区县站多年自动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为基础,研究其相关性,分析宝坻区最高、最低气温特性,并结合宝坻区气象局观测站5年内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天空状况、风),计算各气象要素对该区域气温变化的平均贡献值,并基于850,hpa 20时欧洲温度预报、欧洲细网格2,m气温预报、WRF气温预报等常用的预报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综合探讨了宝坻区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越 《科技信息》2011,(25):I0101-I0101
介绍了虹吸雨量计和自动雨量传感器原理和使用的主要内容,不少观测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虹吸雨量计和自动雨量传感器有误差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吴桥县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雨量观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以期为地面测报工作提供参考。要分析误差偏大的原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刘治 《科技信息》2013,(3):496-497
本文选取巧家站2009年至2011年08时至20时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的最高温度,探讨最高温度的对比差数据变化的规律,从仪器的原理和物理性进行对比分析,自动站生成的最高温度略接近真值。  相似文献   

11.
成鹏 《科技资讯》2009,(31):210-211
根据乌鲁木齐市大西沟气象站人工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第一阶段对比观测的数据中,分别选取1月、4月、7月、10月份08时、14时、20时的气温,本站气压、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以及日最低最高气温和气压,并求算出同一要素人工数据和自动站数据的差值,组成新的数据样本后进行假设检验分析,其检验结果为:对参与检验的64组数据样本中,只有14组数据样本通过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显著率达21.9%。其中,气温有20组数据样本参与检验,有3组数据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15%;气压有20组数据样本参与检验,有9组数据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达45%;相对温度有12组数据样本参与检验,仅有I组数据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平达8.3%;水汽压有12组数据样本参与检验,仅有1组数据样本达到显著水平,显著率仅达8.3%。其结果表明: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采集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卧龙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设点进行冷箭竹生态生物学研究.定时观测外界因子(光量值、气温和各层次地温)对冷箭竹叶、茎、根、鞭和笋等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1)气温对叶温关系密切,影响显著.根据气温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叶温;(2)茎温与气温和0 cm,20 cm,40 cm 土层的地温密切相关,影响显著.根据气温和地温可以利用回归方程推算茎温.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4—2006年北京地区0.8、1.6、3.2m深度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得到其年平均地温并与相应的气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规律。通过气候倾向率对比分析,初步给出了该地区50年来平均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发现该地区的浅层地温和气温均有所增加,近年来增加幅度增大。小波分析发现,该地区浅层地温和气温同时存在约10年和15年多重周期变化特征,且均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发生温度突变。利用世界气象组织判断气候异常的标准得到浅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度异常年份。这些结果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气温联合浅层地温)分析北京地区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9年~2011年湖北省武英高速公路凤凰观交通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武英高速凤凰观路段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状况下路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和气温一样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两者在开始升温、降温、最高、最低值出现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天空状况下,路面温度和气温的最高值出现时间不同,两者的差值也有很大差异.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气温、日照、日较差、云量、相对湿度等预报因子,建立了武英高速凤凰观路段最低和最高路面温度统计预报模型.经检验,模型冬季最低路面温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值为1.1℃,具有很好实际应用价值,夏季最高路面温度预报误差值达3.1℃,实际应用中需要适当修订.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心与市郊的气象因子差异会对气象历史资料产生影响,观测对比分析两地的气象因子可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气象资料做出评价.2007年1—7月,选取位于肥城市市中心的原大气观测场与位于市郊的新大气观测场作为对比,在两地分设同型号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对期间两站址包括气温等气象要素因子同步进行了对比观测实验.分析发现,市中心与市郊两地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两地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两地气温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市中心观测站气温统计偏高.通过对样本资料作假设统计检验,发现两地气温数据资料已经不适合合并计算,要得到期间较准确的代表当地气温记录,最好在使用前做出必要订正,以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甯春蓉 《甘肃科技》2011,27(8):66-67,58
通过对德阳站迁站前两年新观测场与旧观测场的气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新观测场比旧观测场低,但各月偏低的程度不同;最高气温总体来说,新观测场比旧观测场低,但有个别月份差值趋势不一致。通过假设检验分析,两站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整体差异不显著,采用新观测场地的气温资料能反映旧观测场地的气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用德州观测站1971-2009年气温、0~20 cm地温,分析月、季、年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分析德州农气基本站1980~2009年冬小麦发育期变化,计算0~20 cm地温与小麦发育期的相关系数及典型年份地温对小麦发育期影响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增温0.47℃/a,地面温度增温0.45℃/a,气、地温差值以0.16℃/10a的速度减小.冬季地温对小麦返青—拔节期影响显著,r为-0.48~-0.60,信度达0.01.春季地温对播种—出苗期、抽穗—开花期影响显著,r分别为0.51~0.63,-0.64~-0.85,分别通过0.005和0.001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18.
龚伟 《海峡科学》2023,(11):1-4
利用1980—2020年三明辖区11个县(市)区气象站的地温(0~20 cm)和气温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气温和地温年代际及季节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回归法开展各层地温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累积距平和信噪比分析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速率高于地温,地温、气温的升温速率不对称;在年代际变化上,气温和各层地温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年代变化幅度不同,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各季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一致,春冬季呈持续上升趋势,夏秋季呈先降后升;地温与气温在1996年为最低,气温在1997年增暖是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利用福州市气象站及周边8个气象站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福州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及对气温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5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福州站的增温速率明显大于郊区站的增温速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增温速率;对同一项气温,增温速率的季节差异明显,尤其是冬季增温速率非常显著;对于同一季节,除了春季之外,其他三个季节都是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最大,最高气温的增温速率最小,年平均气温居中,非对称性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海岛站与附近城市站1972—2012年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最小二乘法,研究年际与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城市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站和海岛站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别为0.29和0.2℃·(10a)-1,表明城市化加速了年平均气温升高;年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均为城市站大于海岛站,且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高于最高气温,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季节变化中,秋季和冬季的增温趋势较大.城市化效应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较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