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基因是地域文化的核心特征,应根据其不同的物质载体形式,采用直接借用、间接转化、主观表现、客观再现等方法,转译为地域文化视觉符号,进而结合“产品叙事”与“通感”方式,建构地域性产品语意,塑造用户情感体验。转译是地域文化信息的符号化表达,而物化是将符号形式与意义降解为兼具物质功能与文化功能“使用物”的过程,其本质是“给设计以灵魂”。结合地域文化基因的转译与物化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地域性产品设计,可以实现地域性产品形态语义建构与情感迁移,使地域性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以“淮河——秦岭”一线为界,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最终是人,人从商,各地“商道”也因此而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台湾文化是河洛文化哺育下形成的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子文化。台湾的血缘归宗于河洛;台湾的文化语言、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都有河洛文化的印记。弘扬河洛文化的“和合”精神,遏制文化台独,推进两岸交流,河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合”精神;台湾当局杜撰的文化台独理论与河洛文化“和合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5.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有独特的体貌特征,创造了自己特色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自主发展的时期。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汉族文化逐渐进入并不断扩大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进入了与汉族文化融合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末叶,达尔文进化论传播到中国之后,对于我国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思想革命、阶级斗争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后一个问题。探讨达尔文进化论在我国的传播所发生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达尔文进化论的革命意义,自然科学与阶级斗争的相互密切关系,从而有助于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所谓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无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读人文地理学著作,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是产生武术众多拳种的根源,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只能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域上产生和发展,并形成“博大精深”的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身体及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也认为不 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什么?针对文化含义的多重性,有人说,文化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往里面装。但是,在文化地理学者的眼里,文化是一种地域景观,是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一个因素,因此,也就是彰显地域个性的精致“名片”。说文化是一种地域景观甚为直观,人类的非物质文化成果如方言、民俗、信仰等,不是总能鲜明地体现地方个性吗?说文化是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一个因素,就等于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同这个地方的地貌、水文、生物因素一样,都是该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文化决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客体。  相似文献   

10.
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推动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应充分认识东北地域文化所面临的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认识东北地域文化面临的挑战。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利用东北文化优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有效地组织发掘和利用东北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东北地域文化,开创东北特色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70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变革,也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大变革。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的进化论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元气自然论,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接受科学进化观的一部分学者,形成了唯物史观。真正系统和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是瞿秋白和李达,这可以说是思维方式转变的第三步。  相似文献   

12.
神垕钧瓷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始于建国初期,到本世纪初发育成熟。通过对神垕钧瓷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运作过程的历史考察,可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风起的区域“名”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性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同时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框架。  相似文献   

13.
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致力于中国文化建设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这种文化创新的根本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文化本质观的确立,并且提出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立足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代表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共相说的形而上理论和唯物史观比较中西文化的发展。他以价值标准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到以文化类型说明中西文化的同一,再用文化类型的转变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发展,终于比较完整地完成了自己比较中西文化的理论,从一个较高理论层面提出了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隐喻是指为了建构文化理论而超常使用日常词语,并赋予特定新义,使之成为一个新概念的负载形式的修辞手法。“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范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文化的承载下,也影响着“性”语义的建构与演变。以“性”字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性”字语义在演变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隐喻”现象,可以说明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有关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系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从内涵意蕴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性是其价值导向,坚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其持久动力,坚持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其重要要求;从实践方法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可从加强党的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融媒体平台、提升国际传播力等途径加强巩固。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有助于坚持党对文化领导权的牢固把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持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翻译文化学派的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和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为框架,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逆差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文化输出的三大制约因素,并对如何平衡中西文化交流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现被借用到语用学研究中,为揭示语言发展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用模因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研究者普遍认为,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同时根据语用功能,研究者将模因分为强模因与弱模因、利模因与弊模因等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